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绿色消费的促进途径

我国绿色消费的促进途径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环境营造综合运用教育、法律、文化等因素打造绿色消费软环境。发挥法律制度强制规范的优越性,对我国必须进行绿色消费的有关重点领域加大规范和约束力度。在绿色消费上,政府除了制定各种制度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外,更应该利用本身也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消费者身份,通过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而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

(一)环境营造

综合运用教育、法律、文化等因素打造绿色消费软环境。消费分为居民私人消费和政府公共消费,而且是前者占了绝大部分。虽然法律条文可以对居民消费作出各种强制性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且对分散的私人消费主体进行监督本身成本过高。因此,绿色消费必须从根本上提升消费者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提升的途径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与绿色消费相关的环境教育。道德说教固然可以暂时性地促使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但消费者在选择绿色产品时还受经济收入水平和个人情感好恶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只有消费者从认知水平上强烈意识到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个人消费行为与社会群体生活的关系时才能提高消费者在消费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选择绿色产品,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今后,我国对绿色消费的教育不宜停留在道德情感层面的简单说教上,而是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宣传、教育的机会,加大消费行为与环境影响以及行动响应方面的教育,使消费者从知识、技术维度理性认识消费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建议增开正规学校教育中有关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的有关课程,而社会教育中也应扩大绿色消费教育。例如,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渠道加大绿色消费的公益宣传等。

发挥法律制度强制规范的优越性,对我国必须进行绿色消费的有关重点领域加大规范和约束力度。法律制度规范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等优点,运用法律制度对我国必须加强和推广绿色消费的有关领域刚好发挥了法律制度的特长。例如,我国当前环境恶化,许多地区基本的生存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供给短缺,而用法律制度对这些基本的生存性资源进行绿色消费规范,可以起到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建议在查清资源环境家底和废弃物排放环境影响基础上,列出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名单,制定详细的绿色消费管理法规。

在文化上,积极通过广告、影视、会议会展、名人明星活动等窗口渗透绿色消费理念,推广绿色消费文化。例如,国际性的会议、会展、赛程以及名人活动世界瞩目,应该利用这个窗口,积极传递绿色消费信号,建立崇尚绿色消费的社会文化。

(二)创新激励

扶持绿色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绿色科技不发达,这是绿色产品供给有限、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鼓励绿色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财力支持,优惠贷款、税收减免、资金补助、融资放宽等;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如为企业的科研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为企业的普通工人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或直接给开展绿色技术培训的企业以一定经济补助;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如为绿色产品企业创新建立专门的专利保护制度,给予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的企业高额奖励以及其他非物质奖励等。

(三)组织强化

建立起一套符合绿色企业发展的生产组织体系。绿色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协作过程,企业的单打独斗既加大企业的创新成本,也使企业(产业)由于生产组织的过于脆弱而风险性加大,培育强大而完善的绿色生产组织体系是推进绿色消费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在产业上下游技术关系链条上,按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培育和完善产业链条;在空间布局组织上,适当促进区域集聚、园区集聚,促进区域性绿色生产组织的发育和协同创新;在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上,发挥主要企业的带动作用、组织作用、内部自我监督、行业标准制定与执行作用,鼓励形成完善的供应链组织关系。

(四)基础保障

着重加大资源领域的资产制度改革。我国的绿色非消费行为与我国自然资源领域的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不无关系。如对自然资源的功能价值认识片面,重经济轻生态,重私用轻公用,使我国一些本应留作公共用途的自然资源也被开发殆尽甚至完全枯竭;国家所有权收益地位落实不到位,导致资源贱卖进而导致资源低价格并最终导致滥用、浪费等非绿色消费行为;各种资源品比价不合理,导致人们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并加剧我国资源结构的进一步失衡。例如,原生资源价格和次生资源价格比价严重不合理,导致人们只重视原生资源的开采而忽视了可回收资源的重新回收再利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的人均短缺状况和废弃物的处理压力。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资源功能价值的分类管理改革、资源资产收益及其分配制度改革、资源品价格及财税制度改革,以为我国的绿色消费奠定基础环境条件。

(五)管理改进

积极提高绿色消费管理的有效性。一是管理目标延伸。不再仅局限于私人健康影响的产品质量管理,而是扩大到私人消费的社会影响管理和环境影响管理。二是管理手段拓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以管理,除了传统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外,还应综合运用教育培养、文化传播和社会示范的手段促进绿色消费;除了政府直接监管外,还应利用绿色消费中的各种关系建立内部相互制约和自我强化监督关系,如自我强化的供应链组织关系。三是管理范围扩大。不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的管理,而是把产品消费的全过程纳入绿色消费管理范畴,从生产到废弃物处置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消费管理模式。四是管理力度加大。特别是加大各种产品的绿色标准评价与认证制度、生产监督制度以及市场准入与淘汰制度,加速优质绿色新产品的流通和落后伪绿色产品的淘汰。五是管理效能提高。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管理外,还应鼓励绿色消费中的相关主体加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消费者是产品质量、品质的直接受用者,他们在某些方面比政府人员更关心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鼓励消费者加入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督中,建立一支包括政府部门、消费者、供应商、社会媒体等在内的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督队伍。

(六)行为示范

政府以身作则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在绿色消费上,政府除了制定各种制度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外,更应该利用本身也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消费者身份,通过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而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我国政府可在已有基础上,规定各行业的绿色采购技术标准、采购比例和采购程序,通过招标竞争、优先采购、长期合同激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其成为行业顶尖并争当政府采购供应商,从而激励绿色技术的创新。另外,政府也应通过各种窗口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宣传力度,以向整个社会示范绿色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