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概念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概念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第二章曾提到,资源基础论学者认为企业间存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的知识的差异,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广义的资源观点来看,能力属于企业无形资源的范畴,但是,能力作为企业的特殊资源对于企业的作用显然区别于其他企业资源,因此,本书将企业能力进行单独讨论。

本书第二章曾提到,资源基础论学者认为企业间存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的知识的差异,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在企业资源论学者中,对于什么是企业资源、企业资源应该如何分类等,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意见。

作为企业资源论的早期代表之一,Wernerfelt(1984)[1]发表在《战略管理杂志》上的《企业资源基础观》一文认为,给企业带来优势或者劣势的任何东西都可看作企业的资源,企业资源是指在给定时间里那些半永久性属于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主要分为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战略管理资源学派开创人物Barney(1991)[2]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资源包括为企业所控制的各种资产、能力、组织过程、公司特性、信息、知识等,可以分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三大类。Grant(1991)[3]把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他认为有六大种类的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和组织资源。Grant把声誉等无形的东西也纳入资源的范围,扩大了资源的范畴,对饭店这类以提供无形的服务产品为主的企业,尤其有指导意义。Amit和Shoemaker(1993)将企业资源定义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有用的要素存量,包括可交易的专有技术(专利、授权等)、财务或者物质资产(产权、工厂和设备等)、人力资本等。Carmeli(2003)[4]按照是否从属于人及资源在企业中运作过程两个维度将22种资源分为四大类,其中包括知识、能力要素、组织关系等。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企业资源的概念。王迎军(1998)[5]认为,资源不单指投入要素,还包括了技能、能力等活性成分。迟克莲(2000)[6]认为,企业资源通常指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的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贺小刚(2002)赋予了资源更加宽泛的概念,“凡能潜在地或实际地影响企业价值(租金)创造的所有事项都可以视为资源”[7]。项保华(2003)[8]认为,资源一般指的是那些能够由管理者所完全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被动的“使役对象”。苏敬勤、王鹤春(2010)[9]通过资源的形态、资源与竞争的关系及资源与人的关系三个维度,从适配的视角出发,考虑企业家的主导作用,提出了一个三维度企业资源分类分析框架,包括有形资源、企业家资源与无形资源一类,从属于人的资源和不从属于人的资源一类,以及关键性资源与非关键性资源一类。

从以上列举的概念可以看出,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对企业资源进行了定义,很多观点并不一致。由于本书会对能力要素进行专门讨论,为了更清晰地进行分类研究,本书界定企业资源概念时,把能力要素排除在外,采用狭义的解释,将企业资源特指为能被企业控制和利用,并投入生产经营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种经营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

从广义的资源观点来看,能力属于企业无形资源的范畴,但是,能力作为企业的特殊资源对于企业的作用显然区别于其他企业资源,因此,本书将企业能力进行单独讨论。本书第二章在阐述企业能力理论主要代表性观点的时候,已引述了Richardson(1972)[10],Prahalad, Hamel(1990)[11],Chanlder(1992)[12]以及Teece, Pisano和Shuen(1997)[13],Eisenhardt, Martin(2000)[14]等人对企业能力所下的定义。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关于“企业能力”出现了多种定义[15],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作一一梳理,仅挑选与本书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代表性定义再进行引述。

Kogut和Zander(1992)[16]在阐述知识创造过程时,提出了“组合能力”(combinative capabilities)的概念,所谓组合能力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知识的能力与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的交叉部分,组合能力能够从现有知识中产生新的应用。Winter(2000)[17]组织能力定义为“一种高水平的惯例(或者惯例的集合),与使之生效的输入流一起,为产生某种类型的显著产出,赋予一个组织管理层一系列决策选项”。张钢(2001)[18]认为,企业能力是指以整合的方式,通过组织活动过程来配置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企业能力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资源运用和操作过程,是企业专有,并通过企业资源间复杂的互动作用逐渐发展起来的。Zollo和Winter(2002)给出了一个动态能力的定义,“动态能力是一种习得的、稳定的集体性行动模式,组织为了追求效能的改进而通过这种模式来产生和修改它的操作性惯例”[19]。为了进一步理解动态能力,Winter(2003)[20]提出了“零阶能力”的概念。假设存在一个处于“均衡”状态中的企业,随时间流逝,这个企业依靠以同样的规模生产和出售同样的产品给同样的消费者来维持生存,在这个静态过程中企业运用的能力就是“零阶能力”,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存在,企业就无法从它的顾客那里筹集到足够的收入使其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再生产。相对的,改变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规模或者目标顾客的能力就不再是零阶能力了,而可以视为“动态能力”。Helfat和Peteraf(2003)将组织能力定义为“组织为了达成某种特别的目标结果的目的,利用组织资源,执行一系列需要协调的任务的能力”[21]。不论是操作性能力还是动态能力都包含两种惯例:一种是执行单独任务的惯例;另一种是协调不同单独任务的惯例。王核成(2010)[22]认为,企业能力体现在企业各种活动中,以知识为内涵并反映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应用。企业能力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是以资源(人力资源及由其构成的不同形态:个人、团队、企业组织)为载体,并以知识、技能、组织惯例形态存在。

Colhs(1994)[23]曾总结,尽管能力的概念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概念是指与完成企业基本职能活动有关的能力,例如工厂布局、流通后勤、营销等,强调比竞争者更有效率。第二类概念与企业能力的动态改进有关。第三类概念也与企业的动态改进紧密相关,但包含了更加形而上学的战略洞察力,使企业能够在竞争者之前识别出其他资源的内在价值或者开发出新的战略。这一评述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就做出了,但到了今天仍较有代表性。总体而言,这些有关企业能力的观点,都很注意企业自身的自发性、主动性和环境的动态性。

本研究对企业能力的定义借鉴Helfat和Peteraf(2003)的观点,即企业能力是企业为了实现某一预期目标,利用企业资源,执行一系列需要协调的任务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