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领导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领导者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来刻意塑造领导形象。一方面,领导形象的产生是以领导者的客观行为、客观影响力以及作为外在力量的其他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为基础的。对于公众群体来说,作为群体性的领导形象则是将个体关于部分印象加以综合后形成的群体表象。

一、领导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一)领导形象的含义

所谓“形象”,本是文艺领域的术语,它是指文学艺术家在一定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加以选择提炼所创造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审美意义和外在形式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典范。后来,人们广泛借用这个概念,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加以使用,指一个人的形体、外貌、气质、风度等方面给人留下的某一个侧面或整体的印象。

所谓领导形象通常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心理品质、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公众对其所形成的总体印象与评价。

正确理解领导形象,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形象的载体是领导者。领导者是领导形象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他通过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来塑造和展示自身形象。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领导形象。一个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者就会产生良好的领导形象。反之,一个守旧、虚假、腐败、低能的领导者就会产生恶劣的领导形象。另一方面,他通过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沟通途径,使公众在了解领导目标、过程、体制和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形象。

第二,领导形象的内容是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这种印象和评价积淀于公众的社会心理之中,这种社会心理实际上是领导者内在素质与外在能力的一种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心理是对领导形象在思想感情变化上的一种互动,它往往通过印象和评价表达出来。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形成对领导者的初步印象,印象一经形成,公众便会从各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分析得失、优劣,最后总结出对领导者的综合评价。

第三,领导形象的评价者是领导者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领导形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整体是产生、监督和罢免领导者的权力主体,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公众评判的依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中的个体,在与领导者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领导者的感知和判断,虽然这些感知和判断是公众个体意识的产物,但正是这些个体意识的总和才构成了绝大多数公众的整体意识,并最终对领导形象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有三种因素决定着领导形象。

(1)领导角色的规定。“角色”是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任务的专门用语,后被用于社会学。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人就是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演员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必须符合剧本的规定。这里使用领导者角色的概念,是指领导者担任一定职务并获得权力后所应取得的社会地位与身份,以及由这种身份和地位所确定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规定领导者角色的“剧本”是社会的价值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范,他们确定了领导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些价值准则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常常刻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他们首先据此来评议领导者。当代社会要求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所以通过法律规定的领导者角色也越来越为公众所重视。而且,公共部门的领导角色应该是表现性角色,即不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以表现法律制度与秩序为目的。公共部门的领导者角色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奉公守法,勤政廉洁。

(2)领导者自身素质规定着领导者的形象,领导形象必须建立在领导者自身素质的利用和开发的基础之上。实质上,领导形象是领导素质的外化或表现形式,领导素质投射到环境或社会中去,就表现为领导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素质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领导形象则是领导素质资源利用和开发的结果。比如,领导者的气质和性格是先天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领导者角色建设。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领导者在追求改变自己的本性和气质时,如果不能成功,反而可能表现为虚假,不自然,也不长久,很难取得积极的效果。从积极方面来说,领导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就扩大了塑造领导形象的资源。在人与人之间,共同点越多,就越容易相互欣赏,彼此越容易留下更好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领导者就可以学习和掌握塑造领导形象的方法和技术,充分利用和开发领导素质资源来塑造领导形象。

(3)领导环境。要赢得下属与公众的认同,领导者的形象塑造就不是闭门造车,从自我出发,也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的时代和不同领导情境要求,选择恰当的公共形象。例如,公安局长和大学教授形象不同;同样的领导者在主持庆典和主持葬礼时也有不同的形象要求。

(二)领导形象的特征

1.领导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领导形象是领导活动、过程、体制和方式等这类客观的东西在公众头脑中的主观印象和主观评价。领导者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来刻意塑造领导形象。领导者的形象塑造和公众的形象感受都是主观行为。因而,领导形象具有主观性。同时,领导形象具有客观性。一方面,领导形象的产生是以领导者的客观行为、客观影响力以及作为外在力量的其他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领导形象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必须将其置于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中,从其是否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上予以检验。因此,领导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

2.领导形象是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对于个体公众来说,他对领导者的印象是在与政府大量的接触中,不断地对积累起来的感受加以综合、修正、补充以后产生出来的。对于公众群体来说,作为群体性的领导形象则是将个体关于部分印象加以综合后形成的群体表象。公众个体的印象、公众群体的印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综合的结果则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公众的集体印象。因此,只有代表人民普遍意志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公众个体意识的总和才能构成公众的整体意识,也才能形成领导形象。

3.领导形象是确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一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公众心目中的领导形象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一旦在公众心目中形成某种印象,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公众行为和认知,这种认知并不会因时空变化而立即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领导者与公众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领导形象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是绝对的。领导活动要素、结构、功能和权力的运用是不断变化的,而公众对领导者的要求、愿望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公众对领导者的印象,除了有一定的稳定性之外,还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

4.领导形象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形象不是随意流露或无意显露的,而是通过形象主体刻意塑造和精心策划的。历史发展和组织分化过程表明,商品经济或文化越发展,领导就越重视自己的社会关系行为,从而就越是将自身形象的塑造作为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去加以控制。但是,领导形象的最终判断和评价,要通过自我形象转化为社会形象才能完成,领导形象塑造过程往往要根据社会公众的信息反馈来调整。没有这个反馈过程,领导者难以判断其自我认知形象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同时,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并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肯定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因此,领导形象应该处在可监可控的反馈调整系统中。

(三)领导形象的作用

1.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履行职责的基础

领导形象是在领导者与社会公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领导者个人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外在化。领导者树立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公众对其实施领导、履行职责进行评判的过程。领导者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说明公众承认了该领导者,并对其工作给予理解与支持,该领导者就具有履行职责、实施领导的基础。相反,一个领导者在公众中没有树立良好的形象,说明公众没有承认该领导者,更不能对其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该领导者就不具备履行职责、实施领导的基础。

2.领导形象是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具有重大作用。领导形象如何,不仅关系到领导者个人的威信和号召力,而且关系到组织的整体形象和凝聚力,关系到领导活动能否顺利进行。领导者如果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即以饱满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领导魅力、优良的领导作风和得体的领导仪表等赢得公众的好感和信赖,不仅有利于领导威信的建立,而且有利于领导的决策、指示和领导方法为群众所接受,并得到创造性的执行。相反,领导者如果不能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就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支持与认可,领导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3.领导形象是领导效能的直接影响力

领导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领导效能的发挥。领导形象对于实施领导活动一般会产生两种效能:一方面,良好的领导形象能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可以激励被领导者团结在领导者周围,支持领导者开展各项工作,充分调动被领导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奋力去实现领导目标;另一方面,不良的领导形象会产生负效应,使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产生不信任感,相互间离心离德,甚至会出现被领导者抵制领导者的现象,这就无法发挥领导效能,阻碍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