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基本研究对象按照通常的分类,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理性人又称经济人。资源稀缺既是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假设。

一、基本研究对象

按照通常的分类,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是通过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来达成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在假设资源与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作为微观主体的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如何作出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经济行为选择、他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最优经济行为选择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单个经济单位的最优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研究,说明市场经济社会市场机制自动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私人产权制度,微观主体——单个的厂商与消费者的市场最优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组织资源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个人利益加总就构成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价格杠杆引导微观主体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与要素配置的过程,市场均衡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与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对微观主体的最优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研究,能够说明市场经济社会市场机制对资源与要素配置的原理和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微观经济学提出了基本研究假设,以此作为微观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并使得经济学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加以研究,这就是“理性人”假设[5]。理性人又称经济人。“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行为均是利己的,他总是知道什么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做出一项经济行为选择时,总是能深思熟虑地通过成本一收益分析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各种可能的机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比较,选择他们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佳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方式,都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自身福利的最大化。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人”假设意味着做出选择与决定是为了个人效用最大化,而并不考虑个人效用偏好的差异;对于厂商而言,“理性人”假设意味着做出选择与决定是为了厂商利润最大化,而并不考虑投资者与经理人目标追求的差异。具体地说,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要素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经济总产出的最大化和公共福利最大化。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下,在所有的微观主体最优行为的选择中,市场机制的自身力量能够实现资源与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使得社会总福利最大化。而利己的行为动机与私人产权制度的结合产生了理性人的行为刺激。

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还引出其他一些假设,运用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中:

“完全竞争”假设。即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基于简单商品交换的流通是顺畅的,商品能够顺利地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也不存在交易费用;在价格可以自由变动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物品价格的调节会使商品市场供求均衡,利率(资本价格)的调节会使金融市场供求均衡,工资(劳动价格)的调节会使劳动市场供求均衡。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与竞争相联系的是资源的稀缺性。

“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对有关的经济变量具有完全的信息,都具有明确的偏好,是“理性人”假设所必需的条件。例如,每一个消费者都充分地了解每一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地判断一定商品量给自己带来的消费满足程度,掌握商品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从而能够确定最优的商品购买量。

“资源稀缺”假设。这一假设是指经济运行中的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因为资源的相对稀缺,人们才会花费代价和精力去追求,才会在追求的过程中进行最优行为选择。资源稀缺既是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假设。

应当说,“理性人”基本假设及其引申与运用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运用假设条件建立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只是省去枝叶、抓住主干的一种分析方法,假设与模型并不是经济活动全真式写照。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起点与建立经济模型的基础,上述假设还是被广泛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