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村庄产业结构的调整管理

村庄产业结构的调整管理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乡村管理者,既要对所在村庄有着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握,又要对个体农户的生产情况有着深刻地了解,扎扎实实做一名村庄人,将村庄、村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管理过程中,要承担起带路人、管家人、服务人、娘家人的角色。一般来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模式有以下5种。

作为一名乡村管理者,既要对所在村庄有着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握,又要对个体农户的生产情况有着深刻地了解,扎扎实实做一名村庄人,将村庄、村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管理过程中,要承担起带路人、管家人、服务人、娘家人的角色。

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即兴的、随意的,它涉及到村庄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有合理的、可行的调整方案,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农民生产经营指引正确的道路,即通过对村庄的正确定位,为农民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带路人。一般来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模式有以下5种。

(1)大户示范型。指村庄存在少数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农户,由他们率先采用某种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通过效益示范,推广该种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在全村的应用。一般来说,农民对一项新事物的接受都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只有“眼见为实”了,才会放心接受,否则难以改变已有的生产习惯。

案例阅读1:

王康保是常熟市尚湖镇车路坝村人,他通过机插秧技术种植水稻,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示范带动了农机新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王康保早前就喜欢拾掇农机,中拖、桂林联合收割机操作使用都十分精通,随着承包管理土地的增多,老王也自然成了当地的种田大户,但水稻插秧一直困扰着老王,采用手插秧,人手不够,多是请外地人,插秧的质量低、产量不高。2002年老王参加了市农机服务中心举办的一次插秧机现场观摩会,出于种田经验和对农机的了解,老王对插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当时大多数人对插秧机的使用效果表示怀疑,但老王率先购进了一台插秧机进行试验,市农机部门也积极对老王进行技术指导。第一年,尽管经验不足,但是机插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最高田块亩产达到了600千克,老王的决心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反复试验,老王探索出了机插杂交稻每盘85克的最适播种量及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方法。由于表现突出,老王今年入选为省级农机科技入户示范项目工程重点农机示范户,在专家和技术员的指导下真正担负起了示范推广的重任。这一来,老王干劲更足了,针对机插秧均匀度不高的问题,根据专家的指导,老王对机插育秧的播种技术进行了改进,使每穴栽插苗数稳定在2株左右,大大提高了机插的质量。老王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通过产量对比试验,老王的机插杂交稻比普通农户手插田块每亩增产100千克,仅此一项就使水稻每亩增加收益160元。有了老王的典型示范和效益引导,周边40多个农户都开始积极采用机插技术,今年全镇杂交稻机插面积迅速扩大到4133亩,老王的机插杂交稻田块还成了南京农业大学的试验田。今年水稻刚收获完,就有四五十户农户上门预约老王,明年已落实450多亩的水稻机插秧合同,老王也在积极筹措,准备再添置几台插秧机,增加人手,为乡亲们做好机插秧服务。[1]

在上面案例中,村民王康保通过对机插技术的率先使用,取得了村民对新机器的信任,从而推动了全村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这种大户示范型模式,见效快,风险覆盖面小,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优势资源利用型。指村民利用村庄的优势资源,如林木、作物、矿产等,进行特色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优化村庄产业结构。

案例阅读2:

泉州罗溪镇双溪村受地势影响,适宜山麦冬生长,而山麦冬1亩地收成跟水稻差不多,产量500千克左右,但经济效益是种水稻的8倍,2005年,罗溪镇开始开发种植300多亩优质高产山麦冬示范片,由于效益喜人,农民种山麦冬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000多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现在合同订单面积近万亩,而且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每亩种植成本1000元左右,净收入达1万多元。[2]

只有像案例中双溪村一样,开发当地具有特色的资源,才能生产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提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考虑的,也确实颇有成效。

(3)企业导入型。又称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农民生产活动与特定企业挂钩,即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举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这种方式,农民与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可以减少农产品的销售风险。

案例阅读3:

在南靖县南坑镇大岭村百亩罗汉果园,望着大棚里枝蔓下已结满的累累硕果,大岭村村支部书记赖明辉高兴地说:“今年全村罗汉果预计产值可达到100万元,扣除成本25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可以增加收入80多万元。”去年4月,大岭村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试种罗汉果20亩,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今,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纷纷加入订单农业的行列,今年又新种了杭白菊、甜叶菊等适应高海拔地区种植的高优品种,全村150多户有120多户手握订单去种田,每亩收益比原来翻了三番。[3]

通过导入龙头企业,大岭村村民不但可以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罗汉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用担心产品的销售及销价问题,消除了生产的后顾之忧,从而全心投入罗汉果生产。应当说,企业导入型是化解市场风险的有效模式。

(4)粮食主导开发型。指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产粮区,在非农产业调整幅度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一边稳定粮食生产,一边引进高新农作技术,种植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产业,即以技术投入促进农民增收。

案例阅读4:

江西吉州区曲濑乡的高联、腊塘、彭家坊等6个行政村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共整理农田1万余亩,成为该区首个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农田由过去分布零散、灌溉不便,整理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现代生态高效农田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吉州区涉农部门加大支农力度,优化服务,帮助农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该区农业和粮食部门联手,通过开展市场调查,发布市场畅销的水稻主导品种目录,逐步推进品种规模种植,推行水稻种植技术统一化和标准化。实行先下单、后生产的工业化模式和优质优价的市场策略,以每百斤稻谷高出杂交稻10~20元,大幅提高优质稻和糯稻等市场畅销品种的比较效益,推动结构调整。据初步统计,今年该区早稻优质稻和糯稻已达7万余亩,占早稻总面积的一半,预计农户户均增收160余元。区扶贫办组织人员到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莲藕新品种“鄂莲5号”,在长塘镇培模村试点栽种。新品种充分利用闲置的水面资源,预计每亩产量达3500~4000千克,为农民增收寻找到有效途径。[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无条件扩大非农比例”,不同地区要进行不同的调整管理,在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地区,粮食生产是摆在第一位的主要生产活动,农户要增收,就必须从粮食生产本身着手,依靠科技投入,做到“以粮富农”。

(5)流通开发型。指交通便利、邻近城市的农村,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服务型产业,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方便,或直接引入城市转移产业,参与加工业或其他产业的发展。

案例阅读5:

湖南仙蜂村山多田少,村民原靠作土养猪为生,在旅游业日益红火的大好形势下,村民瞄准城里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依托该村离城近、花木多、环境美的优势,打开篱笆门,迎接城里人,办起了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村。村里的2号“农家乐”——云保庄,场地宽敞,环境优美,住房清洁美观,饭菜美味可口,全家人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一家人花上几十元,就可在山庄吃到风味别具的擂茶宴、南瓜饼,尝到独具特色的杨梅酒、农家风味宴。山庄的老板唐云保,很懂经营之道,善于迎合游客心理。南瓜饼是一种很普通的农家风味小吃,然而在他的包装下,一饼有四个名,献给老人叫长寿饼,吃了健康长寿,寿比南山;献给青少年叫智慧饼,吃了聪明伶俐,学习长进;献给一家人称作福贵饼,吃了全家幸福,大福大贵;献给年轻恋人叫鸳鸯饼,吃了相亲相爱,美满幸福。一个粑粑四个名,既饱了口福,又讨了个吉祥,让人吃出了风味,又吃出了情趣。所以到云保山庄做客的人特别多,席位要提前用电话预订。目前全村已有13户住房条件好、环境优美的农房,经过申报考核,挂牌开业,办起了“农家乐”。每个假日都有近千人进村游乐,度假休闲,村民收入自然蒸蒸日上。

农家乐、乡村游的出现正好符合城市居民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想要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寻求放松的心理,它作为城市的一座天然后花园,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带动农民就地增收致富。

以上五大模式并不能概括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所有模式,但具有代表性或是启发性作用。作为农村的直接管理者,村干部一定要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对村庄进行合适的发展定位,只要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是正确的、有特色的调整模式。

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如何有效结合,是乡村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在农民看来,追求短期利益似乎更为实际,而对村干部来说,必须要考虑到村庄未来的发展以及村民的持续增收致富。在一些村庄,由于村民的滥伐滥砍,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一时之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案例阅读6:

某村地处丘林,山地和林地比较多,由于交通不便,一直靠种粮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为了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村委积极向村民引入了葡萄栽种技术,由于当地气候宜人,山水资源没有受到工业带来的污染,加上技术到位,在第一年的种植中,村民们就尝到了不少甜头,产出的葡萄甚至一度出现脱销的局面,到了第二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村民获益更大。于是,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就此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而该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村里已开发出来的土地差不多全部被用来种植葡萄,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村民们开始开垦山林的土地,没多久,往日林木茂盛的山头变成了葡萄园,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植被的护土、控水能力下降,只要下大雨,发生山洪的概率就特别大,这样一来,对葡萄的生长造成极大威胁,村民的辛勤劳动时常毁于一旦,到后来,种植葡萄所获得的收益再也没有吸引力,而村民们想要回到以前靠种粮食为生的日子中时,都已困难重重。

在鼓足干劲带领全村人增收致富的同时,作为村干部,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做好村庄公共资源的管家人、看护人。

在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管理过程中,乡村干部一定要同时将自己定位为农民的服务者,只有这样,才能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高效率的实施环境。在广大农村,小农仍然维持传统的家庭经营生产,家庭作为独立的生产个体,往往在信息的搜集,尤其是预期市场信息、风险信息的获取上困难重重,从而增加了农民的生产风险成本。乡村干部,作为村庄的精英和知识分子,一定要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各种手段,为农民提供相关的信息等服务,扎实做好农民生产生活的后勤保障。莱州十里堡村村委通过现代信息网络的建设服务村民,就是一个良好的典范。

案例阅读7:

莱州文峰路街道南十里堡村,是果树生产专业村、远近闻名的大樱桃生产专业村,在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村两委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

一是抓好一个“整合”,为农民致富支招。村委首先于2004年安装开通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充分利用远程技术、市场信息,定期组织村民学习观看,2005年又接入了互联网,将远程教育和网络有机整合,拓宽了农民教育渠道和信息来源途径,定期组织培训村民学习,帮助农民根据需要获得个性化农业信息,通过网络与烟台、省、部农业信息网对接、及时发布、搜集信息。近年来,先后利用远程教育和互联网组织农民开展集中学习达102期,帮助农民搜集农业技术市场信息3000多条,为农民在上级网站发布供求信息100余条,实现销售额500万元以上。

二是抓“三位一体”,膨胀优势产业。大樱桃是南十里村的优势产业之一,为突出优势产业,加快村民致富步伐,为提高服务水平和效果,该村将农业技术服务站、镇村两级信息服务站、大樱桃协会三个组织合为一股信息服务的强势力量,共同为该村提供信息教育和服务,使樱桃生产呈现选用品种新、管理水平高、产品销路畅、经济效益高的良性发展的局面。首先以南十里村为中心成立了文峰路街道果品协会,协会专门开设了培训教室,根据农时需要,经常邀请市、街道的果树专家来村委授课,把农民急需的技术手把手教给果农,提高了村民的果树管理水平,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樱桃网站,发布大樱桃市场行情和销售信息。为了促进大樱桃的销售,2006年村里又投资10万元建立大樱桃批发市场。利用网络信息发布引来了八方客户,在樱桃销售季节,形成了2个月的樱桃销售市场,拉动了大樱桃产业的兴起,辐射带动周边村形成了5000亩的大樱桃生产基地。本村650多亩樱桃年增收600万元,为百姓年均增收6000多元。

三是抓“三电合一”,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在常规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现代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快捷性、准确性,使农民尝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甜头,全村兴起了电话拨打热线、手机定制农业短信、电视收看农业节目、买机上网等新风气。目前,全村已有20户农民定制了农业短信服务,多数农民经常收看农业电视节目,50余户村民家里购买了计算机入网,村里安排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微机的管护,果农可以在家里进行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网上销售。[5]

信息技术的快速、方便性,不仅对城市,而且对农村,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全球经济进入信息化模式的今天,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随着现代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生产活动已不仅仅满足家庭的需要,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利润是广大农户生产的主要目的,只有信息通畅、及时才能顺利达成交易,为农民增收致富。

村民是村庄的一分子,村干部是村庄的代表,是作为娘家人而时刻维护村民权益、解决村民问题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村庄整体环境建设需要用钱,另一方面,农民个人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但在大部分的农村,相关财政投入十分有限。村委作为村庄的代表,是合法的管理机构,应当主动通过财政外合理、合法的渠道,解决村庄资金问题。如洞庭湖畔×村为了改善交通条件,解决村民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的局面,打算兴修村级公路,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了向在外工作的×籍的乡民筹集资金的方式,减轻村民负担。村委通过寄信或打电话的方式说明事情的原委,不出1个月,就陆续收到了不少在外工作的乡民的电话,筹集到了10多万资金。

对农民个人而言,不可能像村集体那样公开进行融资,筹措资金渠道有限,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相关的经济援助,就无法开展产业调整。一般来说,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作为乡村干部,一定要看到:沟通与协调好村庄与信用社的关系,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产业结构调整中资金难的问题。

案例阅读8:

“今天已经是第三次向蚕业公司交售活蚕了,我养了12张蚕,按照每张蚕500~800元的销售价格计算,今年就养蚕这一项收入就能达到1万元左右。”一位蚕农高兴地告诉记者。从幼蚕到成蚕只需短短10天时间,3个月的养蚕周期,可以赚到8000~10000万元。大河乡大河村作为红寺堡唯一一个桑蚕养殖基地,全村现有养蚕户70多家,种植桑树600亩。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认真贯彻落实红寺堡开发区“三个十”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之路,积极与扶贫、妇联、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部门联系,为蚕农争取到了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帮助和支持农户发展养蚕产业。为了确保桑蚕业的稳步推进,村两委班子协助养蚕户组建了大河村桑蚕协会,以协会带动和促进蚕农发展,并和宁夏蚕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小蚕供育及活蚕收购合同,每隔10天就可以交售一次活蚕,初步形成了支部加协会加公司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当地蚕农搭建起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种桑养蚕发展平台,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大河村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为蚕农争取小额信贷资金,提高农户养蚕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蚕户养殖规模,让更多的农户都参与进来,真正让他们得到实惠,尝到特色产业发家致富的甜头。[6]

从大河村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村领导通过架起农民与信用社的沟通桥梁,切实解决了产业调整过程中农民的资金难问题,为大河村走优势特色产业之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