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币从“负债”国际化转向“资产”国际化

人民币从“负债”国际化转向“资产”国际化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30年,中国实体经济借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外向型经济来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使得制造业得以长足发展。“把境外负债人民币转化为资产人民币”是自贸试验区最大的功能和贡献之一。处于长期升值趋势的人民币“负债”国际化,加上本土与离岸的“利差”从某种角度说也是“补贴式”的本土货币国际化。

过去30年,中国实体经济借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外向型经济来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使得制造业得以长足发展。这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也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由于人民币还不是“外汇”,并且中国本土资本市场也难以确保这种资产的价值维持,这种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不得不以美元的形式)逗留在美国(多数以美国国库券的形式)。也就是说中国的对外资产多数是美元,而美元自从布雷顿森林协定后就开始不断“放水”,美元危机不断,中国对外资产面临着不断贬值的风险。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是通过中国对外负债形成的。

换言之,人民币在中国香港、伦敦、澳大利亚等的离岸市场上交易量的增加,多数是属于来自这些国家(地区)向中国的出口,这一方面中国要让渡国内市场,进口这些国家(地区)的产品,另一方面还支付给他们人民币(正在升值的资产),这才能让这些国家和地区居民获得人民币的所有权(特里芬难题式的国际货币)。通俗地说,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人民币“负债”国际化。中国的对外资产长期处于“不对称”状态:资产(美元)在不断地贬值,负债(本币)在不断地升值。长此以往中国的福利受到侵蚀。

未来30年,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也赋予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来“转变”这种资产负债动态的不对称。“把境外负债人民币转化为资产人民币”是自贸试验区最大的功能和贡献之一。上海自贸试验区账户(五类)让香港等境外的人民币“回流”,让区内注册的企业利用回流的“负债”人民币到境外投资(变为“资产”人民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资本输出将伴随着中国跨国企业的脚步走遍全球,这是一国经济强盛的标志。让中国企业到竞争最激烈和陌生多变的环境下生存和磨砺,能生存下来的企业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未来30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可能更多面向的是海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带是人民币走出去的最大的“亮点”。因为在这条经济带中,美元还没有完全占领。这块地带不像是东南亚的“亚洲美元区”。日元国际化的最初战场是东南亚,这是原来美元的势力范围,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要侵蚀美元的领地。美国凭借着本土的市场强势,不允许东南亚向美出口使用日元标价。东南亚总体的购买力有限,日资企业在东南亚生产的产品不可能都在东南亚当地销售,最终市场必然会转向美国,而返销日本市场的比重也不会大,日本市场毕竟狭小,容纳不了大量来自东南亚的出口。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宫泽喜一计划”(日元国际化计划)将优惠利率贷款给东南亚,企图让东南亚企业利用日本的优惠贷款在日资企业的产业链上使用日元,但最终还是以“不了了之”收场。历史证明这种“补贴式”推行日元国际化是不可持续的。

处于长期升值趋势的人民币“负债”国际化,加上本土与离岸的“利差”从某种角度说也是“补贴式”的本土货币国际化。若不及时转换模式,也将被证明“不可持续”。因为,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将会放开,汇率波动幅度放开,自动会阻止国际游资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进大出”(根据利率平价论的原理)。当人民币升值趋势减弱时候,人民币“负债”国际化也就迅速下跌(海外的非居民则失去了持有人民币的动机)。亚欧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让中国绕开美元的势力范围,另辟蹊径来避免重蹈日元国际化失败的覆辙。为此,上海自贸试验区突出了人民币资金池的流动性要强于外币资金池的流动性。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促成了中国人民币对外资产负债账户的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