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未来时期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

如何看待未来时期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据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亩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提高20%,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开放前有很大不同,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气候不确定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对粮食生产十分不利。

一是水土资源约束加大。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常年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耕和秋冬种期间用水矛盾突出;水土资源匹配不佳,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5。人均耕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从长远看,人增地减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二是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今后粮食生产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些地区已出现粮食生产口粮化、兼业化势头,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四是气候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上近年来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天气增加。同时,极端性天气引发气候事件增多,粮食生产将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由此带来的农业病虫害影响将加大。五是生态环境约束大。当前,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农田掠夺性经营以及化肥、农膜等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加重,水环境恶化,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严重影响着粮食质量和效益。此外,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尽管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但从长远看,未来我国粮食增产仍有潜力。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粮食单产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即使在国内同一种植区内的同一作物,省与省之间的粮食单产也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时期,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可能的。

一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要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根据中国工程院对典型地区调查数据,有灌溉条件地区的小麦单产是旱地单产的1.67—1.89倍,有灌溉条件的玉米单产是旱地单产的1.47—1.53倍,而且产量相对稳定。通过配套完善灌排条件,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强粮食生产抗灾能力,增加单产水平15%—20%。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我国农业科技到位率仍然较低,常规作物自留种比例较高,高产品种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主栽品种多、乱、杂,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现有品种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四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粮食烘干、仓储、运输能力不匹配。今后要推进社会化服务,提升粮食收储和调运能力,夯实粮食产前产后保障基础。五要提升地力水平。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高产田更新提质建设2亿亩。同时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提升基础地力水平。据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亩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提高20%,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六要加大防灾减灾力度。减损就是增产,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灾害损失的空间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