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变量和指标选择

变量和指标选择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3.1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是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绩效被视为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度,绩效评估是资源稀缺性约束下的组织面临的重要管理议题。因此,组织绩效评估是评估一个组织功能的最终标准。对每一项采用上述文本分析法获得。

5.3.1被解释变量

企业绩效是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绩效被视为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度,绩效评估是资源稀缺性约束下的组织面临的重要管理议题。通过对组织的绩效评估,可以深入了解组织对资源运作的整体绩效,也可以用评估结果指引组织的未来经营策略及资源分配方向。因此,组织绩效评估是评估一个组织功能的最终标准。

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6)[45]指出,企业中各项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绩效提升,而绩效的改进更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但是组织绩效理论却没有一般公认的观点,其原因是组织绩效对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具有不同兴趣和价值观的评估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学者们运用多种方法和理论模型,如生产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等对组织绩效进行衡量。

Compell(1977)在回顾组织效能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出30个衡量组织绩效的指标,归结为五类:①生产力,由生产资料求得;②整体绩效(overall performance),由员工和管理者共同评定;③员工满意度,由问卷得出;④利润或投资报酬率,由会计资料中计算得到;⑤员工流动率,由人事资料衡量。

Ruekert &Walker和Roering(1985)将组织绩效分为:效率(efficiency,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用投资报酬率表示)、效能(effectiveness,指企业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比较而言的优势,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等)和适应性(adaptability,指企业面对环境的应变能力)。Venkartraman和Ramanujam(1986)还认为应从财务绩效(投资报酬率、销售增长率)、运作绩效(新产品导入、附加价值率)和组织效能(员工士气)三方面完整衡量企业绩效。Nkomo(1987)指出财务绩效和人力资本绩效两方面评价的重要性,财务绩效指标包括营收增长率、盈余增长率等,人力资本绩效指标包括每名员工平均获利、每名员工平均生产额等。Arthur(1994)提出员工生产力、品质与员工流动率的评价标准。Youndt等(1996)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绩效:机械绩效(如设备使用率、瑕疵率等)、顾客满意度(如产品品质、及时送货)与员工生产力(如员工士气、员工生产力)。

本研究从系统角度分析,在参考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6)的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以及Nkomo(1987),Miler(1990),Arthur(1992,1994),Delaney和huselid(1996),hillman和Keim(2001)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及第4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双维度评价指标,即持续发展指标和企业营运(结果)指标为绩效衡量的主要指标。企业营运指标(output indicator)包括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年均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等。

可持续发展过程指标是指企业市场价值增加值(market valueadded,MVA),由于MVA不仅包括价值(对股东而言的财富增加程度),而且包括绩效(企业总体资源管理质量水平)(Stern Stewart,1996)[50]。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选择MVA作为衡量指标,是因为企业绩效的会计指标本质上衡量的短期绩效(Briloff,1972,1976;Fisher &McGowan,1983;hayes &Abernathy,1980;Ouchi,1980),仅涉及企业绩效的历史范畴(McGuire,Schneeweis &hill,1986),而且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管理者业绩操纵的影响。因此,财务会计衡量企业绩效指标,如ROE和ROA,无法成功捕捉企业长期的价值或价值增加值。而且,较之更适用于有形资产的使用效果,财务衡量指标很难正确测量与企业利益者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消费者服务或企业声誉资源绩效就无法从财务报告中体现。

当与其他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测量工具相比,MVA仍然有其优势,Lubatkin和Shrieves(1986)以及Rappaport(1992)认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测量方法较会计为基础的测量方法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价值,这点在金融方面文献中较企业管理文献应用更多。在此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指标:Tobins Q(Tobin &Brainard,1968)。Tobins Q等于企业市场价值除以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虽然Tobins Q在战略研究领域被普遍使用,但资产重置成本的计算同样会遇到上述财务指标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无形资产价值衡量上面临的困难,而企业社会责任下企业绩效很多部分来自于无形的资源,而且正是这部分无形资源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因此,MVA在本研究中是最适合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5.3.2解释变量

在本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被分为四类,即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声誉资源,这四类资源构成本研究的解释变量。

1.物质资源

如前所述,物质资源(Barney,1991;Collis &Montgomery,1995)包括企业使用的物质生产技术、厂房和设备,企业的地理位置和获取原材料的方式,环境控制技术基础设施能力,财务资金实力等。本研究采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度量,它们分别是:资产负债比率、环保新增投入(环境控制基础设施、每年环保行为及投入)、安全生产和环境友好生产过程和政策(回收废弃材料,制定政策,减少有毒物质排放,公司采用替代燃料,或经营燃料)和利息保障倍数。对每一项采用上述文本分析法获得。

2.人力资源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维度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对内行为,既包括员工,也包括一般管理人员,甚至高级管理人员,反映企业对人力资源这个内部资源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资、人员工资水平,以反映人力资本的企业专用性)、就业总人数、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比重、公司管理层报酬支付(包括所有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比例和反映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及利用外部人力资源情况的董事数中独立董事数。对每一项采用上述文本分析法获得。

3.技术资源

技术资源(能力)则是组织所拥有的科技知识、专利以及生产技术的总称,它是一种无形资源,是能够抵御竞争对手复制模仿的企业自身的如知识产权、专利、研发能力、技术认证,还包括企业特有的技术文化等,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极其重要的而目前中国企业往往重视不够的一个维度。本研究采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度量,它们分别是:企业研发和产品创新费用与营业收入比、每年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数、企业所拥有的版权数、技术认证数。对每一项采用上述文本分析法获得。

4.声誉资源

公司声誉是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无形资源(petrick,et al.,1999)。公司声誉主要通过公司与员工、顾客、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而逐步形成。它构成了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但企业声誉资源来源于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本研究采用4个方面来进行度量,它们分别是企业当年实交税金占利润总额比例(对整个社会回报),利息支出现金与公司现金分红及利润总和(对股东、银行和个人投资者等债权人的回报),捐赠和赞助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参与公益活动,慈善行为,是对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回报)和企业声誉、品牌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每一项采用上述文本分析法获得。

5.3.3调控变量

除解释变量外,尚有一些控制变量可能对被解释变量(即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这些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等。

1.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具有强有力的解释作用。企业规模越大,其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越多,越能够发挥杠杆作用,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信誉优势越明显,则企业财务绩效可能越好(Lee et al.,2001)。此外,根据Orlitzky,Schmidt和Rynes(2003),企业规模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有正向作用,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源,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规模也具有反作用,或者说企业要发展壮大,持续经营,离不开对利益相关者的负责。从这个角度看,企业规模还对企业的营运绩效和组织效能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值得深入分析,但这不是本书的研究范围。因此,本研究将企业规模作为影响企业绩效的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变量用企业总资产来度量。

2.行业属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产业组织经济学就已经证明了产业结构特征是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porter,1980),结构-行为-绩效(SCp)模型就是对产业结构与利润率间关系分析的理论框架之一。既然不同的行业利润率是不同的,那么行业属性的差异必然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在分析行业影响时,笔者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代码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在行业上不同,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包括综合类、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信息技术业),设置虚拟变量来区分行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当样本企业属于制造业高技术行业时,令该行业虚拟变量为1,否则为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