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开放下的中国物流市场的新特征

全面开放下的中国物流市场的新特征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外资物流企业深入渗透中国市场,国内外企业开展分层级竞争。但是,随着中国物流市场重组和并购行为的增加,未来中国物流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对未来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建议我国物流产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如此快速成长,得益于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

1.外资物流企业深入渗透中国市场,国内外企业开展分层级竞争。

当前大量外资物流企业扩展其在华的物流网络,很多企业都将中国作为其全球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节点,并将其物流中心迁往中国。随着外资物流企业的深入渗透,这些有着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的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开始扮演中国物流市场整合者的角色。

从投资方式的变化看,随着“入世”后我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物流企业进入方式已由合资经营转为独资经营。国际四大快递巨头FedEx、UpS、TNT、DhL已有三家完成了“单飞”计划。从服务内容看,国外物流企业一直在引领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功能的创新。由于技术引进可以实现快速对接,面临外资物流企业的竞争,国内物流企业加速转型。部分物流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企业则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由于我国物流市场二元经济的特性,国内外物流企业展开了分层级竞争,三重竞争态势明显。一是外资物流企业高端市场竞争激烈;二是部分国内物流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在高端市场竞争;三是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在低端物流市场竞争。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依然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的物流强度应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的物流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并未出现高端物流市场迅速增长、低端物流市场快速下滑的趋势,而是两者共同快速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物流市场重组和并购行为的增加,未来中国物流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2.物流市场需求层次快速发展变化,新的物流需求层出不穷。

中国对外贸易额不断大幅攀升,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这些变化对中国国际物流的影响正逐步显现。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775亿美元,增长74%,外汇储备超过10000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我国的外贸企业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急需开源节流,而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正是外贸企业节约运营成本的关键环节。此外,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及国际市场的多元化,使得国际物流体系运作更加复杂化,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向外扩张,我国本土物流企业也正紧随其后,将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开始融入全球物流市场的竞争。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服务型物流发展空间广阔。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4%;2006年废止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村居民摆脱了收入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通信成为城市居民三大消费热点,各类服务型需求上升也很快。与此相适应,电子商务配送、冷链物流、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快递等与终端服务直接相关的物流需求不断涌现。

3.物流管理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规范物流运作流程。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全面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以提升物流的速度与效率,成为我国物流技术创新与探索中的一个明显趋势。当前物流管理技术创新不再是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学习、消化,而是将管理技术融入企业物流运作的流程,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实现物流效率的提升。

例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前往往表现为在具体行业的推进,2006年这项技术则已经开始在物流市场迅速商业化,其技术优势逐渐显现在物流作业的流程之中。海尔集团将RFID应用于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上海至深圳的内贸集装箱管理的RFID工程已经完成;铁道部车辆调度系统也成功应用了RFID技术。这种竞争手段的高级化,迫使物流企业快速提高物流管理水平,规范物流运作流程,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

4.物流外贸形态不断升级,保税港区政策试点推行。

保税港区的开发建设,是对保税区、区港联动的继承和延伸,是中国物流外贸形态不断升级的体现,标志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为适应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国际规则,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照WTO相关条件,中国政府分别批准建立上海洋山保税港、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三大保税港区的功能定位与国际上的自由港接近,不仅在地域范围上大于普通保税区,而且享受港口与保税区的联动效应。设立具有自由港性质的保税港区,将会为三大港口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重要保证。就保税港区和世界经济自由区的基本内涵而言,保税港区是经济自由区的一种表现形式,向国际先进自由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中国化的自由贸易港。

5.区域物流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区域物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加快,带动并促进了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006年4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天津举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是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同年6月,闽粤赣十三市物流产业合作座谈会在厦门召开,会议提出了十三市物流合作发展思路。11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东盟物流合作高层论坛,中国和东盟十国商务部门的领导及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了加强区域物流合作的问题。

对未来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建议

我国物流产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如此快速成长,得益于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无论是物流理念、物流技术,还是物流管理方法,很多物流企业采取的都是拿来主义。但是随着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物流产业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我们不能再走单纯移植型产业成长的老路,应从产业创新着眼,从技术创新着手,迅速向内生型产业成长模式过渡。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物流创新的投入,激励创新的主体,培育创新的环境,推进创新的制度,努力为物流产业向内生型产业成长模式过渡创造条件。

此外,从我国物流产业规制的实践来看,我国物流产业政策往往集中于经济性规制,而缺乏对社会性规制的重视。因此,未来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物流产业中公平环境、市场秩序和产业安全等问题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加强对物流产业的统筹规划,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就物流企业而言,业内企业应提升运营的管理绩效,通过资源整合、企业联盟等手段,拓展物流服务网络和自身物流服务能力。加强物流管理与物流技术的引进,力争通过物流管理技术创新带动物流服务创新。在物流功能拓展方面,业内企业应以物流市场需求为导向,随时留意市场多变的物流活动需求,改变以往单一的物流服务功能定位,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此外,今后企业间的竞争也不再仅仅是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应充分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谋求企业的发展。

未来,在物流产业内生增长的拉动和政府规制行为的引导下,我国的物流企业将在整合改造与合作联盟中进一步发展壮大,物流市场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的竞争,而我国的物流产业也必将在全面开放中不断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