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米德—蒙代尔—多恩布什范式

米德—蒙代尔—多恩布什范式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属常态,其本质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并且对进出口商品市场、资本流动等货币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控制国内货币增长率是保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最有效方法。

图3.1 J曲线效应

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改善之间的时滞是因为:第一,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时滞;第二,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第三,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生产时滞;第四,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替代时滞;第五,把商品、劳务运交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即存在交货时滞。因此,货币贬值初期,由于出口价格降低但出口数量却没能同步增加,因而导致总的出口收入反而降低,从而使得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汇率贬值引起的出口价格降低使得出口数量更大幅度上升,出口国际收支状况才会逐步改善,达到汇率贬值的效果。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属常态,其本质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并且对进出口商品市场、资本流动等货币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开放宏观理论就是要回答诸如:在一个显然不符合休谟描述的自动实现长期均衡的开放经济里,内在的动态调整机制是怎样的?这种动态调整过程是否稳定?经济政策会如何和能如何影响开放经济动态调整的性质和过程?弹性分析理论基本没有回答和分析上述开放宏观理论的基本问题。

3.1.2 吸收分析法

凯恩斯以后,梅茨勒和马克鲁普等最早将凯恩斯的国民经济恒等式引入开放宏观问题的分析,发展出以刚性工资和刚性价格、不充分就业和国际之间金融联系有限为基本特征的比较静态分析模型,并提出了贸易乘数的概念。

在贸易乘数概念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1952年提出吸收分析法。吸收分析方法是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里“吸收”一词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所以又被称为“支出分析法”。这一分析方法实质上是凯恩斯乘数理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结合。以c表示边际支出倾向,ΔB表示贸易余额的变动,ΔY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动,ΔP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动,可由下式(3.2)表示出口国货币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ΔB=(1-c)ΔY+ΔP

(3.2)

由式(3.2)可知,若一国试图通过贬值来改善它的贸易收支状况,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要么贬值可以带来本国收入的增加;要么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实际支出减少。否则,贬值就只会造成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问题。

吸收分析法虽然对货币贬值的影响效果的分析比起弹性分析法更为全面,但仍然没有解决弹性分析法存在的根本问题,比如:吸收分析法对国际收支的界定仍然是贸易差额,完全忽略了资本流动等因素在国际收支中的重要地位;完全忽略了国内货币供应和信用创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吸收分析法也没有回答上述国际宏观理论的基本问题,如动态调整过程、理论具体的政策启示等。

3.1.3 货币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和支出分析法都只涉及了经常账户交易,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大规模国际流动,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法发展起来。货币分析法沿袭货币学派的基本观点,将国际收支视为一种货币现象,认为国际收支差额在本质上是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量与货币当局的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的差异。

货币分析法假定:第一,从长期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供给不影响实际产量;第二,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少数几个变量的稳定函数;第三,国内价格、利率和收入等变量都是外生的,不同国家的商品或金融资产价格维持在同一的水平上,即“一价定律”成立;第四,由国际储备资产变化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减不会为货币当局的政策活动所冲销,来自货币市场的任何失衡都反映在国际储备收支上。如以Ms和Md分别表示货币供给和需求,R代表国际储备,D代表国内信贷,可以下式(3.3)表示货币分析法的核心内容:

R=Ms-D=Md-D

(3.3)

由式(3.3)可知国际收支是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相联系的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和储备的流失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过度;国际收支顺差和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货币需求过度。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必定会出现与之相应的变动,或者是国内信贷增加,或者是减少货币供给量。从短期看,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反映在国际收支的储备项目变化上。

货币分析法在政策上意味着国际收支失衡只能用货币政策来纠正,其他各种调节方法,如本币贬值、关税进口限额、外汇管制和减少支出的吸收政策等,只有在它们相对于货币需求减少了货币供给,或相对于货币供给增加了货币需求时,才可能纠正国际收支逆差。因此,控制国内货币增长率是保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最有效方法。

货币分析法不仅把研究的范围从经常项目扩展到整个国际收支,而且还论证了一国国内货币供求状况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内在联系。货币分析法的主要问题是,它论述的是长期均衡因素,短期解释力非常有限。货币分析法假定“一价定律”成立及国际商品与货币市场是高效的。但是上述假定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

3.2 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米德—蒙代尔—多恩布什范式

米德是开放宏观理论的奠基人,弗莱明—蒙代尔—多恩布什模型则构成了开放宏观理论的发展主线,其主要特点是在凯恩斯IS-LM分析框架下,引入货币因素和动态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宏观政策的选择。

3.2.1 米德的分析视角

20世纪50年代初,米德出版了其名著《国际收支》,该书堪称开放宏观理论的奠基之作。米德系统地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理论应研究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后来的开放宏观理论研究者影响巨大。[1]米德最先尝试将货币因素嵌入凯恩斯理论分析框架,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米德分析了利率水平和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汇率制度对稳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米德指出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的内部和外部平衡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具有重要意义;米德还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与政治措施和制度安排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影响。米德强调理论的政策指导意义,在开放宏观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收支调整问题上,最先提出了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概念,即通常所说的“米德冲突”。他指出保证充分就业的国内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外部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提出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组合可以同时实现开放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米德的分析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是比较静态的,而国际收支调整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2]米德思想深刻,但表达晦涩,严重影响了其思想的传播。

3.2.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3]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是凯恩斯的分析框架和米德的宏观政策内外部平衡的政策思想的综合。IS-LM模型表述的是短期内利率和产出的关系,而MF框架分析短期内名义汇率和产出的关系。模型的关键假设为:第一,国内外价格水平固定;第二,一个经济的总供给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经济中的总产出完全由需求因素决定;第三,资本在国家之间完全自由流动,任何利差都会导致资本大量迅速地流向高利率地区,从而快速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的利差;第四,个人预期为静态预期,预期变化为0。

MF框架提供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分析宏观政策对汇率进而对均衡产出的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它包括3个市场即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在这里外汇市场的均衡不仅仅是经常项目的均衡,还加入了资本项目的分析,把开放经济的分析从实物领域扩展到金融领域。

MF框架的重要政策启示是:首先,对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任何宏观政策的效应要取决于汇率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就其对总产出的影响而论,浮动汇率制下,只有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的影响被汇率变化所抵消;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效,货币供给量因要与固定的汇率水平相适应而失去对总产出的影响。其次,固定汇率下的汇率政策的效应为官方贬值使产出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官方储备增加,而官方货币升值的效应则相反。最后,模型还揭示了一个经济体要同时维持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是不可能的,只可能同时达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即所谓的“蒙代尔—弗莱明三元悖论”。

在MF框架下,贸易差额是收入和汇率的函数。若是固定汇率制,则不存在汇率冲击,贸易差额调整由收入变动决定,而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由于没有汇率变动和货币政策失效,贸易收支的调整实际上取决于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带来贸易收支逆差,而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而在浮动汇率制下,首先汇率变动是对进口价格完全传递的。其次,在浮动汇率制下只有货币政策有效,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收入增加,从而带来贸易收支逆差;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改善贸易收支。最后,在浮动汇率制下,还可以通过汇率政策来影响贸易收支。本币贬值具有“奖出限入”效应,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但国际收支的改善带来收入上升,一段时间后,又具有恶化贸易收支的倾向;而本币升值则会直接减少净出口恶化贸易收支,但一段时间后,由于收入减少,进口减少又会使贸易收支改善。总而言之,在MF分析范式中,汇率变动是完全传递的,而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也是完全的。

3.2.3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通过引入理性预期概念,在继承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不变价格假设和IS-LM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多恩布什(Dornbusch)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与货币主义的长期分析结合起来,扩展和修正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多恩布什的超调模型有两大关键假设:一是“无抵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即由于资本在国家间是完全流动的,两国的名义利率之差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动率;二是由于利率上升会降低货币需求而产出上升增加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成一定比例。

其他的重要假设有:商品市场价格是黏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