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品是检验科技创新的唯一标准

产品是检验科技创新的唯一标准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任何科技创新都必须通过产品来检验成果,产品是科技创新的唯一标准。汽车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中国的蔬菜、水产品等出口世界第一。“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其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科技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任何科技创新都必须通过产品来检验成果,产品是科技创新的唯一标准。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直接为产品生产而进行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生产出创新产品,尽管这种产品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时间跨度也许很长很长。

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根本性飞跃。工业在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过程中,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成倍上升。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第三产业在经过一段缓慢的增长之后,目前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第三产业既提供了有形的产品,也提供了大量的无形的产品,比如各种服务就是一种无形产品。

当下的中国产品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数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部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出现阶段性、季节性和局部性过剩;部分产品过剩与某些产品短缺同时并存;高质量与低质量同时并存;高科技与低科技同时并存。

中国拥有几百种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报告称,中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汽车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中国的蔬菜、水产品等出口世界第一。水产品出口连续12年世界第一。2013年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2.6亿美元,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5.6%。中国跻身服务贸易大国行列,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9.3%,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世界排名分别升至第4位和第3位。韩国贸易协会统计,2011年各国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商品数量,中国为1431种,高居第一,比第二位的德国777种和第三位的美国589种的总和还多。2007年,中国、德国、美国的数字分别为1210、892和665。韩国的统计口径和我国不一样,但也能说明了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情况。

部分产品过剩与某些产品短缺同时并存。2001年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发生重大变化,进出口双双增长,但进口的增幅大于出口增幅。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超600亿美元,出口超3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其中美国对华出口175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对象国。进口的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和稻米。中国产量居前5位的苹果、柑橘、梨、香蕉、葡萄5大水果,和土豆、白菜等都曾出现程度不同的地区性、局部性、季节性滞销或过剩。航空航天、高端机床、高端医疗设备、国防军工、电脑芯片等高端科技产品紧缺。

高质量与低质量同时并存。中国的任何产品中既有高质量,也有低质量,大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小到一般的轻纺和手工制作,既有完美无缺的产品,也有粗制滥造的产品。高质量的产品相对集中在航空航天、军事、电子等领域,而劣质产品多集中在轻工和食品领域。大企业质量普遍较高,而小企业普遍较低。2014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20种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涉及儿童用品、纺织品、电子电器、装饰装修材料、农业生产资料、劳保产品和电工产品等产品,共抽查了全国1780家企业生产的1792批次产品,检出169批次不合格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9.4%,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1.7个百分点。按企业生产规模划分,目前我国大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高于中、小型企业,但总体质量趋势不容乐观,小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上半年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平均值仅为63.5(满分100分),仅达及格水平,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据介绍,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是对装备制造业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及仪器仪表制造业7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得出的。其中市场化成熟度越高、社会关注度越高、顾客要求越高、竞争越激烈的行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水平往往相对较高。

高科技与低科技同时并存。超级计算机与古老的算盘同时运用,航天飞行器与自行车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方面,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具有航空航天能力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世界上落后农村最多的国家之一。2011年以来,中国陆续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神舟十号飞船,研制出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于2013年再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其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研的一个基础工具,为解决经济、科技等领域一系列重大挑战提供了重要手段。这些举足轻重的高科技产品对提升综合国力也具有战略意义,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象征。在不断拥有上天入海、超速运算产品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含量低、价格低廉的轻工产品的生产国。

中国产品的二元特征在宏观上说是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微观上说是管理落后和工艺设备落后等造成的。

一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有着很多本质的区别,比如前者是手工生产、自我标准生产(无标准化生产),而后者是机器生产、标准化生产。农民在由田间劳作转向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其观念、知识、操作、素养等方面,要达到现代工业所要求的职业化水平,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两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达到,而我们的许多企业都是在对农民工简单的培训之后就开动机器操作。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一是少,二是实际操作能力弱。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压缩式的、快跑式的转型,萝卜快了不洗泥,以利润、规模、速度为目标的价值追求,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跟不上产品速度。

二是管理不到位,管理水平落后。中国有句古话叫“严师出高徒”,只有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中国的很多企业是散放式的、内部各自独立式的、行政化式的、人情关系式的、官僚主义式的、形式主义式的、“拿来主义”式的管理,观念落后,手段落后,技术落后,不愿在管理上投大钱、下功夫。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抑或是国有独资企业,都是管理随着“老大”走,一朝君子一种管理办法,企业没有铁定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更没有深入人心的管理文化

三是工艺设备落后,关键零部件落后。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工艺设备差生产出的产品质量相对差,工艺设备好生产出的产品质量相对好。在工业化初期,中国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引进的主要是正在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由于资金和配套能力等因素制约,必然和只能引进这样的工艺设备,这符合工业化规律,所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必然是较低的。发动机不行,汽车的质量下降;刀具差,机床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准度差;钢材质量差,钢制品的坚硬度、疲劳度不会高。

四是质量监管缺失,标准不严。政府监管不力、不严、不到位,监管表现为突击式的、临时性的,而非常态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政府监管的技术力量和人员力量配备弱,经费保障不足。对有质量问题的处罚过轻,以处罚代监管现象较普遍,企业违法成本过低。行业组织如果在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但行业组织监管严重缺失。企业自我监管有紧有松,有的不严、不到位,有的为了应付而一时为之或勉强为之。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都存在着对质量标准体系要求不高、执行不严的问题。中国企业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是虽然通过了ISO 9000标准,但该标准往往被束之高阁,自己的实际运作往往是另外一套,造成“两层皮”。

五是产品生产缺乏战略性、系统性。中国的很多企业经营者是机会主义者,只注意眼前产品的生产,只重视产品的生产环节,而较少从战略上规划产品生产。企业内部缺乏整体性、一致性、系统性,采购、生产、加工、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各管各的事,采购不知道如何生产,而生产则不管销售,情况不沟通,同在一个企业,彼此深不知。在产品线划分上往往也不得法,要么过粗,要么过细。对产品线如何发展,如何竞争没有进行系统分析,缺乏明确目标、竞争战略和可行的行动计划,“试一试”、“也许行”的心态十分明显。

六是求多求大不求精。准备不足而急于生产,一个产品还没有做好又急于开发另一个产品,只要市场供不应求便开足马力生产。什么产品赚钱上什么生产线,产品生产线越多越好,配套越多越好,一条生产线的产量越大越好。许多企业以求多求大为要,而不以求精为要。这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反,发达国家的企业多求精、求合适规模,在精和适度的基础上求大求强。

中国企业产品的最大问题是缺少自主创新。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企业经过了第一阶段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达到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础上,一些企业走上了创新的第二个阶段——集成创新。大部分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产品再次落伍,于是又开始第二轮、第三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永远停留在创新的第一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创新的第三个阶段——自主创新。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着重复引进、技术引进中硬件比例过高、重引进轻消化、技术引进与研究开发脱节等问题。从企业的技术状况可以得出结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消化、吸收再创新仍然是我国创新的主要模式。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只占10%-20%,对外技术依存度在40%左右,而一般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更是低于5%。我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12亿美元,但是加工贸易占72%,而技术含量较高的软件和芯片出口比重不到7%。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技术产业产值是三资企业创造的。2012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三资企业占到60%,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分类分布来看,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中外商独资企业占到61%。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长期走在已有产品和拷贝产品的老路上,习惯于“拿来主义”,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开发最大的市场,产品研发跟着市场走,小改小革走捷径,不肯花大价钱、下大功夫进行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急功近利,缺少远期、中期、近期研发战略。企业技术创新基础差、能力弱、缺乏创新型企业家和技术领军人才、政策支持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存在依赖。产品研发被认为只是研发部门的事情,而没有被看作一项各部门的综合性活动;就研发搞研发,缺乏对原料、工艺、设备、加工、销售、市场等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能够顺应市场而不能引导市场。研发人员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技术入股、高额奖励等国外通行的办法在我国难以普遍实行。

一个制造业大国的产品质量如果长期徘徊在中低端,那么它很难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它只多是一个世界加工车间。中国要变成世界工厂,进而成为制造业大国,必须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技术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

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国家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逐渐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3%-5%的比例。企业的研发投入要由目前平均1%多达到5%左右。国家产业扶持政策逐步由直接支持产业化过渡到支持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为主。产业扶持政策的应用也要逐步由生产领域前移到研究领域,由对产品的优惠政策转为对研究开发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府补贴投入要重点放在支持竞争前研发活动上。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重。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加强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组织产学研联合创新。以政府投入为主,组织有关方面形成合力,主攻机床控制系统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重大项目技术引进要避免重复。建立国家引进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创新基金。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企业经营者考核和作用制度,将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益融入其中。加大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学研用结合为关键点,完善科技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强产业发展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政府应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制订创新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扶持基金。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采购,引导消费,为创新提供市场。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企业技术进步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体系。

要推进新一轮质量监管领域行政审批事项调整,加大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力度。加快标准化改革,建立统一的国家强制标准体系,完善强制性标准制定程序,建立审查、评估体系和实施情况统计报告制度;科学界定推荐性标准范围,缩小制定范围和规模,突出其公益属性;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产业联盟等专业性组织制定发布社会组织标准;改革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逐步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制度。

要积极稳妥组织实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加强与相关部委沟通协调,会同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充分准备、认真实施,严格进行材料审核和实地核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同时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发挥考核的导向、监督和激励作用,引导各级政府加强质量管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高度重视开发服务产品。与中国企业一直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服务恰恰是中国企业容易忽略的。中国企业应及早突破传统的运营方式及商业模式,在做好产品的同时,要把战略眼光和资源聚焦到用户服务领域。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一端是研发,另一端是服务。在通用电气已经推出的智能飞机引擎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中,物理产品的销售只占总收入的30%,而引擎的保养、维修等服务占总收入的70%;主要利润的来源也在服务,而不是产品。一个企业不仅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还可以在物流、电商和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拓展业务,为客户和渠道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其物流平台不仅保证企业产品准时送达客户,还为其他厂商提供物流服务,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和控制能力;其电商平台除大幅方便渠道合作伙伴交易外,还通过与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紧密集成,降低企业的应收账款,减少渠道商的贷款成本,并为合作银行带来优质的贷款业务。

图3-1 微笑曲线

企业通过物联网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开拓全新的服务。比如,轮胎制造商米其林提供了一项基于产业物联网的全新服务——Dubbed Effifuel。该服务为其客户在卡车轮胎和引擎上安装传感器。传感器会将收集到的油耗、胎压、温度、速度和位置等数据传到云服务器上,而米其林的专家会据此进行数据分析,并为客户提供建议及驾驶培训。这项服务帮助其客户每百公里减少油耗达2.5升。

由单纯生产产品向“产品+服务”的转变不应只停留在产品的细节改善上,而应是针对客户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关键的商业问题。比如,戴姆勒汽车公司正尝试用新的途径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针对城市用车一族,推出了一款灵活方便的租车模式——Car2Go。客户只需在手机应用上查看离他最近的可用车,用会员卡打开车门,驾驶到自己的目的地,靠边停好车就可以了。其计费方式可按里程计,也可按天付,但总费用低于计程车;而相较于传统租车公司,它则省去了客户还车的麻烦。然而在中国,类似的商业模式尚仅限于互联网创业类企业,传统制造业仍待努力。

从提供有形产品向提供无形服务的转变意味着企业运营的彻底革新。比如,在农业领域,农户们正越来越希望企业能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支持他们的农耕决定。农业设备巨头约翰迪尔公司联合了陶氏化学以及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杜邦先锋,推出“精准农业”解决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农户的数据,制作出精确的农业耕种指导方案,帮助农民为种子挑选最佳的种植地、所需的肥料量以及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等。

更加重视虚拟产品的开发。虚拟产品开发(VPD,Virtual Product Development)是指在不实际生产产品实物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状态下构思、设计、制造、测试和分析产品,以有效解决那些反映在时间、成本、质量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VPD技术是建立在可以用计算机完成产品整个开发过程这一构想的基础之上。工程师完全是在计算机上建立产品模型,对模型进行分析,然后改进产品设计方案,用数字模型代替原来的实物原型,进行分析、试验、改进原有的设计。这样常常只需制作一次最终的实物原型,使新产品开发一次获得成功。如采用VPD技术后,汽车工业新车型开发的时间可由36个月缩短到24个月以内,竞争的优势显然得到加强,其影响不可估量。现在VPD技术已在汽车、航天、机车、医疗用品等诸多领域成功地应用,对工业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