首页 百科知识 美联储2022加息缩表

美联储2022加息缩表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该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此特殊情况下,以量化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成为主要中央银行对抗通货紧缩、稳定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该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的平均增长率保持一致。

表6-2将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进行了对比。

表6-2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

拓展阅读6-2

关于2014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评论

央行发布《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回看去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到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半年来,货币政策从“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演变到“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在经济正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大背景下,保持定力意味货币政策的总基调没有改变,未来一段时间也不会改变,依旧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的总闸门,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但是保持定力绝非意味对经济下行压力视若无睹。《报告》对经济潜在风险提出了警示,指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尤其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一些低效率企业大量占用资源,受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过程中资金周转速度放慢、使用效率不高等影响,全社会债务规模继续较快积累,但债务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下降。

因此,另一方面,主动作为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将增强,在把握总量平衡的同时,更着眼于结构优化,调控更富有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其中4月25日央行下调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举措,正是在保持定力的基础上,主动调控优化结构的表现。

从具体的工具选择上,央行称,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但是对于准备金工具使用上,市场仍充满不同的声音。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目前看稳增长尚不需要大的货币政策放松。未来基准情形下,经济增速小幅低于政府目标,政策放松限于微调,且以财政政策放松为主,短期内全面降准的概率仍然较小。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则认为,降准确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越早越好。这不仅是应对短期内经济下滑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矛盾的积极举措,更是未来发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内在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从国际经验看,随着国际收支日趋平衡,基础货币的量与价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就有可能越来越接近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可以切换的阶段。向价

格型调控为主转型一般都会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和效果强化的过程。在此同时,数量和宏观审慎政策手段仍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可使价和量相互协助,共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资料来源:2014年5月7日,中研网

拓展阅读6-3

美联储2009—2014年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

货币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2001年至2006年间,在通货紧缩的长期困扰下,日本中央银行曾实行将政策利率降至零并定量购买中长期国债的政策。政策的最终意图是通过扩大中央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中长期市场利率,避免通货紧缩预期加剧,以促进信贷市场恢复,防止经济持续恶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需求持续下降,为应对危机和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降低基准利率,部分已至零附近,但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仍居高不下,信贷市场紧缩严重,通常的以短期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在此特殊情况下,以量化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成为主要中央银行对抗通货紧缩、稳定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

2007年3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应对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缩之危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迈向量化宽松之路。以下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步骤:

(1)2007年12月12日,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通缩局势不断恶化,银行体系和经济体系“去杠杆化”导致的信贷萎缩日益加剧。为了缓解通货收缩和信贷萎缩,美联储宣布实施针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新政策,大量向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短期贷款,以鼓励商业银行相互借贷,并确保商业银行体系以低成本向个人和企业提供信贷资金。

(2)2008年12月16日,全球金融海啸持续肆虐,连享誉全球的金融百年老店、美国金融业“皇冠上的明珠”花旗银行亦陷入流动性和支付危机。全世界都在谈论美国金融体系将要崩溃,美联储面临空前考验,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挽狂澜于既倒。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1930年代大萧条痛苦的历史经验素有研究,他下定决心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于是正式宣布美联储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史无前例的0%~0.25%水平,期望美联储的零基准利率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体系的整体利率水平(大幅度降低真实利率水平),从而刺激信贷、消费和投资。伯南克“零利率货币政策”目的有二:一是防止美国商业银行大面积破产垮台,二是避免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和衰退。

(3)2009年1月28日,各种数据清楚表明,美国银行体系已经大幅度削减了对真实经济的信用供给,美国经济“去杠杆化”过程将非常漫长,美国事实上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大规模购买财政债券,鼓励商业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以更多便利方式向美联储借钱,期望银行和金融机构反过来可以向真实经济体系提供信贷资金。

(4)2009年3月18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速推进。美联储宣布购买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的住房按揭贷款债券和财政债券,期望大规模购买住房按揭债券能够进一步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和其他贷款利率,帮助经济摆脱流动性陷阱和衰退。2009年9月23日,美联储将购买住房按揭贷款债券的期限从原来计划的2009年年底,延长到2010年3月31日,期望继续维持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之低利率,以活跃美国住房贷款市场和刺激地产经济复苏。

(5)2010年4月30日,第一季度的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迹象似乎愈来愈明显,势头似乎愈来愈强劲,美联储宣布向银行体系发行类似大额定期存单的金融票据,以收回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也就是说,美联储打算自2010年4月30日开始,准备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6) 然而,仅仅过了3个多月,形势却急转直下。2010年8月10日,美联储的例行货币政策会议(即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发布决议,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深感悲观。为应对美国疲弱和持续放缓的经济复苏,美联储宣布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零水平”(亦即0~0.25%水平);增加购买长期国债(美联储将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所谓机构支持证券的本金收入,用于增加购买国债),并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的国债实施展期。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还是要继续维持长期国债的低利率,期望借此刺激信用市场和真实经济复苏。2010年9月21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再度明确宣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门已经重新开启。2010年10月29日,伯南克高调重申:美国疲弱的经济复苏,要求美联储采取更多政策行动,大规模购买财政债券和其他债券,以持续维持按揭贷款的低利率和经济体系整体的低利率水平,期望以此刺激真实经济的借贷、消费和投资活动尽快强劲复苏。

(7) 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到2011年6月底,美联储将购买总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财政债券和机构债券,每月购买额度为750亿美元。消息传出,震惊全球。举世一致批评美联储再度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极端不负责任之举措,无助于美国经济复苏,却必将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热钱投机冲击、汇率波动和金融动荡,必将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8) 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低利率维持到2015年中期,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债券。仅仅3个月后,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宣布了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每月购买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加上第三轮每月400亿美元的宽松额度,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该政策的推出旨在进一步支持经济复苏和改善就业

(9) 经过四轮长达5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联储开始走上了有条不紊的退出之路。2013年12月以来,在每次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均决定以每月减少100亿美元的步伐削减量化宽松规模。2014年4月30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继续削减量化宽松规模,从5月开始每月购买长期债券规模将再减100亿美元,收缩至每月购债450亿美元。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以相同的力度减少购债。

预计美国明年年底前不会加息

美联储重申,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合适,在量化宽松结束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维持当前接近于零的目标利率。美国经济

分析局4月28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创三年来最低速开局,第一季度经济仅增长0.1%,几乎陷于停滞。但是一季度的疲软没有令美联储恐慌。美联储4月30日的声明指出:“近期美国经济活动增速加快,而此前冬季美国经济活动增速大幅放缓,部分是由于天气原因。”经济学家保罗·埃德尔斯坦表示,寒冬过后,美国经济将走出“冬季忧郁”,今年剩余时间增速有望回升至2.5%~3%。由于美国经济将从恶劣的冬季中走出,因此将继续退出量宽政策。但美联储认为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必要,预计明年底之前不会加息。尽管美联储重申退出量宽没有预设进程,仍将取决于经济前景和对量宽利弊的评估,分析人士普遍预期,退出量宽已是例行公事,只有在经济数据和前景出现巨大波动的情况下,美联储才会改变现有节奏。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四季度将完全退出量宽。

金融市场波动还会继续

美联储史无前例的量宽政策被人形象地称为“开着直升机撒钱”。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量宽的退出进入了“自动驾驶”轨道,美联储乐见投资者把目光转移至别处,这或许会让这架“直升机”安稳着陆。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量宽退出造成的影响仍不容小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不久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市场的波动还会继续存在。他认为,美联储虽然决定减少购债,但它毕竟还在买,整个资产负债表还在扩张。现在产生一个新问题,即到年底停止买债后,美联储会不会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这是市场关注的一个风险点。金融市场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市场正从由流动性主导转向由增长主导,但这一转变尚未完成。不管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经济体,整个资产市场开始重新进行定价。如果资产由流动性推动,现在价格就会受到压抑;如果资产有潜在的增长作为支撑,就会被看好。

新兴经济体需适应流动性紧张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美国宣布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时对新兴经济体造成了很大冲击。这几年,由于习惯了流动性充足的环境,美联储突然宣布削减购债规模让新兴经济体有些措手不及,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贬值股市大跌。“经历了去年的冲击之后,新兴经济体的央行通过加息等货币政策遏制住了货币贬值,金融机构也加强了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应对资本外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顾清扬指出,金融市场最怕不确定性,现在美联储削减购债的计划比较明确,新兴经济体可以从容应对。

实际上,今年东南亚新兴经济体股市普遍上涨,资金回流明显,货币也小幅度升值。国际投资者认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美国削减量化宽松规模只能造成资本市场短期流动性紧张,长期来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光明。顾清扬认为,削减量化宽松规模说明美国经济向好,美国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出口市场,美国经济复苏能拉动这些国家出口的增长。“出口增长能提高经济增速,这或许可以抵消资本市场波动的负面影响。”顾清扬说,美国退出量宽已成定局,新兴经济体需要适应流动性相对紧张、美元逐步升值的大环境,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应对。

高海红(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认为:美联储宣布进一步削减量化宽松规模,此举有助于市场形成稳定预期。尽管美联储否认有预设路径,但匀速退出在事实上有稳定金融市场的功效,或者说,金融市场不会因美联储的政策行动而反应过度。美联储退出量宽是全球货币政策调整的风向标。在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表示继续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势下,美联储延续既有的政策,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全球范围掀起新一轮量宽风潮,另一方面显示其对实体经济复苏的信心。美国一季度出口和投资的低迷具有季节性因素,全年实现2.9%的增长目标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美联储有序退出量宽将引导资金继续流向美国市场。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既要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又要应对资本流出和可能出现的货币贬值压力。美联储本次动作是对就业和通胀两个政策目标进行权衡的结果。从一季度数据看,美国就业岗位增加,但是美国劳动市场参与率依然低下,就业形势在改善,但是进程十分缓慢;与此同时,美国劳工成本增长缓慢,这给实现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增加了难度。美联储政策未来的走向,仍主要看其对就业和通胀形势的判断。在两个指标没有出现突变的情况下,“匀速驾驶”是美联储最可能采取的量宽退出模式。

资料来源:杜婕、朱欣乐,《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中国金融》2013年第2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