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海洋渔业自然环境

宁波海洋渔业自然环境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中华民国时期及之前对自然环境相关资料统计的缺乏,且考虑到自然环境之变迁较政治民情之更迭为缓,故其中部分内容权且采用1949年后的统计数据。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宁波各地均超过一个月,北部多数地区在40天以上,南部亦有近40天。宁波境内风向分布具有典型季风特征,风向因季节交替而明显变化。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1.8次,最多6次,其中东南沿海平均2次,境北1.5次。

因中华民国时期及之前对自然环境相关资料统计的缺乏,且考虑到自然环境之变迁较政治民情之更迭为缓,故其中部分内容权且采用1949年后的统计数据。此外,民国时期舟山地区隶属宁波,1953年脱离宁波,独立设置,并且现今对于宁波、舟山两地自然环境相关资料的统计,均已将宁波与舟山割裂开来,致诸多相关数据无法一一整合,因此下文对舟山地区自然环境内容采取单独叙述方式,并分别附于今宁波地区各项内容之后。

中华民国时期对宁波地区的环境气候进行记录的资料不多,且受技术与设备等种种因素制约,记录资料亦欠翔实。此处将民国时期宁波三县的相关气象数据列出如下(见表1-1),以供参考。

表1-1 中华民国时期宁波历年气象要素平均及极端数统计经济研究室:《浙江经济年鉴》,(杭州)浙江文化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第2—6页。按:该表格日期项之数字,表示民国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如“23.7.12”即“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南田县,民国元年(1912)割象山县地设南田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撤南田县,地入三门县,1952年原南田县辖地重归象山县。" class="calibre9">[1]

资料来源:此表据浙江省银行经济研究室:《浙江经济年鉴》之《浙江省历年各地气象要素平均及极端数统计表(根据1945年以前记录)》筛选编制

宁波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有向中亚热带过渡之痕迹,东部具海洋性季风气候之特征。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夏热而不酷,冬寒而不烈”[2],温暖润湿,光热充足,雨水丰沛。风向因季节交替而变化明显,多异常天气。

其地年平均气温16.1~16.6℃。年际变化,最高为17.3~17.8℃(1994年),最低为15.5~15.8℃(1976年)。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6.8~28.3℃,极端最高39.7℃(1971年8月21日宁海);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4.0~5.7℃,极端最低-11.1℃(1977年1月31日奉化)。平均年较差23.1℃。境内气温在水平分布上呈东高西低趋势,相对暖区为东南沿海港湾区,暖区中心在象山南部沿海。而中北部之三江平原则是均温区,温差不大。西部四明山区甘竹岭附近,而南部宁海茶山、象山大雷山间,为明显低温中心。

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1.8~2014.3小时。年际日照时数,最多年有1985~2404小时,最少年仅有1425~1784小时,最多最少年相差差值560~736小时。最多为7~8月,平均243.8小时;最少为2月,平均108.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1%~45%之间,最多年可达45%~54%,最少年仅有29%~38%。日照时数地域分布总体言而北多南少,北面地区年平均为1960小时,而南面则平均在1861小时以下,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南北平均差异在100小时左右。出现极值年份时南北差异不十分明显,而各县之间差异则较为显著,最多年份可差240小时,最少年份在300小时以上。分布极不平衡。日照百分率分布趋势亦是北多南少,平均相差2%左右。太阳辐射量年辐射量一般在4270~4564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变幅最多与最少之间可相差265~293兆焦耳/平方米,相当于冬季一月之辐射量。在季节和月份分布上,夏季7—8月为最大,月均值分别为571.5兆焦耳/平方米和550.6兆焦耳/平方米,占全年25.4%左右。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少,各月月均值均在251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太阳辐射量水平分布北多南少,北部较之南部平均多126兆焦耳/平方米,相当于冬季半月之太阳辐射。

宁波年平均年降水量1285.8~1674.5毫米,年间差异明显,丰枯水年雨量差异可达2.3~2.7倍。据宁波1953—1996年雨量实测资料与上海1873—1996年雨量资料之对比分析:宁波老市区1876—1996年年均雨量为1424.5毫米,按大于1700毫米为多雨,小于1200毫米为少雨划分,多雨年8年,1937年最多为2045毫米(1937年宁波站),少雨年11年,1967年最少为669.5毫米(1967年柴桥站),其周期变化显现多雨期五个,少雨期四个。全年有两个相对雨季,从3月开始到9月,各月降水量均超过100毫米。3—7月为第一个雨季,即春雨连梅雨,其中3—5月为春雨期,雨量雨日分别占年的27%和31%,6—7月为梅雨期,又称“黄梅雨”,雨量雨日占年的24.5%和18%,6月月雨量为全年之最,平均为203.0毫米,占年雨量的14.3%;8—9月为第二个雨季,两月雨量平均为357.1毫米,占年雨量的25%,但降水相对变率较大,此时段雨量主要决定于台风活动,台风影响多则常狂风暴雨以致洪涝,反之则出现伏旱加秋旱。12月至翌年1月为少雨期,月平均在60毫米以下。年平均雨日146.4~168.2天,最少为1967年和1971年,为111~142天和112~137天,最多是1975年为167~200天。连续降雨日最长有两处:宁海(1958年8月22日至9月12日)和石浦(1960年7月29日至8月19日),均为22天,期间降水量最大为宁海,有675.3毫米。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宁波各地均超过一个月,北部多数地区在40天以上,南部亦有近40天。雨量分布呈沿海向内陆递增,南部多于北部、西北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沿海。多雨区集中在西部山区之宁海双峰及余姚四明山区之大岚附近,年降水量均在1700毫米以上,而北部海滨地区为相对少雨区,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月降水量地域分布与年分布基本相似,但12月至翌年1月则出现南略少、北略多之现象。

宁波境内风向分布具有典型季风特征,风向因季节交替而明显变化。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干燥寒冷的偏北与西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湿热的偏南和东南风。春秋两季为冬夏交替期,风向多不稳定,春多偏南风,秋多偏北风。境内最多的风向是:东部沿海及宁海以偏北风为主,而内陆地区(不包括宁海)则以偏南风为主。年均风速2.9~5.5米/秒,其中内陆地区2.6~3.1米/秒,沿海5.3米/秒,年际差异各地不一,在0.8~2.1米/秒之间。最大风速各月均在11.7米/秒以上,其中濒海之北仑、石浦各月均超过20米/秒。7—9月是热带气旋与台风期,最大风速出现在台风期,最大风速出现于石浦,达57.9米/秒(1989年9号台风)。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1.8次,最多6次,其中东南沿海平均2次,境北1.5次。[3]

沿海水温年变化较气温年变化明显滞后,一般落后一个月左右。年均水温17.6℃,略高于年均气温。最高水温34.7℃,8月出现于北渔山;最低水温4℃,2月出现于西泽。年际变幅18.9℃。夏季,等值线稀疏,多27℃;冬季8℃左右,岸向外海逐渐增大。

海区盐度,南高北低,港口湾外高,港底湾内低,杭州湾等盐线密集水平梯度大。年均盐度,南部30.5‰,中部25.7‰,北部杭州湾内12.3‰,紧贴杭州湾南岸水域最低。

海区北部毗邻舟山群岛,南部系开敞的大目洋,外海波浪传入,北部受岛屿阻碍,南部畅通无阻。波浪运动受季风影响明显,南、北水域各异,北部以风浪为主,(游山站)累年出现频率48%,浪涌21%;南部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占优势,(松栏山站)累年出现频率99%。冬季以外,月、年平均波高南部皆略大于北部。最大波高北部游山站2.6米,南部松栏山站1.7米。波向变化,北部、南部亦异。北部呈西北至北东北向、东至东南向两个主浪向,出现频率前者45%,系冬季主浪向;后者25%,为夏季主浪向。南部主浪向东北至东南向,季节变化较小,混合浪中风浪比例极小。

海区潮汐运动基本能量源是太平洋潮波,受经琉球群岛传入台湾北部海域入长江口区北股潮波控制。除杭州湾南岸,即慈溪庵东至北仑穿山一线,属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余皆规则半日潮。潮差趋势是两头大、中间小。东南部近海象山东部、象山港内,潮差较大均3米以上;东北部近海峙头角至镇海一线,潮差渐减,一般1.8米左右,为潮差最小的一段水域;北部近镇海海迤西进入杭州湾,潮差逐渐增大。潮时,杭州湾南岸,以龙山为界,龙山以西涨时小于落时,越向西,其差愈大;龙山以东涨时大于落时。象山港内涨时普遍大于落时,越向港内,其差愈甚。

潮流在海区沿岸水域,除象山东部水域开敞呈明显旋转,余皆往复流。镇海口附近涨潮流向西北,退潮流向东南。象山港口外涨潮流向西北,退潮流向东南。杭州湾南岸,境内最大涨潮、落潮流速分别为268厘米/秒、180厘米/秒。象山港内平均潮流速,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港口附近差52厘米/秒,中段差18厘米/秒,越往港内,其差愈小。象山港东部近岸浅海水域,最大潮流速138厘米/秒,由北向南减少,不同季节常差异。杭州湾南岸涨落潮流历时,以慈溪新浦沿分界,其东涨潮流历时短于落潮流,其西至庵东附近,涨潮流历时长于落潮流。象山港内涨潮流历时皆大于落潮流,港口附近差1小时34分,中段差2小时26分,越向港内差值愈显。涨潮、落潮流流速垂直分布以表层或5米层最大,随深度增加,流速垂直分布渐小。杭州湾余流值大于40厘米/秒,表层流向趋外海,底层偏北,表层至底层呈明显左旋现象,上流至下流依次作逆时针向变动,河口纵断面构成表层向外海、下层向湾内半封闭式环流。象山港内余流,上层大、下层小,呈上层指向港外,下层向港内流向,有河口段纵向环流模式。象山东部浅海水域,余流量值最大20厘米/秒,流向多偏东或东南向。三门湾境内,涨潮、落潮流速明显不对称,一般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差值最大0.7米/秒。大潮水浑浊,小潮水较清。[4]

注释

[1]浙江省银行经济研究室:《浙江经济年鉴》,(杭州)浙江文化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第2—6页。按:该表格日期项之数字,表示民国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如“23.7.12”即“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南田县,民国元年(1912)割象山县地设南田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撤南田县,地入三门县,1952年原南田县辖地重归象山县。

[2]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1933年,第30(甲)页。

[3]上述内容依据《宁波气象志》《宁波水产志》整理。参见:宁波气象志编纂委员会:《宁波气象志》,气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2页;周科勤、杨和福:《宁波水产志》,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2页。

[4]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7—1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