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的文明

全球化的文明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的文明_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论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一、全球化的文明全球化赞成者把全球化看成有百利无一害的好事,且是西方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全球遗产角度看文明,“西方”修辞必然崩溃。首先,全球化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全球化的反面则是持久的隔绝、自给自足和井底之蛙的世界观。最后,要妥善处理好全球化和地方文化的关系。作为第三世界公民的森,并没有忽视地方文化的价值。

一、全球化的文明

全球化赞成者把全球化看成有百利无一害的好事,且是西方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反全球化人士则把全球化看成西方世界强加于非西方社会这种帝国主义做法的延续,为了保持非西方国家优秀传统不受西方的颠覆破坏,必须抵制“西方帝国主义”。按照森的观点,立场迥然的双方,事实上在全球化就是西方化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他们都把全球化当作来自西方世界的“新”事物,只不过前者视之为新的恩惠,后者视之为新的压迫。

有限的“共识”并没有正确反映全球化的综貌,也没有真正理解全球化的本性。从全球遗产角度看文明,“西方”修辞必然崩溃。全球化既非新生事物,也不是西方化,更不是一种诅咒。全球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通过旅行、贸易、迁移、文化影响的传播、知识和理解的传播对世界进步作出了贡献。这些全球性联系富有成效地促进了不同国家的发展,而且它们没有都采取西方影响的形式,西方也不必然是全球化唯一的积极主体。

首先,全球化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在一个由广泛的技术进步所推动的竞争世界中,难以抵制经济交换和劳动分工的力量,妄图停止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不切实际。在这种意义上,当代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确有威胁,相当大程度上也无法逃避。不过,甚至“反全球化”行动也非反全球化现象。这些抗议是当代世界最全球化的事件,参加各种反全球化运动的人们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地方,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士聚集在一起抱怨全球化。

其次,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益处,这是对全球化的价值判断。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全方位的全球化,推动了各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技术和经济对消除曾经主导全球的肮脏、野蛮与匮乏的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全球化的反面则是持久的隔绝、自给自足和井底之蛙的世界观

再者,全球化绝非西方化,它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的全球文明是一个世界遗产——不只是全异地方文化的聚集”。(83)全球化早已出现,从古代社会开始,人们就通过各种形式的全球化互相获益。而且,这些形式并没有都采取西方支配的方式,各种影响来自不同地区和方向。不错,今天全球化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西方向其他地方传播。可11世纪时的全球化方向则相反,欧洲汲取着来自中国、印度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中国科学和工程学(如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火药等),印度和阿拉伯数学(如十进制)深刻影响了现代科学和数学,这些知识在帮助欧洲的科技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那时候欧洲抵制来自东方的东西,可想而知,欧洲在经济、文化和科学等领域将何等贫乏。历史经验说明,不能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打上了西方烙印就拒绝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误解,而且忽视了存在于西方科学和技术之中曾有的全球贡献。

不仅全球化带来的科技进步不只是西方促成的现象,而且也不是历史上每个全球化现象都有西方参与,有许多全球发展的内容甚至根本不关西方的事。作为全球化事件的世界第一本书《金刚经》的翻译和印刷,采用的印刷术是中国成就,内容是印度佛教传统,从梵文翻译成为中文又是由生活在土耳其东部库克(Kucha)的半印度和半突厥血统的学者鸠摩罗什(Kumarajiva)公元五世纪时候完成的,四个世纪后的公元868年《金刚经》被印刷。这个过程绝对是全球化事件,而且在超越界限的相互联系中不关西方任何事情,只包括中国、土耳其和印度。

最后,要妥善处理好全球化和地方文化的关系。作为第三世界公民的森,并没有忽视地方文化的价值。但他提醒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要从“全球性”角度考察。顽固抵制西方化很有可能忽视我们的过去,忽视我们自己传统的真正来源。在文化事务上,纯粹地区性自足形象产生了严重误导,各种传统、文化和理智总是相互联系的,难以分辨“什么是‘西方的’,什么是‘东方的’(或者‘印度的’)……像‘纯粹西方’或者‘纯粹印度’这些概念是非常虚幻的。各种概念的起源不是那种容易‘纯粹’发生的事情”。(84)人们在历史上从国外吸收的东西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科学、技术、宗教和文学,乃至他们的民族传统和日常生活习惯。来自“新大陆”的辣椒,现在成为“印度”的“独特风味”;今天英国泥炉炭火烹饪法,来源于印度中东部的烹饪方式。这里又如何区分何为“他们的食物”,何为“我们的食物”呢?

跨文化交流既是必要的,又是有益的,欣赏其他文化和其他国家成果是作为理性主体的人的基本能力。森告诫,不要在热情提倡保存传统的过程中,丧失互相理解并欣赏不同国家文化的能力。反全球化者经常高估地方文化遭受的威胁,低估人们从其他地方学习而不失“自性”的能力。任何创造之物的可接受性,不取决于它们过去来自何地,而是最终依赖于它们能为我们目前和未来做些什么。亚洲人有很好的理由学习各种西方技术,即便非本地产物。例如,运用有利于交流的网络,而不用管这种发明来自西方;品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不用感觉成为异己经验。借用泰戈尔的话:“人类的产品,不管它们是从那儿创造出来的,我们从中理解和享受到的一切,无论其内容是什么,立刻就成为我们自己的了。当我能够欣赏别国的诗人和艺术家,就像本国的一样,我为我的人性而骄傲。让我感受那种纯粹的欢乐——人类一切伟大的光荣都是我的。”(85)跨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最终来源于人的本性。人是能动的主体,是能进行合理审视的理性者,他们必定能推理和选择自己想要什么东西。“跨文化的交往与鉴赏并非一定是羞耻和屈辱的。我们确实有能力去欣赏在别处产生的东西,而文化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却会严重削弱生命力”(86)

森警醒我们:割裂地看待不同文明,断然否认文明的全球本性,将导致盲目地把全球化看成西方化,进而被极端主义势力用来作为煽动敌意和强化分裂主义的工具。因此,“在我们深远而辽阔的全球文明中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依赖性,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更有必要对其丰富程度进行重新审视并加以讴歌。这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巨大的思想挑战”。(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