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温州人知道市场需求

温州人知道市场需求

时间:2023-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温州商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林曾经说过:“适应人家的需求,我们才能生存、才能赚钱。”由于通过温州走私,海域宽,路途远,被抓获的危险大。当一部分温州人走私眼镜的时候,另一部分温州人则开始创办小作坊生产眼镜了。此时温州的眼镜业快速发展,大量需要工人。叶子建和温州几间大的眼镜生产厂联系,与其中一间达成了供货协议。

浙江温州商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林曾经说过:“适应人家的需求,我们才能生存、才能赚钱。”

温州企业均有群体效应,一个企业崛起之时往往会迅速带动一批人,经历了一二十年快速发展,这一批人全都成了行业的领头羊。在温州,制鞋业有一个群体,制衣业有一个群体,制笔业同样有一个群体。

眼镜是一个传统产业,最初主要用于视力矫形。当年的读书人不多,也不像现在这样搞填鸭教育,又没有电脑,因此近视眼的数量相对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眼镜业要想发达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眼镜的生产被划归医用器材。一旦划入这个门类,眼镜的重要性和吗啡一样了,生产和销售的审批手续极其严格。

刚刚改革开放时,人们惊异并羡慕外国电影中的主人公常常戴着副宽大的茶色眼镜——镜片可以变色,外形像一只趴在地上的蛤蟆,被称为蛤蟆镜。这种眼镜显然不是电影导演的创造发明,是国外的时髦品。由于沿海走私风行,这种时髦眼镜被带进了内陆。这是一种平光镜,没有任何视力矫形作用,因此它不再是医疗用品,医药管理部门管不着。这种眼镜的进货路径有两条,一是广东沿海,一是温州沿海。

由于通过温州走私,海域宽,路途远,被抓获的危险大。何况像眼镜这种东西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与其走私,还不如自己生产。自己生产的成本肯定低于走私。当一部分温州人走私眼镜的时候,另一部分温州人则开始创办小作坊生产眼镜了。

温州眼镜业如今的领军人物叶子建就是当时跨入这一行业的。叶子建出生于1958年,“文革”结束时他恰好高中毕业,又处于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温州,毕业就是失业。叶子建唯一的就业机会便是进入私人企业打工。

此时温州的眼镜业快速发展,大量需要工人。叶子建进入其中一间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很快发现眼镜生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而眼镜市场非常广阔,产品根本不愁销路,每天都有大批的眼镜商集中在工厂门口排队进货,而工厂的生产规模根本不能满足这些进货商。叶子建不禁想,如果自己也办一间眼镜厂怎么样?他将这一想法向家人提起,联合了一些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高利贷,筹办眼镜厂。

叶子建的眼镜厂建于1981年3月,取名为“东海眼镜厂”。一开始规模很小,机械设备又落后。以叶子建当时的经济实力,尚不足以建立一间完整的眼镜厂,他所建的只是一间生产镜片的工厂。

叶子建和温州几间大的眼镜生产厂联系,与其中一间达成了供货协议。这是温州最大的一间眼镜厂,产品销往全国,效益非常好。当时的国营眼镜店经销的主要是矫形眼镜,不是平光镜。所以温州眼镜厂的产品主要销路靠个体眼镜店。这些个体户是做现金交易,不需要发票。

当时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来到温州进货,最初叶子建确实赚了钱。但未来并不是没有危机。叶子建是替人生产镜片,利润受人控制,此后眼镜生产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厂家为了追求利润极大化,不断向配件提供商压价。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出路在于自己生产整件产品。可生产整件产品有一定的难度,若一没有品牌,二没有客户,猛然将产品推向市场,前景是危险的。恰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事。东海眼镜厂的一批883镜片不符合规格,被割小了,客户作出退货处理。

工业生产都是配套的,一家生产企业既然确定了供货商,一般不会准备第二家替补。如果下游供货出现问题,肯定会影响上游的生产。出现这样的问题,厂家会要求赔偿。东海眼镜厂倒是爽快,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最后赔款了事。

由于这批货出了问题,眼镜市场受到影响,一段时间内883型眼镜奇缺,价格上涨。时隔不久便出现了一批标号同样为883的眼镜,但镜片比原设计略小,因为刚好是市场空缺,迅速占领了市场。后来,上游厂家暗中对此调查,发现这批眼镜是东海厂生产的。

东海眼镜厂解释说,前一批货出了问题,成了不合格产品,对此他们作出了赔偿;可毕竟厂子太小了,如此大批量的次品他们是无法承受损失的,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能挽回一点算一点。问题的关键在于,事前没有相关的约定,上游厂家对此也不好说什么。他们怀疑这批“次品”是东海眼镜厂有意弄出来的,目的在于让市场存在一定的空间,以便自己的产品迅速占领。这一切是叶子建玩弄的阴谋。话说回来,如果说这件事真是叶子建有意为之,那无疑说明他在商场上的智商极其可怕,而他所使的这一招也堪称商战经典。

叶子建档案:叶子建,生于1958年5月。温州远洋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温州鹿城区总商会副会长,温州眼镜商会会长,温州市九、十届人大代表,温州市鹿城区五、六届人大代表,美国纽约Y&G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1年3月,叶子建创办了“东海眼镜厂”。他从家庭作坊起家到外销,再到开设境外公司,再到投资第三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

叶子建此时只是一个配件生产商,如果想扩大自己的利润、发展事业,就一定要生产整件,并直接和销售商打交道。但是,任何一个销售商都存在感情因素,考虑熟门熟路,有信誉保证。那些销售商就算是走错了路,也不可能走到他叶子建的门前,他若贸然上马生产整件,结果绝对是大批积压。有什么办法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吗?他苦苦思索,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自己的合作伙伴拿不出产品,销售商需要产品出售,东家不给,他们定会去找西家,市场需求是硬道理。如果叶子建能在此时将产品推出,那些销售商还不来找他吗?

直接和合作伙伴摊牌,我不给你干了,合同算什么?我毁约,赔你的款还不成吗?可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这样,他就明确站到了合作伙伴的对立面。如果叶子建足够强大,能够在三两招之下将对手打败,这样公然叫板或许有利。可实际上对手的经济实力比他强得多,他如果公开叫板,对手一个反击,他可能就死无葬身之地。他必须让对手抓不到自己的痛处。我的有关技术部门下单时将规格弄错了,出了一批不合格产品,我认赔,还不行吗?生产商没有了镜片,不得不停产,由此带来的损失,叶子建认了,并且正在加班加点生产新的镜片,以将损失尽可能减小。大家已经合作这么久了,损失已经够大了,你能不原谅人家?可没料到叶子建还有办法呢。他的车间里其实早已生产好了与这批“不合格镜片”同规格的镜框,往上一套,整套的眼镜便出厂了。这时,他将这些眼镜投向了市场,市场正翘首以待呢,哪里还在乎是不是小了那么一点?从此,叶子建正式开始生产眼镜了。

有人说,商业风暴其实就是头脑风暴。叶子建的营商经历又一次证明了此点。

温州人的致富经: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市场就会主动来找你,财富自然也会主动落入你的腰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