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经济循环波动的主要成因

关于经济循环波动的主要成因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着重论证了经济循环波动的主要成因问题,特别描述经济从向上趋势转为向下趋势的剧烈变化,而从向下趋势变为向上趋势时却无尖锐转折点,并进而追溯其成因。这可概括为下列主要论点: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看作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整个体系是以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为中心课题的。

凯恩斯着重论证了经济循环波动的主要成因问题,特别描述经济从向上趋势转为向下趋势的剧烈变化,而从向下趋势变为向上趋势时却无尖锐转折点,并进而追溯其成因。下面引述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原话:

设以任何一商业循环实例详加考察,则必发现其异常复杂。欲完全解释之,则以上分析中之每个因素都有用途,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流动偏好以及资本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化,在经济周期中各有用处。但我认为经济周期之所以称为周期,尤其是时间先后上及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则性,主要是从资本边际效率之变动上产生的……我认为,经济周期之主要原因,还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11)

要充分解释经济周期,则还有一个特征,不容忽略——这就是恐慌现象。换言之,我们要解释:为什么从向上趋势变为向下趋势时,转变得非常骤然、剧烈;但从向下趋势转变为向上趋势时,却一般说来,并无尖锐转折点。

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确有循环性。(12)

预期之基础非常脆弱,其物证亦变幻不可靠,故预期有骤然而剧烈变化。

一个典型的(常常是最普通的)恐慌,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繁荣后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品的预期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特。(13)

……决定资本边际效率者,乃是不受控制、无法管理的市场心理。用平常话来说,在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信任心最难操纵,最不易恢复。(14)

繁荣期之一个重要特征,乃是有许多投资,在充分就业情况之下,实在只能产生年息两厘。但在人们预期之中,以为可以产生年利六厘,使贸易根据此错误预期而下手。一旦真相大白时,代之而起者,乃是过度悲观。(15)

要解释商业循环中的时间因素,要解释为什么一定要经过某种长短的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开始复苏,必先追索在何种势力之下,资本边际效率才会复苏。有两种理由(其一为持久性资产之寿命,以及某一时代中人口之增加速度……其二是从过剩存货之保藏费产生的),使得向下运动之期限,有某种长短,不是一次是1年,下次是10年,而是颇呈规则性,总在3~5年之间变动。(16)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因为使用、腐蚀或折旧等原因,资本品又显得稀少,于是边际效率又提高。这段时间之长短,也许是一时代资本品之平均寿命的函数,而且这函数关系很稳定。(17)

第二个稳定的时间因素,起于过剩存货的保藏费……必须把过剩存货在某一时间内吸收完毕,这个时期既不甚短,亦不甚长……在3~5年之内,把此存货吸收完毕……要等吸收完毕以后,就业量才会有显著改善。(18)

从上面各段引述可见,凯恩斯着重确认了经济周期在上下波动次序上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并对波动的转折点和周期长度作了明确的解释。这可概括为下列主要论点:

(1)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看作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而在凯恩斯体系中决定资本边际效率之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又是资本家的心情,即资本家对投资之未来收益的预期。

(2)他认为,企业家的心情从过度乐观、骤然而剧烈地转变为过度悲观的时候,便是恐慌来临的时机。繁荣后期的特征,在于企业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作过度乐观的预期,因而投资过度。而决定投资边际效率者,乃是不受控制、无法管理的市场心理。当市场情势出现不利情况,怀疑心理一经开始,传播非常迅速,来势急骤而剧烈,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这就爆发了经济恐慌。这就是说,凯恩斯用企业家对投资未来收益预期从过度乐观转到过度悲观的市场心理骤然剧烈变化,来解释经济从向上趋势转为向下趋势的恐慌现象。

(3)经过一段时间,因为使用、腐蚀或折旧等原因,资本品又显得稀少,于是资本边际效率又告提高;加上过剩存货被吸收完毕,就业量又会显著改善。这就促使产业周期转入复苏阶段。这使周期的向下运动的期限颇呈规则性。

(4)他认为,总的来说,资本边际效率之变动确有循环性,因而决定产业波动的循环性。具体分析起来,他用投资之未来收益预期骤然逆转的心理因素来解释经济恐慌在转折形象上的突然剧烈爆发;用固定资本更新和过剩存货吸收的物质因素去解释经济复苏在转折形象上的逐渐缓慢上升。

(5)关于经济周期的时间因素,也就是萧条时间的长度问题,凯恩斯用两个因素来解释: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耐用资产的生命长度;二是存货吸收——告罄剩余存货所需的时间。

*  *  *  *

总之,凯恩斯对经济周期在循环性上、在波动的转折形象上和周期的长度上,作了比其前辈和同辈较为确切、较为合乎经济现实态势的解释。从现象形态的描绘这个角度的评价上来看,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相对优势。但是,它毕竟存在着若干根本性的缺陷。现试作如下的评议分析:

(1)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的根源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形式,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逻辑上说,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凯恩斯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前后矛盾:对前一问题特别强调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认为这是供给增长大于需求增长(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对后一问题却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化。这就是说,对前一个问题,把重点放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上,对后一问题,却把重点转移到投资者(产业资本家)的心理活动上。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整个体系是以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为中心课题的。他用所谓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否定萨伊定律,承认供给大于需求,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这就是他对经济危机之根源这个关键性问题的解释。这个庸俗论点在他的就业理论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它的主轴。而在对经济周期变动进行解释时,却把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特别强调。这就使其理论结构前后矛盾,逻辑思维混乱。我们可以说,论点矛盾,逻辑混乱到如此程度,在资产阶级经济危机各派庸俗学说中,确实是罕见的。

(2)凯恩斯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可以说是资本家投资生意经之心理变幻周期的理论。他把企业主关于投资预期的心理变幻强调到十分荒唐的地步。他甚至说:“油然自发的乐观情绪,非常脆弱,容易颠破。故在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及,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油然自发的情绪。”(19)

凯恩斯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心理解释,甚至把企业主神经是否健全、消化是否良好、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都包括进去。在资产阶级各派庸俗经济危机理论中,这种“解释”把资本主的心理状态的威力强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际上,这种解释只是关于企业主投资生意经的市场心理这种现象形态之一种肤浅描绘。

(3)凯恩斯把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变化说成是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把决定是否继续投资的企业主说成是经济周期变化的主宰者。这只是描述企业主生意经市场心理的现象形态,完全抹煞了经济危机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质根由。凯恩斯所津津乐道的关于企业主的投资心理变化,是市场客观实际情势的反映,绝不是凭空涌现出来的。而市场经济情况的变化,归根到底,总可以一步步深入,追溯到最后的依据和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分配关系、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盲目扩大与消费(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例如,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企业的盲目乐观因而投资过多。实质内容是什么呢?最后的依据和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矛盾,特别是资本家的利润追逐狂,资本主义生产不顾群众贫困和市场相对狭隘基础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似的。又例如,经济周期由上升转变为下降,爆发经济恐慌;资本家由过度乐观转变为过度悲观,实质内容是什么呢?这是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盲目扩大与市场消费基础相对狭隘性之间的矛盾十分激化,使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达不到利润追逐狂的目的,市场存货充斥,定货量急剧下降,终于爆发经济危机。归根到底,凯恩斯所说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心理变化,是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所派生的一系列的矛盾)所表露出来的市场经济情势倏忽变化的思想反映,是一种派生现象。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要害在于只抓住这些现象形态特别加以强调;而把这些现象形态所依据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加以回避或抹煞,把企业主在利润追逐狂这一中心旨趣下关于投资经营的决策心理活动,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完全割裂开来。总之,单纯强调企业主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心理变化,完全抹煞其所依据的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实质关系,这是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严重错误。

————————————————————

(1) 《就业通论》出版后,《政治经济学季刊》于1936年11月号刊登莱昂节夫等四位经济学家的四篇书评。凯恩斯旋即在该刊1937年2月号发表《就业一般理论》一文进行解答。他在此文中,把他的就业一般理论归结为关于“繁荣内部何以会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My theory of why booms carry within them the seeds of their own destruction)的理论。参见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载S.E.哈里斯主编:《新经济学》,1947年英文版,第182页。

(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2页。

(3) “全部毁灭”是凯恩斯原词。见《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23页。

(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90~91页。译文参照原文略有更动。

(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91页。译文参照原文略有更动。

(6) 这是从“消费乃生产的最后归宿”这个角度来说的。消费品固然直接进入消费进程,而为消费品生产作准备的投资品也是间接地、最终地与消费相关联的。

(7) 传统经济学说把是否会有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问题归结为:供求是否相等的问题,进一步归结为:人们花不花钱的问题。它认为,人总要花钱,只是花钱途径不同而已,因而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凯恩斯用消费倾向规律否定并代替萨伊定律,认为所得增加,消费增加较少,一部分钱没有花掉,而又不用于投资,用货币的形态加以储藏起来,从而有效需求不足。这就是灾祸的根源。

(8) 这里,专指消费资财而言,至于生产资财的商品,其销路归根结底也受消费商品销路的制约。

(9) Y代表所得,C代表消费,消费增长比所得增长缓慢。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8页。

(1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7~268页。

(1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7~268页。

(13)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7~268页。

(14)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9~274页。

(15)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9~274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16)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9~274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17)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9~274页。着重点是原有的。

(18)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71页。

(19)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7~1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