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关中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的研究

有关中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的研究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中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的研究_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绩效与竞争政策 如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被逐步引入我国,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的基本研究框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的研究也基本上是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对我国建筑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为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企业规模结构。

如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被逐步引入我国,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深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

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的基本研究框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的研究也基本上是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对我国建筑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为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企业规模结构。周强等(1999)初步探讨了进入壁垒对建筑业的影响,认为我国建筑业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壁垒过低。刘猛(2000)分析了我国建筑业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企业进入状况、市场绩效和企业竞争行为等现状,认为我国建筑业具有分散型产业特征,集中度和进入壁垒过低,而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较高,导致过度竞争状况不断加剧,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因此有必要实施可行的援助措施为国有企业的有序退出创造条件。李小冬等(2001)通过对比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建筑业市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得出了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过度和缺乏超强的大型承包企业的结论,并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市场竞争缺乏层次、产业内协作竞争框架还未成型。叶敏(2001)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建筑业规模结构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建筑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的三项标准,即市场选择标准、与其他行业生产相适应的标准以及带动建筑行业发展的标准,并对我国建筑企业规模结构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李小冬等(2002)借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业组织方面的有益经验,从建筑企业平均规模、产业内专业分工、企业规模差异以及市场竞争形态四个方面对我国建筑业的企业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我国建筑业企业结构比例不合理、“过度竞争”与“有效竞争不足”同时并存的特征。刘玉峰等(2003)通过对我国建筑业1985~1999年产业组织变化的分析,绘制了按资质等级划分的五个规模等级建筑企业的数量—产值矩形图,得出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组织呈现塔型结构的结论,并指出产业组织现状的形成是由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市场需求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造成的。

关于我国建筑业市场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大多数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是建筑企业的投标定价策略和技术创新等市场行为,而是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竞争行为,如罗伟等(2007)分析了我国建筑市场政府寻租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和对策;许娟(2007)和全河等(2006)分析了建筑市场业主行为的不规范问题;宋媛媛(2005)和李倩等(2008)分析了建设项目招投标中的围标与陪标行为产生的原因。相比之下,李小冬等(2004)的研究则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对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该研究根据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对房屋建筑企业和专业性企业在价格竞争手段和非价格竞争手段上的差异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房屋建设企业重视价格竞争手段,而专业性企业更重视非价格竞争手段,并认为市场结构的差异是影响两类企业市场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

关于我国建筑业市场绩效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对行业或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率方面的研究,如叶援(2004)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技术进步及资本装备率对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朱小林等(2007)分别从产值、成本控制和利润三个方面的选取指标对广州市建筑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李百吉(2009)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各省市区建筑业的相对生产效率;高金窑(2003)、姚宽一(2007)、李忠富等(2008,b)和戴永安等(2010)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和指标,分析了我国建筑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另一类研究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我国建筑业的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李小冬(2006)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企业行为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做了系统分析,研究了我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模式。董悦等(2006)采用1995~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市场结构、企业效率和产权是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贾洪等(2008)分析了产业绩效与企业规模、价格竞争行为和过度竞争的关系,认为建筑业绩效不高的根源在于过度竞争条件下的恶性价格竞争,最后提出了出台新资质管理的必要性。陈德强等(2009)以江苏省1995~2007年的建筑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发现市场集中度、企业效率和产权结构均是影响产业绩效的因素。沙凯逊(2009,a,b,c)的系列研究虽然没有通过定量分析给出经验性证据,但针对我国建筑业企业规模越大、绩效越差的反常现象,提出了在横向上包含企业和项目两种组织形式,在纵向上分为管理、治理和体制三个层次,并且把横向耦合与纵向衔接关系纳入研究视野的分析框架,认为企业与项目之间关系不顺,体制、治理和管理之间的脱节,以及建筑业交易体制对国情的不适应,是造成我国建筑业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笔者(范建亭)也对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范建亭(2008)在分析我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改革过程的基础上,借鉴产业组织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分析了建筑业产业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途径和模式;范建亭(2010,a)测算了我国建筑业2003~2007年的市场绝对集中度,分析了导致建筑业产业组织高度分散的影响因素;范建亭(2010,b)度量了我国建筑业2003~2007年的进入壁垒高度,并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资质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建筑业市场进入壁垒失效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