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美双边贸易收益的核算

中美双边贸易收益的核算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双边贸易收益率核算由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可以分解为本国(地区)增加值[5]、境外增加值[6]两部分,因而中国对美的出口可以分解为中国国内增加值、美国出口增加值()及其他国家(地区)出口增加值,其中中国国内增加值是通过对美出口实现的国内要素收益。由此也表明美国在中美双边贸易收益分配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为美国创造了更多的国内增加值。

1.双边贸易收益率核算

如表5.8所示,1995年以来,随着中国对美出口规模迅速膨胀,其实现的国内增加值规模亦逐年递增,国内出口增加值率维持在七成左右。2011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达4128.43亿美元,实现中国国内增加值2905.62亿美元,占比68.06%。

表5.8 中国对美国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如表5.9所示,与中国对美国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相比,美国对中国出口实现的本国国内增加值比例相对更高,且稳定保持在80%左右。以2011年为例,该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中,实现中方贸易收益占68.06%;而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中,实现美方贸易收益占81.8%。由此也表明美国在中美双边贸易收益分配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为美国创造了更多的国内增加值。

表5.9 美国对中国出口实现的美国国内增加值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2.双边贸易收益差额核算

与单一主权国家贸易收益率相比,双边贸易差额核算有所不同。前者只关注本国(地区)出口产品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成分,而不用进一步挖掘出口产品的具体流向;而要研究双边贸易差额情况,则必须弄清出口产品包含增加值的根源(Miroudot S.and Yamano N.,2013)。从增加值的角度,A国对B国贸易收益的实现分为两种渠道,一是直接增加值出口,即A国出口最终品及中间品并被B国本地消费,从而直接实现的贸易收益;二是间接增加值出口,A国出口中间品至C国,C国进一步加工后出口到B国就地消费。即通过C国对B国出口而间接实现A国的贸易收益。

本节首先分别对中国对美国出口(EXC)、美国对中国出口(EXA)进行增加值分解,剥离出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增加值出口及美国对中国的直接增加值出口;其次核算出中美两国的双边间接增加值出口,在此基础上汇总两国的增加值贸易差额。

(1)中国对美国的增加值出口。

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以2011年为例核算出中国出口增加值的各组成部分及行业分布。

如表5.10所示,第一,中国对美国出口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绝大部分为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增加值出口(占比91.05%),其次为中国对第三国(地区)的间接增加值出口(占比7.96%),即中国为美国提供中间品,美国生产制造并间接出口到第三国(地区);占比最小的为中国国内增值折返(占比0.99%),即中国为美国提供中间品,美国生产制造并出口回中国。

表5.10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实现方式(2011年)(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如表5.11所示,首先,2011年中国对美间接增加值出口规模为564.31亿美元,约为对美增加值出口总额[8](3119.28亿美元)的18.09%。

表5.11 中国大陆对美间接增加值出口的规模、行业分布及中转地分布情况(2011年)

续表

注:BRICS指除中国外的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NAFTA指除美国外的北美自贸区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EU包括欧盟27国: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爱尔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他指除以上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其次,从行业分布来看,与对美直接增加值出口类似,电子及光学设备(占比40.71%)、资源综合利用(占比13.72%)、纺织及制品(占比11.99%)及交通运输设备(占比10.76%)等制造部门是中国对美间接增加值出口的主要领域。

再次,从中转地分布来看,NAFTA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是中国对美间接增加值出口的主要中转地,约占中国对美间接增加值出口的36.29%,表明在中国对美增加值出口中,很大部分是经过对NAFTA国家的中间品出口而“迂回”实现。其次为东亚地区(占比12.28%)和欧盟国家(占比12.04%)。

(2)美国对中国的增加值出口。

①美国对中国的直接增加值出口。

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以2011年为例核算出美国对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各组成部分(见表5.12)。

表5.12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美国增加值实现方式及行业分布(2011年)(单位:亿美元)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首先,与中国对美国出口类似,在美国对中国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中,大部分为美国对中国直接增加值出口(占比89.14%),随后分别为美国对第三国(地区)的间接增加值出口(占比8.43%)及美国国内增值折返(占比2.43%)。

其次,从美国对中国直接增加值出口的行业分布来看,美国对中国直接增加值出口(dvACA)主要集中在电子及光学设备、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农林牧渔、金属压延及制品等部门,此外,以商务租赁、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航空运输为代表的服务部门也是美国实现出口增加值的重要来源。

②美国对中国的间接增加值出口。

美国对中国的间接增加值出口,即美国通过第三国(地区)对中国出口而间接实现的美国贸易收益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以2011年为例核算出美国对中国间接增加值出口的规模、行业分布及中转地分布。

由表5.13可见,2011年美国对中国间接增加值出口规模为327.32亿美元,约为其增加值出口总额(1597.8亿美元)的20.49%。从行业分布来看,美国对中国间接增加值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及光学设备部门(占43.52%)、化学原料及制品(占14.1%)、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占7.56%)等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制造部门。从中转地分布来看,美国对中国大陆间接增加值出口主要通过东亚地区(占28.05%)、欧盟(占17.13%)、NAFTA(占8.7%)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同时也印证了以美国—东亚地区—中国大陆为参与主体的中间品贸易发展态势。

表5.13 美国对中国大陆间接增加值出口的规模、行业分布及中转地分布情况(2011年)(单位:亿美元)

续表

注:BRICS指除中国外的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NAFTA指除美国外的北美自贸区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EU包括欧盟27国: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爱尔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他指除以上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3)中美双边贸易差额汇总。

基于中国对美国出口、美国对中国出口增加值分解的基础上,可汇总出中美双边贸易的贸易收益情况(见表5.14)。美国对中国出口可以视为中国对美国进口,由此核算出中美双边贸易的中方贸易差额。

表5.14 按部门划分的中美双边贸易收益汇总(2011年)(单位:亿美元)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与增加值贸易差额比较,传统统计口径的中美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2011年,按增加值统计口径,中方贸易顺差为1534.42亿美元,而按传统统计口径的中方贸易顺差为2375.03亿美元,高估程度为54.78%。

分行业结构来看,与传统统计口径比较,增加值统计口径的贸易差额均出现了贸易逆差增加或贸易顺差减少,尤其是电子及光学设备部门,传统统计口径的贸易顺差为1418.66亿美元,而按照增加值统计口径,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737.39亿美元。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由于进口中间品包含有境外增加值,中国对美货物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显著高估。

综上所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增加值核算方法是统计双边贸易收益的可行方法,中美双边出口中,均包含着大量的对方国内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差额比较,传统统计口径的中美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其中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显著高估,而服务出口的贸易顺差被明显低估。这说明由于服务商品的特殊性,传统统计口径下的服务贸易收益大大被掩盖,往往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是提升我国贸易收益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电子及光学设备、纺织及制品、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制造业部门,及以商务租赁为代表的服务部门。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绝大部分表现为最终产品并且被美国当地消费,而美国出口产品很大部分表现为中间品,并且通过增值折返及间接出口的形式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定位的客观体现。此外,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不到七成,而美国对中国出口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超过八成,表明美国在中美双边贸易收益分配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中美双边贸易收益分配主要取决于两国的全球价值链定位,这也得到Koopman等(2010)、黄先海(2010)等研究的支持。对于中国而言,改善中美双边贸易收益的关键在于提升本国出口部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定位,尤其是电子及光学设备、纺织及制品等主要贸易收益来源部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