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大企业的诞生,都离不开一位充满激情的领导者。如GE的杰克·韦尔奇、沃尔玛的萨姆·沃尔顿、苹果的乔布斯等。这些卓越的商界领袖具备一项共同的特质:他们不但自己在工作中永远满怀热情,从不知疲倦,也有能力让员工和他们一样充满激情。由此看来,卓越的领导者既要善于用激情来激励自己,还要善于运用和调动激情,将员工的积极性放大,使员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业绩。
然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后,就会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对工作不再主动,有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心态。在经济学上,这种表现就是“内卷化”效应。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这位长住风景名胜地区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
多年来,内卷化效应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作为学术概念,它其实幷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卷化现象”。最为典型的例子如下: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他们的对话让人唏嘘不已。
当时,记者问放羊的男孩:“你为什么要放羊?”
男孩回答:“为了卖钱。”
记者又问:“卖钱做什么?”
男孩回答:“娶媳妇。”
记者追问:“娶媳妇做什么呢?”
男孩说:“生孩子。”
记者又问:“生孩子为什么?”
男孩立刻回答:“放羊。”
这段对话为我们形象地阐述了“内卷化”的现象。人们长期从事某项工作,保持在一定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内卷化效应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自我懈怠。同时,由上例我们知道,个人内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限于个人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专业”和“处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专业能力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能力可以让专业能力如虎添翼。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就要先明确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是否精益求精,发挥到了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此外,下决心钻研,接受培训,都是十分必要的。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源自自身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
社会生活中这种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一些企业,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这种内卷化现象更是突出。
几年前,一家民营企业为了寻求发展,招聘了一批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起初,人们都以为,凭借着这些高材生的才能,他们的加入会让企业如虎添冀。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优秀人才离开的离开,没有离开的,在经过几年的工作“洗礼”后,非但没有为企业做出贡献,以前的朝气也消失了。
原来,由于这些民营企业内部实行家族化管理,重要岗位七大姑八大姨分兵把守,管理哲学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用自己的人放心。企业内部封闭,因循守旧,外部的“新鲜空气”难以吹进来,优秀人才吸引进来后,得不到重用,难以发挥作用。时间久了,那些有抱负的人才就离开了,剩下的一些人才,因被磨去了棱角,渐渐地被同化,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自然谈不上积极上进了。
就这样,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过去了,厂房依旧,机器依旧,规模依旧,员工依旧,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变化。企业和员工就进入了一种典型的“内卷化状态”。
由此来看,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进入内卷化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的懈怠和思想上的因循守旧。人们常说,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怨自艾,不思改变,不求进取,不谋开拓,便只能是原地不动,而且还有可能倒退。总是因陋就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
任何一个人,哪怕他再有才能,如果没有激情投入工作,就缺少了内在动力,干什么都是被动的,马马虎虎应付,这样就很难取得工作成效。一个企业同样如此,不管是在创业初期、发展期、稳定期还是衰落期,都需要领导者以一种激情带领员工开拓创新。
作为领导,你一定要明白,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智慧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转”,其要义是适者生存,顺势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必须要拥有开阔的眼界和灵活的思维,只有这样,你才能带领员工走出“内卷化状态”,为企业,为员工,同时也为自己开辟出一方新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