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人口发展规律

试论人口发展规律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人口发展规律——兼论我国人口必须进一步控制张薰华人总是社会的人。不同的生产关系使人口发展规律表现为各种历史形式。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发展状态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低下,发展生产主要靠增加人口。

试论人口发展规律——兼论我国人口必须进一步控制

张薰华

人总是社会的人。人口规律不是自然界的规律而是社会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1)因此,应该从历史的生产方式来探讨人口规律,也就是应该从历史的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力)和社会形式(生产关系)来探讨人口规律。

一、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制约人口的发展

纵观历史,即使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人口中绝大多数也是劳动人口,在社会主义社会就更不必说了,在共产主义社会,则全部是劳动人口。因此,人口规律,就它的基本方面来说,实质上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的规律。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观要素。生产力的客观要素(生产资料)如果不和劳动力相结合,就不能进行生产,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反过来看也是一样,如果劳动力没有生产资料与它结合,也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的再生产问题,又必须放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问题中来考察,必须考察劳动力是否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考察两者结合时的质的状况和量的比例以及结合的社会形式等等。

既然只有有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与之结合的劳动力,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那么,也只有这部分劳动者才是现实的生产者。如果社会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没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和另一部分人相结合,这另一部分人就不是生产者。所以,不能笼统地说“人是生产者”。在后一情况下,这另一部分人就仅仅是消费者。

即使只讲那些有生产资料与之结合的生产者,如果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低下,只好靠增加生产者人数来发展生产,这样增加的产量将会有很大部分用于补偿直接生产者所耗费的必要劳动,也就是有很大部分为直接生产者消费掉。这种生产者基本上是近于进行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者,因而也可以说是贫乏的生产者。

只有在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较少的劳动能够生产更多的财富时,生产成果的较大部分不被直接生产者所消费,生产者提供的剩余劳动才会大量增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才会加速进行,社会才会高速度发展。正是因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2),所以,只有那些能够为社会提供较多剩余劳动的人口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生产者。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还要有彼此相适应的质量,而且还会互相促进各自的质量。劳动者在这个结合过程,也就是生产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巧和智力,并把智力和技巧物化在生产工具之中,然后通过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这就使生产力的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终于显示出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特征。因此,即使劳动者有生产资料与之相结合,这些劳动者也必须具有该时代的平均智力水平,这些生产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更必须具有该时代的平均技术水平。马克思早就说过:“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列宁补充说:“蒸气时代是资产阶级的时代,电气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4)处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者,应该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水平,能够掌握现代的自动化技术设备,决不应是文盲和科盲。另一方面,劳动资料也不应停留在“手工磨”式的生产工具上面。不然的话,生产力就不会前进。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仅存在着质的关系,在质的关系的基础上,它们还存在着一种量的对比关系。这种量的对比关系就是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它的价值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为资本有机构成,在社会主义社会为资金有机构成。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5),所以,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或资金有机构成的提高,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果人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就会下降,从而社会生产力必然随之下降。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或其价值表现——资金有机构成,还可以近似地通过按人口计算的主要生产资料数量或其价值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生产总量的增加,而必须把它和人口数量联系起来,看看按人口计算的指标是否上升了。如果按人口计算的指标下降了,那就意味着劳动生产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管经过怎样的曲折,生产力总是向前发展的。人口作为劳动力,总是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需要而发展的。当生产力低下时,也就是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低下时,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这时,人口必然增加;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的增加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时人口将在质量上提高而在数量上持平甚至减少。总之,要牢牢掌握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内在联系,掌握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质的结合关系和量的比例,才能弄清生产力发展、生产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要求,才能弄清人口的发展规律。

二、人口发展规律的社会历史形式

人口的发展不仅要适应生产力技术构成的发展要求,而且又是在生产力的不同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下发展的。不同的生产关系使人口发展规律表现为各种历史形式。但历史形式不能改变生产力发展对人口发展的要求。

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发展状态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低下,发展生产主要靠增加人口。这时生产力的构成的特点是:劳动力是从事手工操作的劳动力;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江、湖、河、海)。因此,随着土地的被开发,人口也就不断地增长。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人口的增加表现为曲折地上升。

人类最早处于动物状态,他们生活在野兽中间,依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低下的生产力使人口发展缓慢,因为食物经常没有保证,这时还发生食人之风。后来,在原始共产主义氏族家庭的血统纽带下,人类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驯养动物和种植植物,特别由于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于是人口大量增殖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血缘群婚转为非血缘群婚再转为个体婚,又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奴隶占有制的生产方式造成了比原始公社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这主要是依靠组织奴隶劳动的简单协作,以及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大分工。在奴隶占有制下,虽然人口也在发展,但残暴的剥削很快摧毁奴隶的身体,奴隶本身又没有家庭,只有简单的同居关系,奴隶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广大的小生产者逐步破产,或变为流氓无产者,或沦为奴隶;再加上毁灭性的战争使大量人口被屠杀,发展起来的人口因此又日益减少。

封建制度下,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频繁的战争,也由于文化卫生知识的缺乏,劳动人口仍然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不过,在封建社会里,基本劳动者(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土地)相结合的封建形式,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家庭形式,又有利于人口的繁衍。但是,劳动资料仍然是手工工具,人口中的大多数仍然是没有文化的、墨守成规的贫乏的劳动者,因而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并且,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封建结合形式,就像蜗牛和它的甲壳互相结合一样,它排斥劳动协作,又不可能实现土地的社会化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的简单的数量增长,仍然是生产力贫乏的表现。

我国从有正式人口记录的公元2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人口由5 959万增加到41 200万。一千八百多年净增35 241万,虽然平均自然增长率很低(每年仅增0.1%),而且基数不大,但是,长年累月滋生不已,终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不能小看很低的自然增长率,每年递增不过千分之一,也会把一个五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变为几亿人口的国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由从事手工操作转到操纵机器,进而转到使用自动化机器;生产资料主要是机器,而机器本身又向自动化发展,机器不仅代替人的体力,而且逐步代替人的脑力。人口发展的特点是,由数量的增加转为数量的稳定甚或有所减少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个规律的资本形式则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断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人口增加主要表现为工人人口的增加。因为,资本只有在它能给工人工作的时候才能增长,所以资本的增长就包含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

当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取代中世纪的行会手工业时,工艺还是手工业的,只是劳动者的数量突破了行会的限制。但是,工场手工业的进步意义却不在于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在于由这个增加促成的分工,在于这种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发展。

资本主义大工业兴起以后,机器代替了一部分体力,并代替了一部分手工技巧。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又当作使用童工、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的手段出现。“资本消费劳动力是如此迅速,以致工人到了中年通常就已经多少衰老了……它的成员迅速耗损,但是它的人数不断增大。这样就需要工人一代一代地迅速更替(这个规律对人口中的其他阶级是不适用的)。这种社会需要,是通过早婚这一大工业工人生活条件的必然后果,并通过榨取工人子女以奖励工人生育子女的办法来得到满足的。”(6)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发达的阶段,工人人口的动态必然表现为用高度的出生率来补偿高度的死亡率。并且,“不仅出生和死亡的数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绝对量都同工资的水平……成反比”(7),他们越贫困,他们的繁殖也就越多。简单地说,就是“贫困会产生人口”(8)。马克思形象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个规律……使人想起各种个体软弱的、经常受到追捕的动物的大量再生产。”(9)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资本技术构成空前提高,机器不仅能够代替人的体力,而且由于“电脑”的使用还能代替人的智力。操纵这样机器的劳动就不能是简单劳动而是复杂劳动。因此,一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是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是人口文化科学技术素养的提高。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领域排挤出来的人口,大部分转入服务行业。服务行业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滋养。只有在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从而较少的生产者已能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大量财富时,国民收入才会大量增加,服务行业才能广泛地发展。

不管服务行业怎样吸收过剩人口,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还是有着下降的趋势,以至下降到零增长率上下。

再从资本积累来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10)。资本积累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于是形成相对于资本增殖平均需要的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人口有着以下特点:(1)相对于他们不能为资本生产一定高度的利润,他们就成为过剩的;(2)他们是作为就业工人的后备军以备资本主义生产周期中高涨时期之用;(3)他们的存在本身就使劳动力的供给总是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资本就可以用尽可能低的价钱得到劳动力这一商品;(4)产生过剩人口的原因(资本积累),还会产生相对过剩资本,虽然两者处在对立的两极上,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既是资本增殖的结果,又是资本增殖的需要,所以这部分工人人口与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形影不离。

3.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

如果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来的,那么,它的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已经达到先进的水平,而人口还会有着更高的质量。这时,机器不仅到处代替人的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在更广的范围内代替人的脑力劳动。这时,总人数可能持平,但每一个人的文化科学技术素养却更提高了,因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11)

但若社会主义社会是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来的,特别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来的,那么,它的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一般处于贫乏的水平。农业还是手工工具,工业中机器设备也不多;劳动者绝大多数是手工操作,是文盲和科盲。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起初会突然增大。这是因为:

(1)旧社会带来的高出生率一下子难以下降,旧社会的高死亡率却得到迅速改变。

(2)在旧社会里,工业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由私人负担;在新社会里,这项费用的相当大部分逐步由社会来负担,这也是刺激人口增长的因素。

(3)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是手工劳动者,在手工生产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显然劳动力越多特别是男劳动力越多的农户提供的劳动也越多,其收入也越多,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势必多养儿子;再加上农业合作社暂时无力设置退休养老金,农民还不得不“养儿防老”。因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还会增长得更快。

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城市,一方面工业就业人口日趋饱和,另一方面工业资金的有机构成日益提高,城市人口出生率将会显著下降。在农村,农业的根本出路是机械化,只有用机器操作来代替手工劳动,农户也就不按照劳动力的数量来取得收入,而是按劳动力的质量所能提供的复杂劳动来取得收入。这时,一个农业劳动者可以养活一二十个人,农民收入提高,公共福利基金充裕,“养儿防老”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这样,农业人口的出生率也会逐步下降。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的。对物的生产要进行计划调节,对人的生产也要进行计划调节。人口多的国家在建国初期,如果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一开始就和物的计划同步拟定人口规划,实行计划生育,尽早地控制人口数量,尽快地提高人口质量,国家的社会主义实力就会更快地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我国人口必须进一步控制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特别突出。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几亿人口出发,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牵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人口本身的变化又将影响21世纪。人口问题本是一个战略问题,可是,在建国初期,一开始就没有计划控制人口出生率,那时人口已经有五亿四千多万,反而认为人越多越好,还搞什么多子女补助费,等等。谁持异议,就被戴上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有些专家还为此被戴上政治帽子。后来,虽然在实践中发现了人多带来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计划生育问题,但人们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人口问题仍然是理论上的禁区;再加上农业一直保持手工操作,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以致到1978年底竟达到九亿七千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高达千分之十二,即每年还要净增一千多万人口。

四个现代化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为此,就必须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构成。贫乏而又众多的人口是难以转化为高度现代化的生产力的。我们必须狠抓人口的出生率,使之逐步下降到死亡率以下,使人口总量逐步减少,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提高人口质量,并在任何部门都“精兵简政”。可是,现在计划生育的要求实际是“只生一个,顶多生两个”。在目前人口基础上,如果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一年就要生两千万人;如果生一个孩子,一年也要生一千万人。扣除六百万自然死亡人口,即使生一个孩子,一年也要净增四百万,人口总数还是有增无减。如果把它改为“顶多生一个,最好有一些育龄夫妇不生”,使一年的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才有可能小于自然死亡人口,一年就可能减少若干万人口。为此,就不能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奖励过多。国家不能把抚养费用统统包下来,因为这意味着育龄夫妇至少生一个孩子,这是从经济上积极鼓励生育一个,从全国来讲,则意味着鼓励每年至少生出一千万人口。这样,人口出生率何日能进一步下降到低于死亡率呢?人口总量何日能绝对地减少呢?按人口计算的指标何日能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呢?所以,在措施上:(1)对只生一个孩子的父母照顾应该适度,即使只生一个孩子,也要父母负担相当的抚养费用;(2)要严格限制生两个孩子;(3)要从多方面照顾不生孩子的夫妇,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照顾农村中没有子女的老年人;等等。不然的话,人口总数还是降不下来。

当前,广开门路,尽可能安排待业人员就业,当然是必要的。但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否则还不能解决待业人口继续增加的问题。因为:(1)农业劳动力将随机械化而减少(我国将有几亿农民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2)集体所有制工业固然可以吸收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但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新建立起来的集体企业要具有同行业的平均生产条件,也要不断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因而不能年年吸收大批就业人口;(3)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必然会精简人员,有多余劳动力统一调剂,无需再增加新的劳动力;(4)在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实行低工资、多就业的条件下,劳动者只有低下的支付能力,建立在贫乏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础上的服务业,一时也难以吸收过多的待业人口。

总之,人口问题是四个现代化中最重大问题之一,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一方面要照顾眼前利益,妥善安排待业人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从坚持长远利益出发,为了四个现代化,也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为了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坚决地果断地把人口出生率尽可能地降下去,一直降到人口自然死亡率以下,使我国人口总数不断减少,一直减少到和四个现代化相适应的数量和质量,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

原载1979年第5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页。

(4)《列宁全集》第30卷,第30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5页。

(8)同上书,第25卷,第243页。

(9)同上书,第23卷,第705—706页。

(10)同上书,第69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