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科学技术

什么是科学技术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检验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最基本的标准。凡是回避和拒绝检验的不能称其为科学。同科学一样,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的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第二节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作为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活动。科学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对于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一般指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即生产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一、科学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科学

从词源学上来看,“科学”一词的英文是Science,它源于拉丁语Scientia,意思是学问、知识,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技术”的英文是Technology,它源于希腊文Τεχγη,是指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按照狭义的理解,习惯上技术指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主旨的生产技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必须从自然获得维持生活的资料。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必然成果及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质上体现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上看,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改造都是利用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仅使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且也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什么是科学?这是西方科学哲学一百多年来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但是,人们总是力图理解科学,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它。有人认为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总和,有人认为科学是创造知识的过程,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还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智力游戏。我们认为,科学的基本含义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本身和这个活动的结果两个方面。它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科学是由人类对认识客体(自然界、社会界、思维过程及其他各种事物)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精神等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一般指的是自然科学(含数学),广义的科学则除自然科学之外,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各类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主张采用广义概念。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就科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来讲,其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可检验性、可预见性、逻辑和谐性。

所谓可检验性指的是这个知识体系最终得出一系列具体结论(各种陈述),应该可与经验事实直接或间接地比较,给出相符(证实)或不相符(证伪)的判断。这里所谓的可检验性,并不要求已被检验,而是要求可能被检验,至少能指出检验的途径和方法。检验必须用公共的经验事实来检验(即科学共同体能重复),而不能以个人的经验或体验为凭。对于广义的科学来说,同样要求可检验性,只不过检验的方式、标准,时间间隔(如,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予以检验)与自然科学可能有所不同。可检验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最基本的标准。凡是回避和拒绝检验的不能称其为科学。如果回避或拒绝检验又自称是“科学”的,则被称为是伪科学。

所谓可预见性指的是可以从科学知识体系中预测出或推导出不为所知的各种行为或现象,这些预测是可以用经验来检验的,这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可预见性体现出科学知识体系不仅是对认识客体运动的规律性的一种客观反应,而且也是一种旨在使知识增值的机制。所以说,科学的可预见性能够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一些新的知识,因此科学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例如,麦克斯韦在1865年建立电磁场理论时,就曾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到了1888年,赫兹通过科学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证明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正确性。1895年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马可尼、波波夫独立地完成了电磁波通信。这次试验的成功,预示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即无线电技术的时代。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生命及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源自于其自身的可预见性。没有预见性的理论,也就是丧失了生命力的理论。同时应当指出的是,科学的可预见性不是单一形态的,而是具有多种形态的,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运动规律形态具有多样性、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具有复杂性。

逻辑和谐性指的是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其内部结构应该满足逻辑的一致性及逻辑简单性。逻辑的一致性指的是知识体系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联系不存在逻辑矛盾,遵守逻辑法则。逻辑的简单性指的是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应该由尽可能少的,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所组成,在这种理论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可推导出一系列具体结论(可与经验事实比较的陈述),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果说,可检验性属于科学的外在可靠性的话,那么逻辑和谐性则属于科学内在的完美性,这是一种比外在可靠性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只有少数成熟形态的知识体系能达到这种水平,所以,可检验性是科学的基本条件,而逻辑和谐性则是科学的美学要求。

二、技术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交往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依据科学原理或者实践经验所发明创造的各种物质手段及方式方法的总和。所谓的物质手段,包括工具、机器、仪器、仪表、设备等;所谓方式方法,包括实践型的知识(做什么和怎么做)、软件、经验、技能、技巧等。同科学一样,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的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在手工劳动时代,技术被看作是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它是从经验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就没有相应的技术。这应该属于经验性技术。经验性技术指的是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发明创造的物质手段、方法、技能和技巧等。例如,制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最初就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主要是指人类与泥土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的泥土搅拌、泥土烧制和泥土晾干等经验。所以又可以说,经验性技术是一种“后生技术”。

产业革命以后,技术主要表现为,依据自然科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机器的使用为中介,对物质、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相应地,技术被理解成反映实践经验、科学理论和物质设备三方面的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的总和。这被称为科学性技术,所谓科学性技术指的是依据科学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的实践经验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等。一般来讲,科学性技术是以科学“预见”为基础,通过发明创造而产生及形成的。科学“预见”是相应的科学性技术的基础,比如,有了原子物理的理论,就会有原子能技术。因此,科学性技术作为一种“前生技术”,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预见性的指导作用。所以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科学性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而经验性技术的作用相比之下日渐式微。

(二)技术的基本特征

在当代,人们把技术概括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技术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第一,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决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利用技术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时,各种社会条件严格制约着技术。任何技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需要这一推动力;每一项技术目的的制定及实现,都受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学乃至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制约。从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技术无论是在发展方向、模式上,还是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甚至技术发展的风格,以及形式上都能发现这些影响因素的痕迹。

第二,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在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工具、设备等)和主观的精神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紧密结合的。既不能把技术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手段而忽视技术中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不能把技术看作纯粹的精神因素,而忽视物质因素。它是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同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技术的进步,是其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结果。

第三,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其基本的物质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等。因此,技术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力。它的状况如何,对生产力总是发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的共同本质,就在于它们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了人对自然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科学、技术和生产是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又把人类从自然王国不断提升到自由王国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天赐的,而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力量。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经常联系起来用,简称“科技”。但是,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不能漠视二者的区别,否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失误。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回答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有关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活动,所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收集与整理感性材料、假说、逻辑推理、验证等;技术活动,是在已有理论指导下实践性的活动,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设计、模拟、类比、试验、放大、制作、标准化、程序化、试用(验收)等。

对于科学成果评价的标准是其符合性(理论的最终成果与实验事实是否相符、符合的程度)、创新性(在理论上是否有突破、是否有创造)、逻辑性(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否严谨)。对于技术成果评价的标准是其效用性(是否有用、效用之大小)、可行性(可否实施、需要之条件是否苛刻)、经济性(投入产出比如何、市场前景如何)。

科学成果与经济只有间接关系,对经济可能有长远的影响,但短期内一般无关。技术成果与经济有直接的关系,对经济可能立即产生效应,也可能影响长远,有些是保密的,特别是技术发明初期,可申请专利保护。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表现或发生在多个方面及不同层次。就科学性技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而言,科学既是其基础,也是其知识源泉。其原因就在于,经验性技术中包含科学因素,它的提炼与升华是科学创造的一类源泉。另外,科学可以改进或提升经验性技术。而技术的需要一方面是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也为科学研究及其进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及条件。在技术中存在科学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形成技术科学。在科学中存在技术问题(“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科学发展或产生新的技术。由此,在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中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转化包括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及技术向科学转化两个方面。历史上,技术向科学转化曾经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自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体系建立之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已成为事物发展的主流,当然,也仍然存在着技术向科学转化的现象。

由于科学与技术分属不同范畴(科学属认识范畴,技术属实践范畴),还由于科学存在不同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产科学),技术也存在不同等级(实验技术、专业技术、生产技术等),因此,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必然经过一系列过程并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