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他的经济思想有密切的联系。否认客观真理,必然否认客观经济规律;否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替僧侣主义开辟道路。所以,他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化。宏观分析法本身原是无可非议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也采用了宏观分析法。

凯恩斯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他的经济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哲学思想在认识论中充分反映出来,并且是建立在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基础上。

在认识论问题上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具有强烈的阶级观点的认识论,也是最科学的认识论。从这个认识论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凯恩斯却说,知识是最高度的、确定的、合理的信念。认为,确定是对于或然而言;合理与不合理的标准则很难判断,因为与客观符合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不符合客观的,也不一定不合理,所以知识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这种就是凯恩斯用来反对唯物论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凯恩斯却说,知识来自两个方面:直接得来和论证得来(即间接得来)。他所谓的直接得来,就是人与对象直接打交道得来。由此产生三种形式:经验、理解和知觉。他认为,人们所能得到的经验是自己的感觉;所能理解的是观念和概念;所能知觉的是概念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总之,一切认识都从感觉出发,在感觉之外,什么也不知道。这就说明他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的知识,更能了解事物的规律性,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透过现象深入到内在联系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凯恩斯却宣称,感性的知识是可靠的,理性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因为后者是从论证得来,有或多或少的或然率。这里,他排除了科学的抽象,以致否定了一切理性知识的可靠性。由此出发,他对价值实体便不予承认,因为它不是直接从感觉得来,而是间接从论证得来的,从而是不确定的、无法计算的。他这是妄想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从根本上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

把感觉放在第一位,必然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都承认感觉,所不同的是:唯物论者把感觉放在第二位,而唯心论者则把它放在第一位。凯恩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对于“我”的感觉来说的,由于感觉因人而异,所以客观真理就不存在。本来真理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并不因人的感觉不同而不存在。它的存在可以通过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证明。否认客观真理,必然否认客观经济规律;否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替僧侣主义开辟道路。

凯恩斯的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社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是有其规律性的,是由物质生产条件的发展所决定的,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但是凯恩斯则持相反的看法,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帝王将相和思想家创造的。他说:“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英]凯恩斯:《<a href=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26页。">诚然,不能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他们只能对历史进程起到一定限度的影响作用,始终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方向。

(一)短期比较静态观点

凯恩斯研究经济问题时,只讨论短期问题,不讨论长期问题。据说是要以解决短期问题的方法去解决长期问题;长期观点不是研究当前经济问题的指南。

什么是短期观点?所谓“短期”,并没有严格的时间概念。其意思是说,在考察当前经济问题时,假设现有劳动的数量、技巧、负效用、现有资本设备的质与量、现有生产技术、竞争程度、消费者的嗜好与习惯和分配关系等不变,主要的意思就是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和社会结构不变。

比较静态分析是静态分析的一种。就是说,如果已知某一条件发生变化(一次的,不是连续的),那就要考察条件变化后的均衡状态(供给与需求均衡、储蓄与投资均衡、消费加储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等)会发生什么变化,即考察从一个均衡到下一个均衡位置的各种因素,但不涉及时间关系。这种分析法,主要是在静态分析中引入预期变化的因素而采用的。比如,在技术装备不变前提下,如投资变动,就将会引起国民收入、消费和储蓄等发生变动,随即考察达到新的均衡时,预期这些因素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同样不标上时间符号。凯恩斯就是力图通过改变外生变量的投资额,来考察预期的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变化情况,以便控制前者,改变后者。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它把日益变化着的经济现象假设为基本不变,脱离了现实。凯恩斯的《通论》是要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或者不是连续变动的前提下,把产生失业的原因和探讨失业问题的途径掩盖和堵塞起来了。因为失业的产生与扩大,平时正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机器排挤了在业工人所形成的。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观点恰恰逃避了对这个问题应有的分析和揭露。

(二)宏观分析法

宏观分析法又叫总量分析法。这是对魁奈的宏观分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宏观分析法,就是相对于微观(个量)分析法而言的。微观分析只限于分析个别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比如一个企业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均衡以及储蓄、消费、投资等活动。凯恩斯所要考察的,不是已使用的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资源是否已被充分使用的问题。所以,他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化。比如分析整个社会的总供给、总需求和总价格之间的均衡关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总就业量、国民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等,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总量分析法寻找供需失调的原因以及失业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宏观分析法本身原是无可非议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也采用了宏观分析法。问题在于:凯恩斯应用这种分析法时,是就事物的外部联系来谈数量关系,对国民收入、消费、需求等不做阶级区分,结果对失业和危机的根源做出歪曲的解释。

(三)“工资单位”的采用

为了衡量整个经济体系的产量收入、投资、储蓄、消费等的数量,凯恩斯使用两个基本衡量单位:货币和劳动。货币对任何经济形态的分析都是一个基本衡量单位。但是凯恩斯认为,单是货币不足以说明经济变化的情况,因为如货币价值变动而引起物价变动,则货币作为计量标准就不足以表示变数之间的真正函数关系,或者说,势必出现变数之间的虚假关系。假如物价增加一倍,货币表示的收入亦必增加一倍,消费额亦可能增加一倍。可是两者的增加,只是计量单位的变动(货币额在变动),以实物表示的收入和消费都没有增加;就业也没有增加。因此,他认为有必要把货币表示的数值折成实在价值。这样,被纠正的国民收入指数就反映了就业的变动。于是凯恩斯采用了以货币单位和劳动单位合并起来的工资单位作为衡量整个经济体系产量、收入等变动的指数。以普通劳动一小时为一个劳动单位,又叫作就业单位。工资单位就是普通劳动一小时的平均货币工资;复杂劳动依所得报酬折算为普通劳动单位。此如,普通劳动的报酬率是每小时一角钱,技术工的报酬是每小时三角钱,那么一个技术工一小时的劳动便代表着三个劳动单位,其报酬便代表着三个工资单位。凯恩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总产量或总收入以及其他数量,都可依工资单位求得一个数值,比如以工资单位除以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即可求得实际的国民收入,也就是以普通工时为计量单位的国民收入。

这种计算方法,有很大的欺骗性。比如,在通货膨胀政策下,货币工资的增加经常落后于物价上涨程度,用工资单位去衡量国民收入时,必然虚增了它的数值,从而虚伪地提高了就业量和缩小了实际失业量。所以,它不是一个合理的度量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