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意义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超主权货币的提出事实上也在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这些无疑彰显了人民币有作为准国际货币的资格和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超主权货币的提出事实上也在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目前而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包括三大部分:其一,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其二,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其三,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简单地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IMF的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粗略地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相当于我国的协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尽管功能有限但仍然具有一定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IMF在扮演全球金融监管的角色,也是全球经济与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在一系列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权重在上升,这种上升直接表现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的上升,这种上升也代表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国内金融主管部门一般只讲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而很少使用人民币国际化一词。也就是说,尽管目前人民币已经在境外流通,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不过,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一般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含义有三个方面:第一,指人民币可兑换范围的扩大,并在境外拥有一定范围的使用量即流通度;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以此为标志,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在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达到一定规模。总的来说,就是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规模与程度。

在经济竞争领域,货币竞争是最高形式,一种货币如果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不仅意味着可以替代其他货币,也意味着占据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并在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货币竞争也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竞争,只要货币差别存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货币竞争就会存在。

目前而言,尽管金融主管部门低调地使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来描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却不那么低调。事实上,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起,人民币的稳定性就广为世界所知,这为后来的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成为硬通货埋下了伏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先后开设了人民币兑换业务,亦可以用人民币直接结算。此后,中国银联推出了银联卡跨境业务,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同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这一切,都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此外,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中蒙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香港成功登陆,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据统计,目前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很多宾馆、购物商场、尤其是游人的购物点都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人民币。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近年来,香港市场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迅猛。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增长迅速,2012年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点心”债发行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从2010年起到2012年底,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平均每日交易金额超过50倍,人民币金融产品也逐步多元化(新华网:香港人民币离岸市深度有待增加 2013年5月20日 作者:李明珠)。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迅猛发展的新阶段。

2011年7月26日,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职位,他成为史上首位进入该组织高级管理层的中国人。朱民的上任既增加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也增加了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成为人民币通过加入SDR迈向国际货币的“一张名片”。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的特别提款权(SDR)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重要机遇和高级形态。这些无疑彰显了人民币有作为准国际货币的资格和地位。

2011年9月8日,中英第四次财政金融对话会新闻发布会上,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表示,中英两国将携手合作在伦敦开发人民币离岸市场,双方监管机构已经准备好为这一市场提供支持。继中国香港、新加坡离岸市场之后,伦敦金融中心的加入,对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规模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人民币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对满足世界对人民币的需求以及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

2012年11月起,按相关协议,我国和南非之间的贸易直接将法兰特兑换成人民币来结算,南非也成了第一个全部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国家,也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在南非正式起步。

2012年秋,人民币和卢布双货币开始直接交易,并与巴西达成用本币进行结算的共识。2013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在所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框架内,两国货币的首批交易于4月10日开始。至此,自2008年以来,中国央行已先后与19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涉及规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新华08网人民币频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和数据进行了整理,截至目前,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地区央行及货币当局中,亚太地区包括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蒙古、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泰国、巴基斯坦、阿联酋、澳大利亚;欧洲地区包括白俄罗斯、土耳其、冰岛、乌克兰;美洲地区包括阿根廷和巴西。

对此,俄罗斯政治研究和分析中心主任安德烈·维诺格拉多夫预测,人民币和欧元也将签署此类协议。维诺格拉多夫还指出:“这些举措可以让中国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币汇率,控制整个局势。比如,可以对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指责所进行的可能行动不必关注。为了免受美国的压力,中国在最近两年左右不仅仅在落实,而且也在逐步地巩固自己在国际金融和外汇市场上的地位。首先是借助于本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自主性。其中的一个基础是将人民币转化为世界结算货币。”

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让国际贸易用人民币结算成为可能,以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仅有10%左右以人民币结算来看,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路还很长。但据香港汇丰银行专家们预测,到2015年,中国对外交易中的1/3将以人民币进行结算。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的一个描述。尽管起点很低,但却在逐步增长。

客观地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后危机时代,应对全球金融风险的又一战略性举措。归根到底,金融危机也是美元危机,历次金融危机都在证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美元一股独大的国际地位是国际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此复杂的国际背景中,不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人民币除了国际化而外,别无他途。

首先,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以及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已让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难以分割的重要成分。与此相应,人民币国际化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必然趋势,也是正确方向。

从内在的金融发展要求上看,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我国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促进国内金融进一步开放,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从外在国际金融环境角度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效纠正全球性经济结构的失衡,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避免中国陷入“贫困性增长”。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升人民币的话语权,并参与国际金融竞争,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改善我国“经强币弱”的格局,加大人民币的战略纵深,有利于调节或规避因国际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国际主要信用货币的信用下降以及汇率的波动是我国储备货币面临的主要风险,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扭转或消除这种不利局面。

第三,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健康国际金融产业,平衡国际收支。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以国际收支平衡为基础的,过高的顺差与过高的逆差都不利于经济发展。我国之所以累积了巨额的美元储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过低也是原因之一。这种情形导致金融风暴来临之际,不得不承受过高的美元风险。

总的来说,在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金融背景中,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战略,也是一种别无选择的突破方向。世界之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本之木,只有协调,才能发展。而对全球金融业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只能是积极的建设性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