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务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财务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2 财务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本书后面的论述将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将财务看成是一个经济主体(企业)的子系统,将财务管理看成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释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研究财务决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财务作为一个系统,有其构成的要素。笔者认为,财务活动的本质是资金运动,因此最基本的财务要素是资金。

1.2.2 财务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本书后面的论述将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将财务看成是一个经济主体(企业)的子系统,将财务管理看成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释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研究财务决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我们经常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意思是说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看成是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将企业看成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是资源,就是说企业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集合体。概括地说,组成企业系统的各种资源就是人、财、物等。这些资源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发生作用,例如人力资源利用固定资产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这就是企业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典型形式。这些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需要达成某种协调。

在企业系统的各个要素中,人是最为重要和最具灵活性与创造性的资源,他们在企业系统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行为去实现的。概括地说,这些行为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分配以及筹资、投资等,而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看成是企业这个系统的子系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定有它的功能。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要素的结合,形成企业的产出。从系统论角度看,产出也是一种要素,它有各种形式,可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也可以是我们会计上说的利润,还可以表现为财务上的各种价值指标。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企业财务也是一个系统,它可以看成是企业的一个子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财务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财务要素组合而成的、与一定环境相适应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并不是财务会计核算中使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只是会计信息处理的工具。

财务作为一个系统,有其构成的要素。对财务和财务管理的要素,理论界有一些争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从现有文献来看,对财务要素的研究还较为滞后,尽管我国一些财务学者试图依据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抽象出财务要素的基本概念,以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与方法体系。但由于人们对财务本质、财务对象认识的不同,以及财务与会计关系问题处理的僵持等具体原因,财务要素理论的研究受到了制约,使得财务要素没有像会计要素那样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财务要素是构成财务活动的必要原质。笔者认为,财务活动的本质是资金运动,因此最基本的财务要素是资金。“资金”一词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专利。在西方财务理论中,只有“资本”或“资产”的概念,找不到“资金”一词的解释。简单地说,资金是资财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

这里有必要先说明资金和现金的关系。“现金”一词有多种理解:一是日常会计核算中的库存现金,即以现钞形式存在的资产。二是指货币资金,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还包括现金等价物,即包括货币资金和那些易于转换为现金、价值波动极小的有价证券。三是从财务角度看,现金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而且还包括企业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或重置成本)。例如,一个项目的投产需要使用原有的厂房、设备和材料等,则相关的现金流量是指它们的变现价值,而不是其账面价值;而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是指财务决策过程或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鉴于“现金”含义的抽象性,本书后面的阐述将广义的现金概念理解为资金,不严格区别“资金”和“现金”这两个概念。

资金是一个中性词,对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是资金的来源,即广义的资本概念,包括债权人提供的债务资本和投资者提供的权益资本;二是资金的存在形态,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资产(投资),即资金的运用;所以,财务这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是资金,资金又可以衍生出资本和资产两个要素,而资本和资产又可以派生出成本和收益两个要素。财务要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图1-1所示。

img2

图1-1 财务要素图示

(1)资本。资本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广义的资本泛指能够在其运动中不断增值的价值,包括物质形态的财务资本和非物质形态的知识资本。财务管理中的资本概念一般指物质形态的财务资本,通常是指全部的资金来源,会计上叫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资本,将其投入生产经营,形成各种生产经营要素,通过经营这些要素实现价值的转移和增值,从而使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循环和周转。

在财务系统中,资本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始终。以工业企业为例,资本最初从投资者、债权人那里流入企业,这是资本的流入,经过供应、生产、销售和分配等过程,有规律地依此转化形态,周而复始地循环。具体地说,企业筹集的资本,用于购买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劳动资料,这是资本的使用。再由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发生各种生产经营费用,包括消耗的材料、消耗的人工、固定资产的折旧等,这是资本的消耗。随着生产过程的完成,进入产成品销售阶段,产品销售后取得销售收入,这是资本的收回。再从销售收入中减去成本、费用和税金等,便形成了企业的利润;企业获得的利润向投资者分配,这是资本的分配。股利的分配导致企业资本的流出,而留存的利润则参与下一个周期的资本周转。

(2)资产。资产是资金派生的另一个财务要素,它是资金的存在形态。企业取得资本必须加以合理运用,才能实现增值;而资本的运用形成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项资源,这些资源便是企业的资产。从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来看,资产是资本的对应物,是资本的转化形态或占用形态。资本具有强烈的增值性,而这种增值性是通过其转化为资产而实现的。如果没有资产的有效运作和资产的周转运动,增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充分表明资产必须能在未来创造效益。因此,作为财务要素的资产,必须具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特征;资产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在于它是一种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总是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财务管理中的资产与会计核算中的资产不完全等同。会计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作为财务系统要素的资产可定义为:资产是企业直接占有、支配和处置的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定义明确了资产的实质是未来创造收益,强调资产在本质上体现了企业的一种权利——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的财产权就是占有、支配和处置财产的权利。显然,财务要素的“资产”与会计要素的“资产”是存在一些区别的。首先表现为确认中的差异,会计中的资产强调“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而作为财务要素的资产并不要求有明确的交易记录或原始证据,例如有些无形资产,因为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发生而不能在会计上加以确认,但在财务上可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相反,会计上将已经支付需要在以后会计期间摊销的支出作为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但财务上并不认可该种预付费用为资产。其次表现为计量规则的差异。一项资源被确认为资产,会计和财务上的计量规则也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一台设备,财务上和会计上均确认为固定资产,会计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该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按照扣除减值之后的可收回金额计量。而财务上应当反映该资产的“市价”。换句话说,如果该资产升值了,或者说涨价了,会计上是不能随意确认持有的收益(除非企业将其出售),而财务上认为该资产已经实现了收益,或者说当初购置该资产的资本已经实现了增值。

财务意义上的资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财务上对资产的分类应当从可变现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等特征加以考虑。显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财务上是很有意义的;将资产分为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或者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也是很有必要的。还有一种资产的分类在财务上可能比较有意义,那就是将资产分为金融性资产和非金融性资产。前者是指企业占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存款等)、票据、股票(含股权投资)、债券、基金、权证以及黄金等,金融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如一般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存货等则属于非金融性资产。获得金融性资产所投入的资本属于金融资本,而购置非金融性资产的资本则属于产业资本。这两种资本在流通方式、经营模式和实现收益的途径诸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3)收益。财务上的收益是企业运用资产所产生的资本增值。这一概念至少说明两点:收益是使用资产而产生的,是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一部分;收益的实现表明资本的增值,从这一层意义讲,收益可以用资本的增值来衡量。

财务上对收益要素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营业收益观和全面收益观。营业收益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业务中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增加。营业收益观强调收益产生的源泉在于企业主要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包括因资产价格变动和非流动资产处理形成的利得。营业收益观的目的在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和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特别是对经营者主观努力业绩的评价。

全面收益包括企业在日常经营业务和非日常经营业务中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增加,除了营业收益之外,还包括利得。利得的产生与企业正常经营无直接关系。因而,利得的产生并不经常,而是属于一种非常收益。全面收益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利得或损失事项增多的基础之上的,该观念立足于企业实体确认收益。这样,既能反映企业经营者主观努力获得的经营收益,又能反映客观原因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它能总括反映企业的收益,全面提供不同种类收益的信息,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财务意义上的收益概念不同于会计学的收益概念。会计学对收益概念的界定主要立足于收益的确认与计量,而财务学对收益概念的界定更侧重于经济学的收益性质,即坚持全面收益的观点。

(4)成本。成本是会计学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广义的成本泛指“资源的消耗”。成本总是为一定的对象而发生,因此我们说成本一定要指明成本的承担物,即“什么的成本”。例如我们可以说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制造成本,工程的建造成本,概括地说就是资产的取得成本(购置成本或建造成本)。不仅资产有成本,资本也有成本,叫做资本成本。

成本作为财务的基本要素是指广义的成本概念,它是指企业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源耗费,包括产品成本和资本成本。这里的产品成本不同于一般财务会计核算中所说的产品制造成本。会计上的产品成本仅仅只是生产环节所发生的耗费,而财务意义上的产品成本是反映产品从研究、设计、开发到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资本成本是为取得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资本成本在财务管理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资本成本不仅是资本预算决策的依据,还是确定资本结构等重要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资本成本和产品成本都属于耗费,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产品成本是对耗费自身的补偿,并且这种补偿还会回到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而资本成本是对资本所有者让出资本使用权的补偿,一旦从企业收益中扣除以后,就退出了企业生产过程,形成了资本的退出。

资金、资本、资产、收益和成本构成了财务系统的五大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资金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派生出资本和资产两个要素,而收益和成本都与资本、资产两个要素有关。收益是合理运用资产取得的经济利益,也是资本增值的实现形式;成本既沉淀在资产中,又发生在取得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而且成本还会影响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