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要疏忽了对员工的“爱”

不要疏忽了对员工的“爱”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比较少看娱乐节目,却在2013年的8月,被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中的一幕所感动。可不要小看这个“爱”,不是想爱就爱得起来的,就像谈恋爱一样,爱也是一种能力。行为的改变,一定是由思想的改变所引起的。这种不同寻常的行为背后,是吴总监对“People”的深刻理解。当我们从心底里对员工们充满爱时,他们不傻,都能感受到。

我比较少看娱乐节目,却在2013年的8月,被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中的一幕所感动。在汪峰团队中,一位年龄超过60岁,扎着彩色的头巾,玩了一辈子摇滚的Simon哥格外引人注目。他曾跟谭咏麟组建乐队,给梅艳芳写过歌词,这是一个用生命去拥抱音乐的人。就在那晚,他与一位90后的小姑娘狭路相逢,争夺晋级名额。排练中,年龄可以做小姑娘爸爸的他,花了80%的时间教她唱歌,结果,他自己落选了。

结果并未出乎我的意料。就像某些人说的,技艺要“传承”。和当天现场所有人起立为他鼓掌一样,我从他开口唱的第一句开始,就一直跟着他唱。因为他真挚的笑容、因为他“老顽童”般的性格、因为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但最大的原因,是他这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他自己的女儿始终没来现场,但他能对同台竞争的90后小女孩毫无保留的付出,却为他赢来了无数的喝彩。同样,也令我着迷。就在他转身将要告别这个舞台的时候,这位小姑娘留着泪,不顾一切地奔向他,在他的怀里失落地抽泣。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到今天,脑海中都时常会浮现出他们师徒二人相拥的那一刻。我想无论再过多少年,无论这个20岁出头的小女孩将来取得多大成就,这位恩师对她的影响,都将始终相伴。这使我不由想起这些年,自己在职场中遇到的贵人。有的已经去了深圳、香港、澳大利亚,有的还在上海,虽然见面不多,但每每想到他们,都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涌上心头。这让我继续琢磨起来,为什么这些人能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浓重的一笔?为什么我会为这些领导竖大拇指,并无怨无悔地跟着他们干?他们身上有什么共性呢?

People Management(人的管理)恐怕大家并不陌生。而我专门为它独辟一节深入地讲,原因就在于这个管理最本源的问题,似乎在很多企业中越来越不受待见,人本管理的精神正在悄悄溜走。

甚至有人公然说:“管什么管呀,只要抓住几个Top Sales就行了。不爽时把那些差的叫进办公室骂骂,让其自生自灭好了,我可没那闲工夫。”前一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过度依赖Top Sales的后果。谁都知道二八原则,但这不能成为不管团队的理由。更令我好奇的是,你是真的没那闲工夫管,还是没管人所需要的经验、耐心与气度?而这背后更深的原因,是你够爱你的员工吗?

可不要小看这个“爱”,不是想爱就爱得起来的,就像谈恋爱一样,爱也是一种能力。让我们再来好好看看这个英文词组,重点其实不在Management上,而是People。提起People,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我不由想说美国《独立宣言》中那句你一定耳熟能详的呐喊:“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句名言了。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也才敢去碰触“发展”、“梦想”这些在今天已经被捧得滚烫的词汇。在我们满大街追着一个捡破烂的老大爷问“你幸福吗?”时,还不如脚踏实地、尽己所能地去拼补这个支离破碎的价值基础。

管理者的周围,其实有许多力所能及的小事,对自己而言,大多是芝麻绿豆,并不起眼,但对于我们的员工,却可能是改变他一生的大事。

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不要因为个人性格的喜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员工。在他们做事或开口前,已经把一扇门给他关上了。这个社会本已充满不公,但凡我们能怀着一点敬畏的精神,去体会当年那批受尽压迫的觉醒者所提出的“平等”。都有机会在队伍中实现相对的公平,也算是对人类这个永恒的理想,做出点具体的贡献。

行为的改变,一定是由思想的改变所引起的。在上本书中,我不止一次地写到了一位令我心悦诚服的老领导——吴总监。她身为高管,却有着一种这样位置的人通常所不具有的细心与洞察力:她可以发现某家分行下,某个支行里那位和她不知差了多少级的销售员一点点的进步。为了做好这一点,她常常在下了班后,依然戴着眼镜,敲击着计算器,借助尺子和荧光笔,在A3大小的报表中,透过纷繁庞杂的数字,找到那位散发出淡淡光芒的员工。有时,她会发个简短的邮件,并抄送该分行的领导进行表扬;有时她干脆直接给这位同事打个电话,去感谢他的付出。员工自然有些受宠若惊,精神为之一振,没想到总监竟能如此平易近人地关注到自己。放下电话,哪怕一天工作再累,也瞬间“满血”了。

这种不同寻常的行为背后,是吴总监对“People”的深刻理解。在一次陪她去深圳出差的飞机上,她向我道出了背后的原因:“Tony,你现在做了父母有什么感觉?特别关注小孩子的一举一动吧。为什么呢?因为你爱她嘛!同样,我把下属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还这么年轻,当你观察到他们的成长时,就会由衷地替他们高兴,止不住想给一个大拇指。可当你发现他们遇到困难时,又会不由去想怎么才能帮到他们。”听她讲完这段,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她每天下午6点左右会起来转转,和大家聊两句,让我们早点回家休息。而她自己,却又返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到晚上八点。

当我们从心底里对员工们充满爱时,他们不傻,都能感受到。工作哪里没有?多几千发不了财,少几千也饿不死。大家是因为你这个人而坚持下来的,这才是大多数员工真实的心理活动。

离职率如实地记录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除非你说我们公司规定每年必须有30%的淘汰率。事实上,最严格的企业制度,也无非是所谓的末位淘汰了。那么,为什么现在的许多企业离职率高居不下?为什么我们不断地被员工所放弃呢?

千万不要以为员工离职时所谓的“身体原因或家庭原因”是真的,那是因为他照顾你的面子,不好意思说,也没必要说破罢了。前段时间,听说一位曾经和我一个团队的女孩子提出离职,我颇有些意外。她性格开朗,平时常笑呵呵的,没看出她有这种意向。后来在茶水间正好碰上她,看身边没人,我悄悄问她原因。她有些无奈地说:“我自己也没想到,前阵子每天加班赶一个项目,好不容易告一段落。正巧这两天家里买房,我就想请半天假去过个户,结果老板竟然不同意。我老公劝我不如算了,去年的假都没休完,今年还不让休,遇到这样的老板,不如先回家调整一段时间再说。我想想也对,终于解脱了。”

“那你离职原因怎么说的?老板知道后又说了些啥?”我问道。

“原因说的是我自己家里出了点状况,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他就留我呗,先后找我谈了两次,因为部门目前实际很缺人。但我想通了,缺人时都这样对我,不缺时不更没法活了吗!哎,不爽也不是一两天了,我老板就是这么一个人。反正为他工作也得不到什么表扬,加班好像都是应该的,还处处被挑毛病,本想忍忍算了,但这次确实有些过分了。”她愤愤地说。

我回到座位上,给她发了封邮件,写了几句鼓励的话。但细细一想,怎么会搞到这样的地步呢?这其实在不少大企业并不少见。主管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到了一个人的发展,也给HR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HR又要花时间联系猎头,整理岗位描述,并在招到人后支付中介费,但这还只是开始。在新员工入职后,又要再来一遍培训,并等待其适应新的环境,短期内人均产能被拉低的风险骤然上升。之后,离职的员工手里的客户,转交给了别的同事。收到这些资源的同事,可能自己现有的客户都已经忙得不亦乐乎,没空维护新的客户。结果,这批客户中的部分人受到冷落,处理稍有不慎,又可能引起投诉等连锁反应。

所以,一个事件我们不能孤立来看。梳理起来,员工的主动离职或消极怠工,原因无非以下三种:①付出与回报不对等;②平台无法实现更大抱负;③环境不好,氛围压抑。

先说说这第三个原因。上述我的这位同事所遇到的问题,关键是其主管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就是“Boss”,这在很多大机构是颇为普遍的乱象。一旦主管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傲慢与无谓的强势就会在所难免。曾听闻一家公司的主管在她的办公室里,因为一点小事对着一位员工破口大骂。这位员工被高分贝的咆哮所震慑,哆哆嗦嗦地一点点后撤。快移动到门口时,这位主管索性脱了高跟鞋,朝着门的方向用力地砸去……

久而久之,在员工的忍耐中,这类主管沉浸在团队的最高权威中不能自拔,自己都有点找不到北了。其实他们怎么能觉得自己就是老板呢?老板只有一个,就是公司的董事长,大家都是在为他打工。你能融入角色无可厚非,但如果非要较真搞到你死我活,就没意义了。有趣的是,另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形态,在中资企业中也较为常见:主管迷恋“无为而治”,几乎不干预日常事务。没有批评,更没有表扬,团队不温不火,一派“和谐社会”的假象。结果发现,无所事事比勤奋地工作还要让人筋疲力尽,更别提由此形成的团队氛围了。

第一种原因就更为常见了。所谓回报,既包括物质的,比如提成、奖金,也包含职位或级别的提升。值得提醒的是,如果老板能在既定标准的基础上,有额外的一点提高,哪怕很微小,都能让员工喜出望外。比如当你在和员工谈工资时,得知他希望的工资是8000元/月时,你索性给他9000元,比你抠抠搜搜给他7000元效果好得多。从长远来看,员工心理上由此产生的“正向波动”,对企业的价值远超那一两千元。

最难处理的恐怕是第二种情况了。有些业务明星到了一定阶段后,并不是不喜欢目前的公司,而是有了更明确的远大目标:不光是名片上看得见的职务,而是想挑战新的业务方向。但公司现有的平台,可能确实无法立即满足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不要极力阻挠或是同他死磕他的目标有什么问题,这只会让我们显得没有水平。而应该真的站在他的立场,客观地替他分析。如果确实对他有好处,那么真心地去祝福他,他会感激你的,因为他知道你是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去支持他。这个世界其实很小,说不准哪天,他又回到你的麾下,变得更加骁勇善战,岂不乐哉!

我始终不愿意把人的管理归纳为某几种方法,因为这样的思路,本身就偏离了人本精神的轨道。大道至简,真正有人格魅力的管理者,不是因为他学了几条管人的技巧或方法,而是从根本上源自他对员工的“爱”。这种朴实单纯的感情,最能唤起追随者的共鸣。

当然,借助一些工具去管理自己的“爱”,是一种不错的习惯。一次去朋友的公司玩,发现他抽屉里有一张表,上面记录了部门每位员工的“生日、爱好、成长背景、动力来源”等信息。“这些东西都是我在每次与员工聊完天后,立即记下来的,不然很容易忘记。等到了想和员工深入交谈一下的时候,会忽然发现找不好切入点。”他边说,边向我得意地展示了一些管理的小工具。

到了表达“爱”的时候,你必须要对员工的各方面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如果没有,哪怕距约好的聊天时间只剩十分钟,也要想方设法地打听一下。否则在他听来,大家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我的一位外企朋友Eric,就向我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一次,他业务条线上的一位高管心血来潮,来找他和另外2个人谈话。可聊到关键处时,这位老板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令他郁闷了好几天:“你们3个人,好像都没什么一线工作经验,还是再找分公司对业务熟悉的同事聊聊,论证一下再说吧。”看我朋友目瞪口呆的样子,他转而笑着说:“哦对,Eric好像做过销售,但你也没带过团队嘛。”我的朋友心想自己很久前就已经拿过Top Team leader的奖了,难道老板一点都不了解?转而一想算了,争论也挺破坏气氛的,便苦笑了一下没再接话。后来没过几个月,Eric就跳槽了,收入翻了一倍多。他对我说:“就这种水平的老板,早点走就对了。都什么时代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看,我们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便引起了业务骨干如此大的情绪波动。同时他的看法,会影响其周围一群人对你的看法。我们总是觉得员工善变,但他们离职的原因,其实就在你平时对他的点滴细节里

面对“三观”本来就截然不同的员工来讲,管理从不不是一件轻巧随意的差事。然而在职场中,还存在另一个让人更无奈的事实,即所谓的彼得定律(The Peter Principle)。我们终将遗憾地发现,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员工占据。

作为主管而言,最闪亮的成绩单莫过于团队成员本来底子一般,而却在你的引导下,人人都自愿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最后一个走;自愿在有团队活动时及时地响应和参与;自愿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与表达,在每一次面对客户时表现得更好。当这种局面出现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螺旋桨”超过了“喷气式”,“汉阳造”打败了“AK47”。当你能把“许三多”训练成“兵王”时,你还会担心管理中有你搞不定的事情吗?

当然,在后续章节中,你还将通过本书了解到许多管理员工情绪或业绩的方法,比如结构性提问法等。而本讲最希望做的是试图唤起你对员工的“爱”。因为唯有这种情感,才能帮助你在面对性格迥异的员工时,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使员工在面对迷茫或诱惑时,首先想起的是你。不要搞到最后,员工准备跳槽的消息已世人皆知了,而你,是最后知道的那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