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价值网络的构成要素

价值网络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美国学者Adrian于1998年首次提出价值网络的概念,认为随着顾客的需求增加、国际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市场高度竞争,企业将传统的供应链转变为价值网。可以说,价值网络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

  美国学者Adrian于1998年首次提出价值网络的概念,认为随着顾客的需求增加、国际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市场高度竞争,企业将传统的供应链转变为价值网。美国学者大卫·波特(2000)指出,价值网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它将顾客日益苛刻的要求以及灵活、有效率、低成本的制造相连接,采用数字信息快速配送产品,避开了成本高昂的分销层,将合作的提供商连接在一起,以便交付定制的解决方案,将运营提升到战略水平,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民营大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对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难预测,这些企业采用越来越相同的方式进行竞争,即企业竞争的相似性增强。传统上,企业战略主要是在价值链上给一个公司安排适当的位置,但是这种观念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战略的重点不再是公司或者产业,而是价值创造系统本身,与企业相关的经济行为主体——供应商、商业伙伴、同盟者、竞争者、顾客——共同创造价值,获取利润。

  事实上,不同企业间的价值链关系已经演变成价值网络的关系,企业内部的行为主体间关系及业务联系也已构成内在的价值网络关系。可以看出,价值创造的成果将产生于企业内外之间的价值网络,而这一网络不仅反映了物质运动的联系,更反映了人的行为及其关系。离开与企业有关的各方利益主体的效用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联系,价值创造将失去意义。本章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分析民营大企业的价值网络,探讨价值网络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民营大企业的治理机制,希望能够为民营大企业构建一个基于价值网络关系的公司治理理论框架。

一、价值网络内涵:主体与各要素

  民营大企业价值的创造不仅依赖于上下游企业,也依赖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这些成员组成了民营大企业的价值网络。价值网络的产生源于在价值系统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偏好和价值结构。就企业而言,由于其最终产出涉及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因此,在这些主体中“分配”产出就似乎是必然的。然而,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同、各主体的认识不同及主体间相互信任与制约关系的差异,给谁“分”、“分”多少、怎样“分”等问题的答案也就不同,从而影响最终的产出。这里,产出的概念不只是一个销售额或利润的概念,而是一个价值的概念,它由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及其组合所决定。可以说,价值网络是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所以本书认为,价值网络是通过制度或者技术将社会或经济交换参与者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宽松组织,该网络会自动感知并反馈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自己的结构,网络中的成员共同创造产品或服务、共同交换产品或服务、共同创造价值。

  那么当民营大企业成为这个网络的核心时,它的顾客(客户)、合作伙伴、竞争者等都成为该网络的基本主体,他们之间的连接反映了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同时产品服务交换、价值和利润等在这些基本要素之间流动。根据亚当·布兰德伯格(Adam Brandenburger)和巴里·纳尔波夫(Barry Nalebuff)构建的价值网络管理模型,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的网络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和利润,根据他们提出价值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本书提出民营大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见图6-1):(1)顾客(customers);(2)供应商(suppliers);(3)竞争者(competitors);(4)互补者(complements)。

Image

图6-1 民营大企业价值网络的基本构成

(一)民营大企业:资源与能力

  民营企业是该网络的基本主体,从关键企业的角度,每个企业为实现盈利和生存目标,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融入该网络系统。资源和能力是相互作用的,资源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资源的整合。在资源基础理论和能力理论的研究文献中,一般认为这两项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两项作为重要的企业内部因素,对民营企业在网络结构中价值产生的作用更为重要和关键。当民营大企业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实现更高效的运作,在网络中实现价值。

  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取的各种“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网络优势、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土地资源、技术资源、资产资源、组织资源、社会资源等。对于转型的民营大企业,资产资源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我国民营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在不断增长。入围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资产总额为58 824.80亿元人民币,户均117.65亿元,同比增长50.90%,净资产达到21 275.10亿元。9但同中国企业500强相比,民营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民营大企业想要在转型过程中获取网络价值优势,应当发挥更大的资产资源优势。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数据显示,民营企业500强员工人数为561.2万人,为2005年的1.84倍。从人力资源结构来看,民营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但从整体上看,企业中大学(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相对不高。在转型过程中,民营大企业能否选择并引进合适的人才,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价值的获取有所影响。

  企业能力是指能够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以及实施战略的“能力”,也即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性等。将能力和资源分开,能力是企业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完成某一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能量,如企业的经营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融资能力等。经营能力是指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前者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机制运作等,对企业绩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后者涉及企业营销管理。创新能力一般是指技术创新,通过工艺创新,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融资能力是企业的资金筹集过程。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需要,采用一定方式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为管理活动进行理财

(二)供应商:合作关系与网络形态

  民营大企业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能使大企业利用供应商的优势和技术获得竞争优势(Dwyer,Schurr and Oh,1987),而且能受益于质量的不断提高、过程优化以及成本的不断下降(Newman,1988)。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民营大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是共同构建价值创造“系统”的普遍选择,也是其价值创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供应商成为焦点企业价值网络中重要的构成主体之一。

  民营大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结方式和价值流程,构成了不同形态的价值网络,这也体现出不同企业价值网络的差异,其中维系良好的伙伴关系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因为与供应商的合作直接关乎价值网络运作和企业间租金利润的生成。

(三)竞争者:合作竞争

  所谓竞争者,是指提供相同或类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传统理论中将竞争者划分为当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和生产替代者等类型,但与波特过于强调企业间竞争不同的是,价值网络中更强调合作竞争(co-competition)。价值网络通过节点公司间的相互关系连接成一种动态有机的价值创造体系。单个网络节点要在价值网络中获得发展,必须获得网络组织成员的支持及相关节点组织的认同和协作,它的行为与选择,也会影响网上其他节点甚至网络中各节点的行为与选择。所以在价值网络中,即使是民营企业的竞争者,他们之间建立的相互关系不是零和博弈下的背叛式竞争,而是基于双赢理念的合作与竞争。节点成员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完成各网络节点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互补,达到风险和成本共担、市场和顾客资源共享的网络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新境界。

(四)互补者:优势互补

  在社会分工日益深入的趋势下,一个企业通常无法自行提供其生产经营所需的所有物品。互补者已经不是民营大企业简单的配套要素或互补要素的提供者,而逐步成为价值创造和收入来源的主体。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营销整合等方面往往不完全具有优势,那么与之互补性较强的科研机构、政府等可以成为其互补者。

(五)顾客:最终价值

  价值网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顾客的价值,而在此过程中其他成员获取自己的价值,在网络中顾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顾客的关注是价值网络的核心内容。实际上,随着企业价值网络的发展,顾客的地位在不断强化,而其作用和功能在不断变化。只有整个网络给顾客提供了有意义的产品或者服务,才有可能将产品或者服务出售到网络终端,形成价值,从而有了所谓“租金”在网络中的流动。所以,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价值网络是民营大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即企业产品或服务围绕顾客展开,将顾客镶嵌在以民营企业为中心的网络中,形成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并扩大顾客的转换成本,在为顾客更好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取自己的网络价值。

二、价值网络的构建与形成

  价值网络反映了特定的价值创造,构成价值网络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决定着价值网络的功能和特征。核心企业要形成自己的价值网络,要求与供应商、竞争者、互补者、顾客能够保持实时而紧密的联系,只有在各种网络连接比较完善、信息传递畅达、互联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普及的当下,才能利用比较完善的网络关系较为全面地了解价值网中各个成员的生产和销售的具体情况,包括各个公司的业务流程、产品、发展趋势等。只有在网络内部建立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系统,厂商才可以做到实时跟踪顾客,在价值网络关系中公司与顾客通过网络关系产生互动,公司及时了解和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顾客利用价值网络关系快速而准确地传递信息。

  价值网络关系的构建,要求各网络节点能够形式多样地进行产品研发的合作与技术的共享。公司在竞争理念主导的“红海战略”引导下,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是绝对封闭和保密的。在组织关系网络化的条件下,网络成员仅仅是价值网络关系中的一个节点或者价值形成中的一个环节。在网络条件下,“脑体分离、肢体分离”已是公司发展的趋势(李海舰、冯丽,2004)。随着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和产品复杂性的增加,公司进行生产、营销以及提供服务,单独依靠某个公司的价值链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现实要求,而是要求价值网上最有执行能力的各个成员公司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在网络中共同满足顾客的需求。价值网络可以把不同企业的服务集成起来,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立体的网络化全套服务。利用价值网络关系,网络中各节点之间不仅可以在内部生产运行上融为一体,也可以在顾客面前融为一体。

(一)价值网络的形成及其关系影响

  价值网络不是简单地依靠价值成员的增加而构成的链条,而是依赖于媒体技术,把相互独立的客户或时空中的客户相互联系起来的由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李垣、刘益(2001)提出价值网络是客观存在的,是由效用体系、资源选择、制度与规则、信息联系、市场格局和价值活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李文彬(2010)提出了基于资源选择、信息沟通和制度与规则的价值网络形成要素,本文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提出价值网络的形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见图6-2),发现各要素之间是一个“闭圈”关系,从而体现了价值网络的动态性。

图6-2 价值网络形成要素及其关系

  1.资源选择

  网络应该采取何种价值让渡流程?这些流程包括哪些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以及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环节应该如何衔接?企业作为价值网络的核心,必须决定对网络各个环节的控制程度。哪些环节需要控制性股权网络成员来完成,哪些环节需要非控制性契约网络成员来完成,哪些环节完全可以在市场寻求外包,这些都是价值网络关系资源选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司治理网络关系的重要协调资源。

  2.效用体系

  效用体系是指因参与特定价值创造活动而发生联系的主体自身价值需求与主体间价值需求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价值创造的方向和主要业务的可选择范围。合理的效用体系不仅为价值网络中不同主体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有关主体扩大价值创造活动提供了机会。企业最终要做的并不限于在市场空间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它们还必须从中获取价值。效用体系是价值网络建立的核心,没有合理的效用体系,价值网络中各主体的合作就失去了前提和方向。

  3.信息沟通

  信息畅通是价值网络成员进行网络资源交流的基础,价值网络成员之间信息对称,相互信任,在网络内部建立一套有效率的信息传导机制,使网络内信息资源共享。一个高效率的价值网络需要吸收在能力或资源上互补、富于合作精神的网络成员。另外,由于信息本身就可以帮助人们进行价值创造,掌握了信息、信息配置方式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掌握了控制价值网络的主动权。

  4.制度与规则

  在市场与组织之间,价值网络中的制度安排决定着有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价值网络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可以说,市场规则、价值网络的制度与规则和组织内部的制度选择是现代社会影响企业的三大制度体系。在价值网络中,原来有关单一组织或价值链上适用的制度与管理规则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对资产的认识发生改变。在价值网络中,制度的安排不仅仅承认物质资产和知识产权,而且承认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组织的资产,承认各类资源选择的扩大是资产的增值。这样,传统的定价模型将被修正,对竞争优势的认识将改变。其次,在新的制度安排下,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内涵将发生变化。在价值网络中,规模经济是在保证满足顾客个性选择的基础上实现的,企业的范围经济是通过网络中不同组织的协作完成的。再次,影响企业决策的交易成本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原先发生在价值链上的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将大大降低,而维护网络中组织间关系的交易成本将会提高。最后,价值网络中的供求平衡不仅仅表现为提出需求与供给产品或服务,而且表现为创造需求与主动供给、提出需求与组织供给并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价值网络中的供给者和消费者之间会产生新型的关系,而网络中的组织也将会与网络外的组织或个人建立新的客户关系,以此推动网络关系各方的价值创造。

  5.价值网络的形成

  在价值网络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纽带,即价值活动。通过不同价值活动的完成,有关主体实现着自身的效用,价值网络维持着正常的运行。价值活动同时也是有关主体配置资源和发挥资源价值作用的载体,它不仅为物质与信息流动提供场所,形成一系列连接企业的供应方(原材料、内务后勤以及生产过程)和需求方(对外供给链、营销等)的价值增值环节,而且作为主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连接着价值网络各主体的效用,影响着它们的资源选择。因此,价值活动的特性反映了价值创造的深度和广度。

(二)形成过程:内部与外部的解构与整合

  企业价值网络包括两个层次: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企业的能力要素分为核心能力要素和一般能力要素,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就是以某一(某些)核心能力要素为中心,由企业内部不同的价值链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企业在规模变大的同时,将市场关系引入企业内部模块组织,使核算单元逐渐变小,形成各个独立的战略业务单位,并将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延伸、分解和网络化,形成企业内部价值网络。企业外部价值网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不同的企业价值链相互交织组成价值系统,形成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企业外部价值网络是在企业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合作企业找到可以共同使用彼此的资源和能力的方法,使彼此都能够创造出自身的、新的、极难被其他企业所理解和模仿的核心能力时,合作企业就会主动对自身价值链进行分解,并与其他企业一起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价值网络。

  同时,随着业务、价值和组织结构等复杂系统的网络化,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开放的企业外部价值网络,相关企业价值的创造、交换和共享分布在整个网络之中。企业内部价值网络的模块化整合,为企业融入企业外部价值网络提供了大量“接口”,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接口”,企业内外价值网络相互连接、融合,形成企业价值网络。

(三)核心企业网络中的节点选择

  在网络中,作为节点的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核心资源,融入价值网络。以民营大企业作为这个网络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担任价值网络规则的设计师,负责制定界面标准和节点之间的协调,并将信息显性化,让各个组织共享这些信息和由此带来的竞争利益。一般成员企业是设计者和制造者,一般成员企业设计和制造的任务,必须符合核心企业设定的结构、界面和试验规则。核心企业比其他网络成员企业具有更多的外界资源优化和协作经验,具备不是所有成员企业都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核心企业能够协调网络成员企业能力要素的配置,鼓励成员企业共享关键资源,共同推进技术进步。

  核心企业从提高整个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能力出发,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成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同时要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既要考虑合作伙伴的能力要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价值网络获得竞争优势,也要考虑合作伙伴的能力要素与本企业所具有的能力要素之间有多大的互补性,能否有效地使用对方的战略资源(王伟,2005)。不同企业把各自的核心能力要素连接起来,通过紧密合作与其他企业价值网络展开竞争,而且企业价值网络的成员企业根据需要可以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借助于企业价值网络,企业不仅可以快速进行自身资源的整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快速进行跨企业的资源整合,实现能力要素的“强强联合”。

三、企业边界的变动

(一)基于价值网络的企业边界

  随着企业价值网络的形成,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从总体上来说,企业边界可以分为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两大类。有形边界是指企业的规模边界,也称为物质边界或法律边界,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产构成、相关法律界定的边界;无形边界是指企业的能力边界,也称为虚拟边界或经济边界,是指与经营使用权和战略控制力等概念相联系、涉及企业活动范围的边界。有形边界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清晰性和不可渗透的特点;无形边界是可变的,具有模糊性和可渗透的特点。企业的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最早是重叠的,随着企业价值网络的形成,二者开始发生分化。

  由于企业价值网络内部按照能力要素重组和内部市场新交易主体的出现,传统纵向一体化的集团型企业、多部门结构企业和传统的公司价值链逐步解构,企业边界被打破。同时,企业价值网络打破了企业组织中时间序列和空间组合绝对化、静止化的传统观念,使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变得相对化,从而加快了企业边界的渗透和交叉。企业价值网络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组织(刘东,2004),虚拟组织可以超越自身功能和资源的限制,可以没有工厂、没有员工,虚拟运作、虚拟研发、虚拟生产、虚拟营销、虚拟运输、虚拟分配。因此,从理论上说,虚拟组织是没有边界的(李海舰等,2004)。实体组织向虚拟组织转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经营层次不断转变为一个个模块,同时将各层结构不断扁平化的过程。在企业价值网络内部,企业成为大模块组织,价值链是纵向模块组织,价值模块是构成价值网络的“基因”,企业、价值链和价值模块都是不同层次的节点。在企业价值网络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不仅是模糊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这是因为,企业价值网络内部的核心企业和一般成员企业的定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核心能力要素的转换,一般成员企业的能力要素能够转换为决定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这时该企业就成为核心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的能力边界将急剧扩展;反之,如果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缓慢,提供的能力要素对于整个企业价值网络而言,价值和地位相对下降,那么核心企业的战略地位也将随之下降,沦为一般成员企业,企业的规模和边界都将萎缩。

(二)企业边界的变动

  随着界面标准(设计规则)的确定,企业价值网络具有对外开放性,是集战略、结构、管理于一体的,适应新的和变化的竞争条件的动态网络。新的企业只要能够按照界面标准提供模块化产品,就能够加入企业价值网络,成为成员企业。因此,随着企业价值模块的研发、分解、整合和复制,建立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基础上的企业价值网络将逐步得到拓展。

  随着企业价值网络的形成和拓展,企业的无形边界围绕有形边界发生经常性漂移运动,企业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出现分化趋势:在有形边界收缩的同时,无形边界不断扩大。一方面,企业的有形边界呈缩小趋势。为应对全球化竞争,一些企业为凸显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减少企业纵向环节,相应增加横向环节,把自己的优势资源集中于具有巨大潜力的业务,创造更多的新的经济价值。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减少,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企业价值网络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覆盖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导致以模块化组织为特征的企业能力边界急剧扩大。特别是随着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组织形式的出现,企业价值网络中的核心企业的能力边界不断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