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标期望激励

目标期望激励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目标期望激励(一)主要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二)理论特征期望理论在上述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把各种需要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概括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和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工作行为的目标激励过程,从而使需要理论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在工作激励的实践中更具有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一、目标期望激励

(一)主要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他认为只有当人们相信实现某一目标是可能的,并且实现这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目标才会产生极大的激励效果。因此,他提出决定行为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期望与效价。所谓期望是指人们对某种行为产生预期效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所谓效价是指人们对实现预期目标价值判断的高低。他认为人们会理智地对待期望和效价,从而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努力工作。

(二)理论特征

期望理论在上述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把各种需要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概括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和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工作行为的目标激励过程,从而使需要理论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在工作激励的实践中更具有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期望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关于“理性人”的假设,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不但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期望理论认为期望值越高激励水平就越高,但期望值与难易度直接相关,容易做成的事对人就不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实际应用

运用期望理论所反映的激励方法,需要处理好三层关系:一是工作行为与工作成绩的关系,二是工作成绩与工作报酬的关系,三是工作报酬与自我需要的关系等;同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期望值既要符合自我的价值需要,更要符合自我的客观条件;再者,行为的效价不但有正向的,而且也有负向的,如果自我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要求,不但不能实现自我预期的个人目标,而且会因受到组织的惩罚则出现与个人目标适得其反的效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