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决策中的思维能力

战略决策中的思维能力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2 战略决策中的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的最大特色或与其他能力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具有抛开事物现象抓其本质的能力。在战略决策中,各种思维方式都会程度不同地得到应用。事物的整体性规定了战略决策的整体性思维,或说规定着战略决策的全局性基本特征。

6.2 战略决策中的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能力的最大特色或与其他能力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具有抛开事物现象抓其本质的能力。人们应用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现实中,人们遵循思维规律,对不同的问题按照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思维,从而表现为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即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自觉有效地将几种思维方式,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战略决策中,各种思维方式都会程度不同地得到应用。常用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整体思维

整体性是事物系统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揭示出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要从事物整体看待其构成的各要素或部分。事物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但它不是随意的杂乱堆积和简单拼凑,而是以一定的联系方式形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具有该系统要素的意义,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失去了作为该系统要素的意义。因此要从事物整体看待各要素反应和各要素分担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各要素在系统中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及对外表现出的作用,都是系统整体所赋予的,是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的表达,一旦脱离了该系统,也就失去了在系统中应有的性能。因此,要素构成系统整体,这个整体要具有区别于要素或要素在孤立状态下的特性和功能,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不等于各要素的特性和功能的叠加。各要素要想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必须依托于系统整体,要从事物整体看待系统的行为和规律。系统的行为和规律是通过系统整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来的,是由系统的构成要素、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归结为某一要素的行为和规律,也不等于各要素行为和规律的简单加和。事物的整体性规定了战略决策的整体性思维,或说规定着战略决策的全局性基本特征。全局性是事物整体性在实际运用中的反映,运用整体性思维是战略决策的内在要求,应有之义。全局性是战略决策思维活动的最本质的特性,它反映和表征了战略决策所考虑的问题是要关照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是关于领域和空间向度的思考,即对事物系统整体各组成部分的系统全面认识和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组织对管辖内的各部分的各种运作都要统筹规划和组织;各个阶段是关于时间向度的思考,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也要考虑未来以后的发展,不仅关注当前,还要关注较长的未来。时空交汇,层面叠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战略决策所面对的思维体是一个多要素、多层面、多阶段的发展变化整体,不是其中的某一孤立部分,不是某一独立层次,不是某一短促的时间片断。所以战略决策要以整体性思维进行。

战略决策的整体性思维在运作层面上用整体、结构、功能、时空四要素来描述,即战略决策对所面临的客体,进行思维解构要从整体、结构、功能和时空这四项要素进行分析和整合。首先将客体(要解决的问题)以整体观念认识,事物是由相互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形成整体是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便有了结构。结构是每一事物都具有的构成形式,它反映了该事物整体的客观内容。任何事物整体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不存在没有结构的事物,离开了结构,事物也就不复存在。结构既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联系,也揭示了事物的外在反映。结构的这种特质反映在其应有的功能上,有什么结构就有相应的功能。功能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结构的事物整体表现出对外的不同作用的某种特殊属性。事物的演化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和完成的。时空概念是指时间和空间,时间是表征事物发展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表征事物发展变化的广延性,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归纳言之,整体是结构和功能赖以生存的基础,结构是整体和功能存在的必要条件,功能是整体和结构的必然属性,时空是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统一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任何事物的生生灭灭,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流变之中。[1]

2.社会思维

战略决策是思维的凝聚,是智慧的结晶。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围绕着战略问题展开思维,这种战略思维首先表现为管理者或决策者对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个人思维,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出各自的判断,这是战略决策的起点和基础。由于战略问题的复杂性和战略决策的全面性,个人思维因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的有限,可能会出现知识的片面、差异等思维的局限性,从而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的实质,影响了战略决策的质量。于是需要集体进行探讨决策。不同个体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争辩,取长补短,群策群力,激发智慧,达成共识思维成果一般都会高于个人思维,使个人思维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集体思维。集体思维可规避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完善了战略思维,使战略决策更符合实际,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多个集体思维或多个个体与集体思维汇积,它们的共同成果构成社会的某种思潮或组织意志,即社会思维。这是战略决策最高境界,成为社会或组织发展的指引理念,推动着社会(或组织)的不断发展。在这里,个人思维是战略决策的基点,个人思维充实了集体思维,集体思维完善了个人思维,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凝聚成社会思维,使战略决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到最高境界,成为社会或组织的最终战略决策,指引社会(组织)发展。因此社会思维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个人与集体,从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层次影响着个人与集体,进行更高级的思维。战略决策中这种“个人思维—集体思维—社会思维”之间的互动、互补、互进的思维机制,产生了共振和调谐效应,达到了思维的增进,是思维创新,创造出优质高效的战略。因此,在战略决策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人思维、集体思维、社会思维的关系,充分利用三者之间共振互动的调谐增值效应。

3.即时思维

事物发展是千变万化的,战略决策是应对复杂变化引领组织发展,因此战略决策,除在正常条件下运行外,还要在特殊情况下运作,即要应对事物发生的突变。现实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突变事件,如自然灾害,突发事故,事物间的一时冲突,时局的突变等等,这些情形,造成形势紧迫严峻,变化多端,千钧一发,要求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反应做出决策,以应对突变。但这种突变的局势很紧迫,给人的反应时间很少,不允许用较长的时间来思考和判断,如果反应缓慢迟钝,迟迟不能做出应对决断,定贻误时机,造成很大损失。与这种快速反应相联系的战略决策活动,就是要有即时思维。故即时思维是人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思维活动,它是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能力的综合过程。即时思维是一种很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一定要自觉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即时思维能力。为此,对即时思维的特性予以总结,以备准确地进行即时思维,提高战略决策思维能力。即时思维有以下四个特征[2]

(1)思维准备的突然性。事件的突发,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时间,是在十分突然的情况下进行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失去了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思考问题的“驾轻就熟”优势。

(2)思维时间的短暂性。突然情况(事态)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进行决策,不能像正常工作那样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再加上预先没有准备,故思考的时间,做出决策的时间相当短促。

(3)思维结论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处理信息,做出判断,进行决策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来不及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核对,很难进行准确的判断,因而决策是较为粗糙的、概略的,有可能是错误的。

(4)思维过程的个体性。应对突发事件,往往都是高层管理者进行决断,来不及与更多的人商榷,或来不及召开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这些特征是即时思维的一般特性,对于不同的个体还会有其他的表现,无论如何,即时思维表现是个人的智慧,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有时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所以,我们应明白即时思维的特性在于完善和提高个人思维能力。

4.科学抽象思维

科学、有效的战略决策是建立在正确认识战略环境,准确掌握战略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战略判断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断或筹划。因此,以什么态度面对战略环境,以什么方法处理战略信息,或说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某一定位领域,如何搜集相关领域内的信息,如何解释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战略决策的成效和质量。客观事物的变化存在着现象和本质的矛盾,现象遮蔽本质,呈现出来的现象易于人们感知,但战略决策必须做到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为此,必须进行抽象思维,对获得的大量信息(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以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科学抽象是常用的一种抽象思维方法,是人运用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各种现象,抽出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科学抽象思维过程包含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阶段,首先是从“感性上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感性上的具体”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形成的关于事物表层上的具体整体表象。这种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是很贫乏、很不够的。因而人们的认识有待于深化,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种质的规定性,并形成抽象的规定(即概念)。抽象结果,是人们的认识从事物的表面深入到内部,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因而是对事物的实质的反映。但是,抽象的规定是对感性上的具体通过抽象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规定,这些规定只是事物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如果认识停留在抽象阶段,就会使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在我们的观念(意识)中处于肢解的状态,无法获得关于事物的全面具体的认识,战略决策并不是抽取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全息选择过程,因而认识还需深化,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亦从“抽象的规定”再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是科学抽象的第二个阶段。“思维中的具体”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多种规定的综合,是各种抽象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是把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在思维中完整地复制出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从真正意义上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战略决策的意义上看,思维中的具体就是战略方案的精选即所制定的战略。因而它普适性更强,更具体,已完全不同于感性的具体。对此马克思给我们以深刻解释:“思维中的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3]“思维中的具体”不是对“感性上的具体”的简单复归,而是用思维舍弃了对感性具体的偶然因素和事物外观形态把握了的具体(本质与规律),是由统一思维所阐明的有关事物的知识,比感性具体更具体。这种具体的实质在于它是面向事物系统的整体,面向事物发展的全局,具有全方面的指导意义。

科学抽象的这种由“感性上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具体”的思维模式,是分析解决战略问题,进行战略决策的有利武器。它的普适性思维能力决定了战略决策一刻也不能没有。

5.辩证思维

战略决策要研究全局性方向性的根本问题,也要筹划各方面各层次的全方位问题。既要关注宏观性的普遍矛盾,也要关心微观性的特殊矛盾;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考虑矛盾的斗争性,又要考虑矛盾的同一性。战略决策,从目的上看,是要揭示事物发展变化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回答事物怎样才会发展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是要阐明事物如何保持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结合性,事物生存发展的环境适应过程的有效性取决于自己对环境的感知及其做出相关决策以应对环境变化。这一复杂动态过程对于一个具体组织而言可分解为事业决策、资源决策、管理决策、运作决策,及这些决策之间是如何或是否存在一致性;从方法上看,是要从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或矛盾分析提供认识事物和改变事物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说,人们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纵横交错的关系,如何能从动态变化与矛盾中把握事物,做出科学的决策,需要辩证思维,因为,辩证思维它是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中把握和研究事物。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方面的认识来决定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广泛联系是绝对的,这就需要辩证思维才能科学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是,事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又需要暂时把事物从复杂变化的广泛联系中割离出来,从运动中把它暂时固定下来,进行研究,否则就无法描述、分析、测定和表述。因此,辩证思维要求从对立统一中、从动态变化中认识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效、高水平地进行思维,判断。显然,自觉地学习和应用辩证思维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战略决策十分重要。

辩证思维的核心是矛盾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其赋予的辩证思维有三层意义。

(1)第一层辩证思维意义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且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变化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和相对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共同发生作用,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2)第二层辩证思维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普遍存在反映了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中。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或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使事物相互区别开来,故矛盾的特殊性是人们认识不同个体的重要依据。从横向讲,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上讲,一个事物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而过程的阶段有长有短,有急有缓,都有其特殊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第三层辩证思维意义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客观现实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中,而且每种事物又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即事物是处在矛盾系统中,而在矛盾系统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同时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主次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和作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矛盾(问题)。

矛盾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是科学而普遍适用的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思维法则。战略决策的每一环节,都应遵循矛盾分析法,用以指导战略信息的分析,战略形势的判断,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选择,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措施的采取,战略执行的保障,战略实施的领导、协调、转化。战略决策就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是解决事物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重大性、根本性的各种矛盾的方法。同时,它能使决策者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当决策者面临多方案时,每个方案往往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运用辩证思维才能做到有效地取舍。善于辩证思维还能在不利条件下做出有效的决策,变劣势为优势,转危为安,化险为胜。因此,矛盾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是战略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

6.认知思维

战略决策的最终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刚性,但这并不意味战略决策是一步到位,准确无误,是绝对的真理。战略决策是经过对战略环境、战略信息、战略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而做出的选择、定位和布局,即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和安排。这种远程思考是一个不断地认知过程,不仅以现有的经验和事实为基础,还必须以一定的假设为基础,而且还需在运行中不断总结、改进、完善,使战略决策经过认识上的不断提高和深化,以逐步逼近事物的真相,把握其本质和规律,提升战略决策的品质。战略决策过程是认识的深化过程,认知思维是战略决策的一有力武器。

认知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意识能动活动。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由前者到后者发生了能动飞跃,形成了对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认知;再是从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理论回到实践中指导行动,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并得到检验,发生了认知的第二次能动飞跃,使认知得到完善和提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认知。因为: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既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又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事物的本质是有层次的,有级别的,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不会完成,因为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发现所谓的“终极真理”。

所谓“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故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转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4]

认知过程所揭示的认识规律,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对于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的战略决策,其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递进深化的认识过程。因此,认知思维对战略决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战略决策时,决策者首先要认识战略环境,从中寻求有效的战略信息,在对战略信息做深入的加工,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出战略判断,制定战略决策,且置于战略运作中去指导实践。在战略实施中,如果现实情况发生了变化,或发现既定的战略决策与实际情况不符,则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变,以适应新的客观情况,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事物的改造,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没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就没有正确的战略行动。作为引领组织发展的高层管理者或战略决策者,都应很好地掌握认知思维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提高自己的战略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品质。

7.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战略决策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进行战略决策的思维基础。逻辑思维是根据已知前提,按一定规则导出结论的推理方法,即提出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在战略决策中,根据战略问题的具体内容,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首先明确战略决策的基本概念,划清战略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使得战略决策更加清晰,更加得心应手。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发展变化进行的断定。结合战略决策的具体内容,即形成战略判断,是对所辖全局形势的判断与断定,并依此进行战略决策。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形式,它广泛应用在对战略信息的处理过程中,特别是对外来或未来信息的处理,往往在对某些问题不明不白的情势下,就需要从已知推向未知,得出可能的结论。对于组织发展的战略思考就是如此,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正确的推理,确定发展方向和核心目标,以决策组织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布局。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不清楚,头脑无序混乱,或是概念不清代表混乱;或是思维前后矛盾含混不清;或是从前提中乱推结论,等等。即使有明确的判断准则和确凿的事实依据,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逻辑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决策思维能力,是决策者应掌握的思维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