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斯密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之中

斯密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之中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看不见的手”的产生渊源他把所见到的分散的各种思想端绪交织在一起,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它们的意义。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第四版)第一节 斯密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之中在中世纪时,英国还保持着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那样的庄园生活方式:农场主雇佣大量农民在自己的农场中劳作,农民将他们一部分劳动成果以地租的方式交给农场主。

第二章 “看不见的手”的产生渊源

他(亚当·斯密)把所见到的分散的各种思想端绪交织在一起,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它们的意义。至少在一点上,根本性的一点上,他的论著意味着经济思想的革命。

埃里克·罗尔

经济思想史(第四版)

第一节 斯密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之中

在中世纪时,英国还保持着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那样的庄园生活方式:农场主雇佣大量农民在自己的农场中劳作,农民将他们一部分劳动成果以地租的方式交给农场主。这一点与封建时代的中国很相似。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由于当时宗教在西欧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农民还必须将其产出的相当大一部分交给教廷,再加上向国家所缴纳的税收,留给农民自己及家庭所享用的产品甚至不到其所有产出的百分之十,农民受到极为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这也极大地打击了农民改进劳动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

熟悉西方近代史的读者都清楚,斯密的祖国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最早产生与发展的国家之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在英国很多城市中,工场手工业逐渐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在这里,一些富裕阶层通过购买厂房、生产设备、原材料,组建了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场所,并且开始以支付工资的方式雇佣一些贫困的自由劳动者,他们通过一定的分工协作,从事工业制造品的生产加工。这些富裕阶层逐渐演变为城市资产阶级,而自由劳动者则转变为早期的产业工人。

可能很多人知道,在中世纪的时候,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它掌控着欧洲的海上霸权。随后兴起的西班牙,通过组建无敌舰队,在海战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荷兰人,赢得了海上霸权。经过多年积累,到18世纪早期,英国在海战中彻底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得商业和航海的控制权,开始成为新一代的海上霸主。而到了斯密成长的年代,也就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已经在全球确立了经济上的领导地位,伦敦也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与海运中心。在这一时期,英国在呢绒、棉纺织、造船、酿酒、玻璃、火药、糖、纸等工业领域都取得了极为突出的进步,传统的封建经济在英国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的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为英国的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英国的海上霸权的确立又为英国对外的经济扩张插上了翅膀,从而推动了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扩张和经济扩张。利用坚船利炮打开别国市场,利用蒸汽机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赢得的发展优势,英国把他们生产的产品输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在东到中国、南亚,西至加勒比海,南至非洲,北至波罗的海的广阔市场内,都可以看到英国商人与英国货物的踪影。工业的发展推动贸易的开展,而贸易的开展又反过来为本国发展工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推动国内的分工协作与技术进步,继而成为英国工业发展的驱动力。这样,英国已经进入了工业与贸易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1700~1750年间,英国的国内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而与此同时,出口工业产量增长率竟高达76%;而1750~1770年间,国内工业总产值增长7%,出口工业产量增长率却高达80%。制造业出口需求的飞速发展,对于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对于束缚在其身上的一些封建制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们渴望能够从思想上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能够从制度上建立起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而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对于英国工业品的需求的飞速增长,超越了英国工场手工业体系的供给能力,也促进了英国社会中创新浪潮的产生,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随着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的推进,海外市场对于英国的工业品需求不断扩张,传统的依赖少数工人的分工协作,通过简单手工操作进行生产加工的工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广大的市场需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在很多工场的生产一线,一些技术工人凭借他们的技能与经验,在生产实践中开展工艺创新,改进或发明效率更高的生产设备,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在这一时期,英国最为重要的工业部门就是纺织业,而工业革命也恰好最早发生在纺织业内。18世纪30年代,一个名字叫作约翰·凯伊的技师发明了飞梭,使得织布速度极大提升。这虽然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但是也导致了其原材料,也就是纱线的供应紧张。1769年,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改进了纺纱机,并以他心爱的女儿的名字来命名,这也就是著名的珍妮纺纱机,使得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纺多根纱线,这才缓解了织布生产对于纱线的需求压力

在这一时期,工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工人的手工劳动完成。然而,人的体力总是有限的,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再加以提升了。而资产阶级出于追求利润的考虑,希望能够摆脱人力对于工业生产的能力的限制,无限地提升其生产效率,这也就产生了追求其他生产动力的需求。

1775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利用水流作为纺纱机的驱动力,这个发明一方面减轻了人力对于纺纱劳动强度的限制,提升了纺纱效率,而另一方面,利用廉价的水力取代工人,也极大地降低了纺织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工场主利润的大幅提升。然而,水力纺纱机对于工场的位置有较大的限制,工场必须设置在距离水源很近的区域,它在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工业发展造成了很多不便,于是很多人开始在水力以外寻找可以取代人力的新动力。

1769年,正是在斯密任职的格拉斯哥大学中,斯密的挚友詹姆斯·瓦特设计出一种利用水蒸汽的压力对活塞造成冲击,从而将往复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的蒸汽机,并逐步将其商业化,大量地应用到当时的工业生产各个方面。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资产阶级大工业生产的桎梏彻底得到摆脱,工业生产不再像利用水力那样必须具备特定的地理位置的要求,任何一家工厂只要能够得到价格公道的煤炭,都可以在生产中使用蒸汽机代替人力,这才真正地推动了当时工业生产的发展。

18世纪60年代之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早期的机器发明大量地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工场手工业开始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多,社会开始渴求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指导资本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新的经济理论体系

第二节 从“羊吃人”到“看不见的手”

在早期封建社会,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社会生产基本都是在小规模的经济范围内进行,整个生产过程更多地是采取由一个人同时从事生产的几个流程的简单生产方式。每个社会成员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来直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的消费品。在这一时期,即使存在商品交换,也更多是偶然的、小规模的。

即使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还是能够察觉劳动分工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因此会自发地推行一些小范围的劳动分工。比如在家庭内部出现了“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样的简单劳动分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反映了人们自发地运用劳动分工,增加生产效率与家庭财富的需求。但是毕竟这种“男耕女织”式的简单分工形式涉及的劳动内容较为简单,仅仅涉及不容易从事劳动分工的农业生产和工作量不大的家庭手工劳动,参与分工的劳动者往往也仅局限于一个规模有限的家庭之中,因此对于封建经济的整体推动作用极为有限。

在这样的自然经济中,即使有一个生产者能够发现自己在实施某一项劳动分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大部分人仍然是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于其他人生产的产品的需求量非常有限,那么这个生产者的优势仍然是无法发挥的。比如说,一个农民发现他在狩猎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专门从事狩猎将可以获得远多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猎物。如果他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人,也许他会尝试选择专门从事狩猎,而放弃其他的生产劳动。可是在自然经济社会,这个猎人所处的乡村或城镇中其他劳动者都是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狩猎或者一般家庭手工劳动,那就意味着他们都尽量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消费的每一种物品。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社会对于从外部市场购买猎物的需求将非常有限。因此,这个猎人将会发现,即使他能够通过专业化的狩猎活动获得更为丰富的猎物,但是由于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非常有限,他根本没有办法将超过自身消费能力的剩余猎物全部,甚至大部销售出去。这样,他也无法用猎物换得足够的货币以购买粮食等其他生活必需品。这就意味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全面的劳动分工以及大规模的商品交换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根本不存在着一个支配整个社会的分配关系的市场。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根本谈不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了。

然而,到了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开始形成,传统的封建庄园经济逐步解体,在一些城市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其生产活动更多是依靠工人的手工操作进行,生产工具与机器设备非常简陋。正是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机器设备对于生产的贡献度相对较低,生产效率的提升才更多表现为由工人的劳动分工所造成。

前面我们提到了,在当时英国最为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就是纺织业,英国生产的纺织品畅销世界各地。在18世纪初期,由于受到政府的保护,纺织工业在英国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当时英国的支柱产业。伴随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的推进,英国棉纺织品进入世界各地的市场。而日益旺盛的对棉纺织品需求的增长,也促使英国政府更加重视鼓励发展这一支柱产业。希望能够推动这个产业更快的发展。

然而,大家都知道当时的纺织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布料的生产,而布料的生产原料又是纺纱,可是当时的纱线又都是由羊毛制成。如果英国的农民不愿意饲养更多的山羊的话,那么英国的纺织业就可能会因为缺乏原料而缺乏发展的动力。因此,当时的英国政府为了获得发展毛纺织业所需要的充足的羊毛供应,积极鼓励增加羊群的圈养数量。政府把大量的贫农从土地上赶走,把他们的土地改造成牧场,用来圈养羊群,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

在圈地运动中,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故土,拖儿带口的流浪到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家庭转变为大城市中的流浪者的话,那显然又会给当时的社会秩序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政府又制定了极为严厉的法律,限制这些被从自己土地上赶走的劳动者在各地的流浪、乞讨。如果有谁敢违反法律,仍然到处乞讨的话,那么警察会把他抓起来,坐牢或者当苦工,甚至还会受到一些身体上的惩罚。

由于这些劳动者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政府又不允许他们到处流浪和乞讨,那么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加入当时的制造业工场成为产业工人,这也就把大量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这又为当时英国的城市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纺织工业经济而大量养羊,却使得很多生活贫困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生活资料,甚至失去生存的能力,这就是西方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羊吃人”现象。“羊吃人”尽管充满了残酷的掠夺与剥削,成为当时众多下层市民的梦魇,但是这一运动也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正是由于“羊吃人”现象,西欧传统的自然经济被打破,开始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社会阶级,也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西欧各国的确立。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到了这个社会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才得以完成,市场经济制度也正式确立。人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选择,只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并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金银货币,并用它来购买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同样,只有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看不见的手”才逐渐取代原本的封建领主,成为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也只有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才可能诞生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重商主义为什么会引起“看不见的手”的产生

前面在介绍经济学的产生历史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产生之前,在欧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分别是重商主义思想和重农主义思想。相对而言,重商主义思想影响的时间更长一些,其对于当时的欧洲经济的影响力也更大一些。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大量的运用重商主义思想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严密的保护。

从14~15世纪开始,一种关注商业流通,强调贸易保护,突出政府干预作用的经济思想在当时西欧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是近代经济史上所谓的“重商主义”。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为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斯密生活的年代,伴随着英国在全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就需要一个更加广阔、更为开放的世界市场,为其提供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为制成品输出创造一个更大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完善起来,重商主义主导下的政府对市场运行中的商品流动、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的限制、价格的管制、数量的限制、市场的约束等管制也极大地限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这才为斯密“看不见的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等经济思想的诞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因此,要理解“看不见的手”,就不可能忽略重商主义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

理解重商主义,首先得从重商主义的财富观谈起。看过反映中世纪西欧社会生活题材电影的读者知道,当时西欧流通的货币多是金币或银币,而此时的货币通常是足值的,也就是说一个金币的价值往往和铸造这样的一个金币所需要使用的黄金的价值是完全相等的。在一些国家,政府甚至允许个人自由地把金币、银币改铸为金块、银块或其他金银饰品,只要向造币厂交的一笔铸造费,也允许拿金银去自由铸造金银货币。因此,重商主义者把财富就视为金银或金银货币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一切政策目标就在于获得更多的金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商主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拜金主义”。

重商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意味着更看重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商业看作一个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基础。然而,如果仅限于国内贸易的话,那往往只是一个本国居民用金银货币去交换另一个居民的某一商品,交换只会导致金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居民之间的流动,或者说国内贸易只会改变财富在本国不同居民之间的分配,导致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金银,从而变得富裕,而另一部分人丧失了一定数量的金银,从而变得贫穷,但不会改变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金银数量,也就不会改变这个国家的财富总量。因此,在这些重商主义者看来,国内贸易在经济发展上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国际贸易,通过扩大出口,以赢得国外的金银货币的输入,才可以增进国家的财富总量,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重商主义非常关注国际贸易,他们重视的不是普通的商业流通业,而是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既然只有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代表,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增加财富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开采金银矿。然而不是所有国家都拥有充足的金银矿藏,因此,重商主义者认为,在一个没有金银矿山的国家,要想增加财富,或者说增加金银的存量,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大量出口商品,以贸易顺差换取更多的其他国家的金银货币。而购买进口商品,也就意味着必须用自己所持有的金银去换,会出现金银货币或者说财富的流出。为此,他们往往会设计很多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以保证贸易顺差的实现。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才刚刚产生,工业生产与商品流通还不发达,对外贸易往往只限于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认为一切的购买行为都会导致货币的减少,从而减少财富;而一切商品的销售又都会导致货币的增加,从而增加其财富拥有量。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商品贸易所导致的货币在国与国之间流动的情况,提出绝对不买或者少买外国商品,以禁止或者尽量减少金银从本国流到外国。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金银只会从国外流入,而不会从本国流出,从而使得本国占有的金银数量增加,也就实现了财富总量的膨胀。恩格斯就曾经形象地讽刺此时的重商主义者“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妒忌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因此,这一时期很多西欧国家如像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都制定了极为严厉的法律限制金银输出,违反这些法律要遭到沉重的处罚,甚至会被判处死刑。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与法国就是当时欧洲最为重要,也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长期处于敌对之中,尤其在1337-1453年间,二国更进行了长达116年的百年战争。因此,反映在两国的经济政策上,双方把对方视为敌方,而采取了一些损害对方利益的政策。我们都知道,英伦三岛阴暗潮湿,并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相反,法国则地处平原,阳光明媚,比较适于各种农产品的种植,因此从中世纪开始,法国就大量向英国出口粮食。然而随着两国的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在重商主义统治思想领域的当时,英国人觉得如果再进口法国粮食,等于把本国宝贵的金银财富送给了敌国,而敌人可以利用对本国出口贸易中获得的金银财富再与本国展开战争,显然出口将大大的损害本国的利益。因此,当时的英国政府政策通过严厉的政策,禁止再进口法国产的粮食。

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国,当法国面临失去英国这一庞大的出口市场时,法国将会由于出口不足,而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谷物过剩,进而导致法国的农产品价格暴跌,极大的伤害了当时法国的农场主和农民的利益。因此,针对英国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法国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坚决反对重商主义保护本国市场,强调农业在本国经济中的作用的经济学家,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介绍的重农主义学派的产生,法国逐渐开始从早期和英国一样,推行重商主义转向了推行重农主义政策。

到了16~17世纪,伴随着殖民扩张与地理大发现,各国产品的市场得到极大的扩张,他们也可以从更遥远的地区获得支持本国工业生产的原材料,甚至金银。此时的重商主义者发现,如果再用严格的法律限制金银输出的话,往往会限制金银在生产流通领域的使用,而金银如果无法用于生产流通,那它只是一堆不能带来任何经济回报的死钱。只有不断地把钱投入生产流通,才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因此,西欧各国政府逐渐对货币的输出放开管制,允许通过货币的输出,扩大对外商品的贸易额,并从中赚取货币财富。但是他们仍然强调必须保持货物贸易的顺差,也就是说,要保证用于购买外国商品所产生的金银的流出数量,必须要少于出口本国商品所获得的金银数量,从而保证金银的净输入。因此,在这一时期,奖励商品的出口与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成为各国重商主义政策的两项重要任务。他们所运用的关税、数量限制、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手段,即使到了今天,还可以在现代国际贸易中时常看到。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重商主义刚刚兴起之时,大量金银的输入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对于货币需求的急剧扩张,从而有力地支持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基本保证了当时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重商主义政策支持下的这些金银货币的输入,由于西欧各国普遍缺乏丰富的金银矿藏,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必将产生对于交换所需要的货币的更大需求。而货币供给的不足,要么会使商品流通缺乏足够的清偿力,阻碍商品流通的进行;要么会把金银货币的价值不断推高,这只会导致更多的人选择持有更多的金银货币,而不把它们投入流通,以追求金银价值的上升。这两种结果都会扼杀当时仍处于萌芽中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重商主义扩大了西欧各国的货币流通,从而支持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最终得以建立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有更大的国际市场,然而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导致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都针对自己的邻国关闭了商品进口的大门,这也极大限制了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的各国工业产品的市场开拓。如果市场规模构成各国工业发展瓶颈的话,那么各国的工业革命,或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只能被迫中止。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思想能够取代重商主义在各国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确立一个公平、开放的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的社会。而斯密正是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自己伟大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