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概念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的较为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如组织中的一些员工常常根据多数人共有的态度,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态度。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具有行为的倾向,但不是行为本身。3.态度的心理成分一般来说,态度包括情感、认知、意向三个成分。

一、态度的概念

1.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的较为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例如,人们在工作中,总是对人或事产生不同的反应,作出各种不同的评价:同意或反对、喜爱或厌恶、接纳或排斥等。这种对人或事表现出来的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一旦变得比较持久而稳定,就会成为态度。

2.态度的特性

态度主要具有社会性、指向性、稳定性、习惯性、内隐性五种特性。

(1)社会性

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

(2)指向性

态度有态度主体(态度持有者)和态度客体(态度对象)。如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员工对领导的态度、员工对组织的规章制度的态度等。

(3)稳定性

态度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态度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但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原有的态度可以消除,新的态度逐渐形成。

(4)习惯性

态度形成后,便成为个体适应上的习惯性反应。如组织中的一些员工常常根据多数人共有的态度,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态度。这种习惯性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人的正确判断。

(5)内隐性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具有行为的倾向,但不是行为本身。所以态度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对人的言论、表情和行为的观察,并进行间接的分析、判断、推理才能了解。

3.态度的心理成分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情感、认知、意向三个成分。

(1)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尊敬或鄙视、耐心或厌烦等。

(2)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感知、理解、认识和评价等,如领导对员工具有善意的态度。该认知成分带有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的评价与看法。

(3)意向成分

意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如“我想提出反对意见”、“我准备给领导提意见”,这种意向不同于行为本身,而只是一种倾向。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情感、认知、意向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如员工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则情感上就会热爱工作,行为上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

但有时态度的三个成分也会不一致。例如,某员工工作称职,人也不坏,但感情上就是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接近;这种做法,理智上知道是正确的,但感情上无法接受,因而采用抵制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