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文化管理阶段

企业文化管理阶段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4 企业文化管理阶段2.4.1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及其形成与发展1)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缘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三阶段,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成熟时期。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2.4 企业文化管理阶段

2.4.1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及其形成与发展

1)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缘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企业的生产率大大超过美国,并夺走了大量原来属于美国企业的市场。这一事件和现象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和企业家深入反省自己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模式。研究发现,日本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文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西方学者和企业界便掀起了一股研究学习企业文化的热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概念或理论、模式。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威廉·大内的《Z理论》、沙因的《组织文化和领导》、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等。

2)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蒙时期。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和菲利普·塞尔兹尼克针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最先将“文化”这一概念用于企业管理,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提出管理好企业的关键在于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迫使美国开始重视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并反思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进而提出了“企业文化”概念、理论。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被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20世纪80年代先后问世的《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美国管理最佳公司的经验》和《企业文化》被看做是“新潮的四重奏”,这些著作使得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第三阶段,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成熟时期。1985年《组织文化》《赢得公司文化的控制》《组织文化与领导》三本书籍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

2.4.2 企业文化及其内容结构

1)何谓企业文化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不同学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各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共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尽管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承认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起来,并被内部全体员工普遍接受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总和。

2)企业文化的内容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经营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

②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

③企业精神,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④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⑤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是不能长久保持的。

⑥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14]

3)企业文化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是企业文化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总和。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等基本形态,它们之间形成如图2-1所示的层次结构关系。其中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或物质载体,属于形下学的物理世界;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观表征或心理—行为载体,属于形下学的主观世界;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观念基础或观念载体,属于形下学的客观知识世界;而精神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全部过程,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方方面面,属于超越了物理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的形上学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则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在根据;它们分属于企业文化的两个层面,即形下学层面和形上学层面;彼此之间有分别,但又不可割裂,即所谓的“虽有分,而实不二”。

img1

图2-1 企业文化结构层次

2.4.3 企业文化的功能

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本质上是其内部利益集团的利益调整,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博弈,都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反作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可以引导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②企业目标的指引。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包括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形成了员工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能够把企业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其中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并在社会上产生积极正面影响时,企业员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5)调适功能

企业文化的调适功能是企业能动作用的一种表现。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

6)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是指企业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对社会产生的弥漫性影响。

2.4.4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企业文化管理实现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大综合,也促成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大综合,其基本观点有:

1)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都非常重要

企业文化管理注重企业精神培育,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追求单一的有形资产过渡为追求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同时也不排斥定量解析方法的应用。

2)待人宽容和严格要求都不可缺

企业文化管理提倡待人宽容,重视依靠职工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热情,但也不否认规章制度的作用,对违反企业价值观的行为严加追究。

3)上、下级之间有别而不可分

企业文化管理重视营造上下级之间融洽和谐的合作气氛,但不主张取消上、下级的划分。

4)必须兼顾社会与企业的利益

企业文化管理重视社会与顾客利益,同时也关心企业与职工利益。企业要从客户和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按需生产;在企业内部也要协调好组织与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等利益关系。

5)发挥个人和集体两个积极性

企业文化管理注重发挥个人和集体两个积极性。提倡职工自主自发研究,以最大程度激活职工的创造力,同时也实行统一开发,以充分发挥合作创新的优势。

6)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缺一不可

企业文化管理特别关心产品质量和创新,但同时又不忽视产品数量和成本,只有兼顾了两者,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

7)企业是“生活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复合体

企业文化管理将员工视为“观念人”,将企业看成是“生活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复合。威廉·大内提倡的Z理论强调,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有归属感、生活感的组织制度氛围,将企业建设成生活和工作组织的复合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