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标管理与目标设置理论的关系

目标管理与目标设置理论的关系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目标管理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一方面因为蒙受战祸而迫切谋求经济的振兴;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参加工作的行为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原来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严格监督、控制的管理方式,已不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此种新人性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依据。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目标管理要求

一、目标管理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一方面因为蒙受战祸而迫切谋求经济的振兴;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参加工作的行为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原来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严格监督、控制的管理方式,已不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是企业本身不断地追求管理的创新,希望通过新的管理工具来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众多的管理专家、学者,也从多角度来探讨新的管理模式或管理工具产生的可能性。一时之间,各种管理学说风起云涌,推陈出新,蔚为大观。比较著名的有杜拉克(Dulake)的“整体管理”理论、史雷(Shi Lei)的“成果管理”理论、李卡特(Lee Carter)的“管理新模式”理论以及梅里格(Merig)的“人性Y理论”等,这些管理理论,都对目标管理这一管理工具的最终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二、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德鲁克的“整体管理”理论

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事业都有重要的领域,在每一个领域里都要设定努力的目标。例如在市场上占据的地位、对创新的热忱、生产力的高低、获利能力的高低、经营者的能力及接棒人的培植、员工的能力及其工作态度、社会责任等,而这些目标能否达成,依赖于经营者如何管理。为了顺利推行业务,必须要达到每一个业务的目标和整个事业的目标。尤其经营者的业务,更须以事业整体的成果来衡量。经营者的工作须依据事业目标而定,其工作成果也要看究竟对事业目标有多大的贡献,而予以客观的评价。这样,在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大家都有目标的经营管理体制,一经建立,就有办法使由别人监管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一切由自我控制的经营。

(二)梅里格的“人性Y理论”

所有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于事情都有假设,其中最多的恐怕是“对人不信任”的观点,有了这种“人是靠不住”的前提观念在先,才有必要管理控制。心理学者梅里格认为这种观念是以“性恶说”为其理论基础,梅里格称此种“性恶说”为“X理论”,并站在行为科学的立场,批判此理论不妥。他说“X理论”对于人性的歧视,是因为它出自企业这个特定的现实,并不是由于他本身原来的特性所衍生的,这个看法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忽视了动机形成的问题。

基于此,梅里格另外提出“性善说”的“Y理论”。此种新人性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依据。他认为因为人的需要本身形成层级,当较低层级的需要一经满足,它就不再成为行为的动机;接着另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会递补上来,而这个过程一辈子不会中断。

由此可见,在今天的条件下,传统的管理方式针对组织目标,有效激励是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在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要已获得充分的满足,而社会的需要、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渐占优势。作为激励今日人们的方法来说,以往的指挥、命令控制的方法已太薄弱,因为想用“钓饵与鞭子”政策的X理论来提高绩效,在最低的基本需要已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时,就会不灵验了。

X理论与Y理论各有其理论学说之看法,X理论强调“独断”,Y理论强调“放任”,而目标管理则是应用Y理论学说之背景,并考虑员工心态与企业立场,采用“民主”立场而加以修正。

(三)史雷的“成果管理”理论

史雷认为,目标管理应该是大家分担成果的管理思想,目标管理使每一个人了解公司的长期目标,争取更大的业绩。所以,目标管理的重要工作在于,一方面尽量培养和充实每一个人的能力,同时在另一方面造成一种气氛,使大家都能感悟到公司要达成的目标,是由公司内每一个人来承担的。只有每一个人做事的目标都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建立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才智,才能够真正发挥,并受到开发。况且,主管也因为可使部属的干劲集中在工作目标上,主管的领导才能够真正的发挥。

(四)李卡特的“管理新模式”理论

李卡特认为高度业绩=决策品质Х(完美沟通+工作参与+良好目标),因此,新的经营管理,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第一,整体组织的目的,必须与大部分员工及股东的要求和欲望维持充分的调和。

第二,员工的目标及配合,必须在能使当事人引起高度工作干劲方式下决定。

第三,为达成双方同意下设定的目标,必须活用足以引发全部潜力的方法。

第四,所有薪资、奖金、股息、红利等报酬制度,必须切实反映员工对公司的努力贡献。

(五)假设理论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与需要相联系,是由人的动机推进的。也就是说,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又支配着人的行动。只有了解人的需要和动机的规律性,才能预测人的行为,进而引导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般说来,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某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当达到目标时,需要得到满足,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使人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前进。目标管理就是遵循这一原理,根据人们的需要设置目标,使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尽可能结合,以激发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去完成整体的组织目标。

目标管理把人视为“社会人”,认为人不只是为面包而生存,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目标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下级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