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政府组织评估的理论框架与评估指标

非政府组织评估的理论框架与评估指标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2 非政府组织评估的理论框架与评估指标12.2.1 国外相关NGO评估理论介绍通常,评估内容与评估指标的选择取决于所依赖的评估理论。1.“3Es”理论“3Es”评估理论是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公共组织评估理论。正因为如此,“3Es”评估理论在世界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基于上述观点,学者们认为,公共组织的评估应当从“3Es”向“3Ds”转变。

12.2 非政府组织评估的理论框架与评估指标

12.2.1 国外相关NGO评估理论介绍

通常,评估内容与评估指标的选择取决于所依赖的评估理论。目前,国际上关于NGO评估的理论流派很多。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3Es”理论、“3Ds”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和平衡计分卡制度。

1.“3Es”理论

“3Es”评估理论是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公共组织评估理论。“3Es”评估法最早应用于政府绩效的评估,后来被推广到NGO。所谓“3E”,即指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是指以最低可能的成本维持既定服务品质的公共服务。它关心的是投入的数量,而不是关注其产出和服务品质。例如,某个项目在特定时间内究竟花了多少钱?其花费是否与预算一致等。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例。例如,某项服务的单位成本是多少?效果则是指公共服务实现目标的程度。例如,某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效果指标通常只关心目标或结果。

经济、效率与效果是政府、企业与NGO共同关注的与绩效相关的三个方面。应当说,从“3Es”的角度对NGO进行评估有助于NGO绩效的提高。正因为如此,“3Es”评估理论在世界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在我国,“3Es”理论也是NGO评估关注的焦点:不仅国际援助项目非常注重“3Es”评估,连我国本土的NGO也开始重视“3Es”。

然而,“3Es”评估导向过分关注于经济、效率和效果,忽视了组织的社会影响以及组织自身能力的建设,其结果是项目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组织本身缺乏持续的发展能力,结果往往是组织随着项目结束便走向衰亡,这种现象在我国NGO中更为普遍。这是因为,我国的很多小型的NGO(主要是草根组织)依赖境外的资助,而国际援助机构往往受“3Es”理论的影响,只关注“3Es”,而忽视实施项目的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及对社会责任的交代。由于NGO在社会中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如平等、公益等)和“3Es”评估法单纯强调经济性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又加入了公平(Equity)指标,发展为“4Es”。

2.“3Ds”理论

虽然“3Es”理论是世界范围内评估的主流派别,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挑战。这些学者认为,首先,公共组织的相关利益群体是多元的,例如NGO的利益群体既包括捐赠者、社区领导人、志愿者、管理人员,也包括被服务对象。由于不同相关利益群体关注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同,甚至相互之间还存在冲突,因此,很难简单地根据经济、效率与效果来评价非营利性的NGO;其次,私人组织的目标非常明确(例如,企业的绩效标准就非常明确,即利润),而公共组织的目标往往较为宏观和模糊,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绩效标准;再次,公共组织的目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共组织实施项目的目标甚至都需要调整和变化。基于上述观点,学者们认为,公共组织的评估应当从“3Es”向“3Ds”转变。所谓“3Ds”是指诊断(Diagnosis)、设计(Design)与发展(Development)。诊断是指NGO或项目的管理者能够正确识别组织或项目所面临的新的管理问题,能够考虑到主要的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与利益。设计是指组织或项目管理者能够通过适当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设计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恰当的结构与战略。发展是指一种解决组织或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作为学习过程的管理变革或创新

“3Ds”评估理论的优势在于它特别注重通过评估提升NGO自身的能力,通过评估帮助NGO不断学习与完善。然而,这一评估理论的局限在于它难以进行量化分析,更多是定性方面的评估,使得在不同组织之间进行比较的难度很大。由于难以比较,因此也无法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奖罚。

3.“顾客满意度”理论

“3Es评估”将评估视为一个监督检查的过程,它注重的是组织或项目产生的结果。“3Ds评估”侧重于评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注重的是实施政策、计划或项目的组织能力。然而,总的来说,无论是“3Es”评估,还是“3Ds”评估,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型的评估方式,这种类型的评估是以实施项目的组织为中心的。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人们的思想、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提出,公共组织的核心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评估的导向应当是自下而上,面向被服务对象,即以顾客满意度为焦点。所谓顾客满意度是指顾客感受到的服务质量达到其期望值的程度。它包括了解顾客的需求,并能迅速、准确地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充分具备提供服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热心接受顾客的要求;服务态度谦虚、有礼;能够倾听顾客的不同意见;NGO及其工作人员(包括志愿者)值得信赖;能够尊重顾客的隐私;被服务对象有畅通的投诉渠道等。

顾客满意度评估发源于企业界,并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然而,这一评估理论在应用于公共部门,特别是非政府部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的一些公益项目评估实践表明,由于我国的弱势群体习惯于政府的救助,甚至认为政府的救助理所当然,因此对政府的救助期望值很高,满意程度偏低。相反,弱势群体对于民间慈善机构的期望值往往较低,甚至没有特别明确的期望值,哪怕得到NGO一点点的资助,其满意程度都偏高。因此,用顾客满意度来评估NGO的绩效时,它并不是一个很敏感的、理想的指标。

4.平衡计分卡(BSC)

从上述评估理论来看,NGO评估的主题可以有好几个,但这些主题通常不属于唯一决定性因素。以往学者进行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时,多以财务性指标来衡量(如“3Es评估”),只考虑财务上的因素,并不能对NGO作出全面而有效的评价。我们知道,财务指标只能告诉管理人员决策作出后的结果,却难以用来预测未来的绩效。基于此,Kpalna和Norton于1992年发表《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的观念,强调评估资料的完整性以及考察的全面性,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绩效衡量制度。平衡计分卡最早用于企业的绩效评估,随后在政府和NGO中得到了推广。

BSC主张全面地反映NGO的绩效,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来评价组织的管理业绩。该方法既保留传统财务层面的指标来衡量有形资产,同时纳入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三个层面的指标来衡量无形资产或智慧资本,强调需由财务与非财务观点来评价组织的战略。财务方面所考察的是服务价值的提高与服务成本的降低两方面。顾客方面的绩效衡量考察顾客满意度、顾客保留率、顾客增加率。其中,顾客满意度反映了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一指标对以提供服务为主的NGO而言十分重要。从组织内部执行来看,绩效评估的重点在于“创新动力”、“营运效率”以及“后续服务”三个方面。组织在学习与成长方面的评估,反映了组织长期成长与发展的能量。为此,组织必须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来衡量组织人员、系统及组织程序等在学习和成长方面的表现,比如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员工训练时间、咨询获得时间等。

总之,BSC吸纳了“3Es”、“3Ds”、“顾客满意度”等理论的优点,突破了以往的绩效评估仅仅关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密切结合,被人们称为“一种革命性的评价和管理制度”。

12.2.2 “APC”理论:我国NGO的评估理论框架

当前,我国NGO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公信度不足、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能力弱小、组织绩效低下。而“3Es”理论虽可促进NGO提高效率,但在提升社会公信度,尤其是提升组织能力方面尚显不足;“3Ds”理论虽然立足于提升组织自身的能力,但在提升效率及社会公信度方面尚显不足;“顾客满意度”理论适合提升NGO的服务质量,却在评估其他方面时相对缺位。可见,国外现有的评估理论并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NGO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与西方相比,我国NGO面临的情况相对要更为复杂。例如,在组织的几个基本属性上,我国的NGO与西方国家的NGO就有很大差异,如我国NGO普遍不具备“非政府性”与“独立自主性”;而这又源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民主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等与西方国家有很多不同,因此,在现阶段,我们需要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NGO评估框架及指标体系。

基于此,在参考国外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开始研究适合本国国情NGO的评估体系,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NGO研究所邓国胜等学者的研究成果。2001年,邓国胜等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中国NGO面临的实际状况提出了NGO绩效评估体系的四模块框架,即非营利性评估(诚信评估)、使命与战略评估、项目评估、组织能力评估。2004年,邓国胜等学者又在国外评估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NGO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套更为成熟的适合我国NGO发展的“APC”评估理论。

所谓“APC”评估理论,即对NGO在问责(Accountability)(有时又译为公信度)、绩效(Performance)、能力(Capacity)这三方面进行评估的理论。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NGO评估理论。同时,针对当前我国各类NGO只关注绩效的现状,“APC”理论特别强调NGO问责与能力的评估。

问责是指NGO对其使用的公共资源的流向及其使用效果的社会交代。问责性评估是对NGO社会交代程度的评价。通常,NGO问责性评估包括:组织的治理结构是否健全、高效;组织的活动是否与组织的宗旨一致;组织有关的信息是否透明等方面。问责性评估是确保NGO公信度的一种制度安排,其职能除了对NGO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外,更在于帮助NGO建立社会公信度。

绩效评估是对NGO的适当性、效率、效果、顾客满意度、社会影响及其持续性的评估。这一绩效评估框架汲取了“3Es”、“4Es”和“顾客满意度”理论的优点,并增加了适当性、社会影响和持续性等方面的内容,更适合NGO的综合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可提高NGO的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组织能力是指组织开展活动和实现组织宗旨的技能和本领。具体包括:拥有的基本资源、内部管理能力、外部的公共关系与动员资源的能力、自我评估与自我学习的能力等。该项评估目的在于促进NGO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APC”评估理论的这三方面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问责性评估是保证NGO公信度的制度安排,旨在促使NGO做正确的事情,有助于提升NGO的责任感、社会声望与合法性,而声望和合法性是NGO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绩效评估是保证NGO合理高效使用有限资源的制度安排,旨在促使NGO正确地做事;组织能力评估旨在促进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NGO持续提升组织问责性与绩效的基础。可见,若只是评估NGO的绩效,容易导致评估流于形式和评估结果难以发挥作用,组织的能力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提升。这也是当前我国的一些NGO虽然暂时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但随着项目或活动的结束,组织也随之消亡的原因;仅仅进行问责性评估,也容易出现组织有心无力的情形,或者虽然没有贪污、腐败,但是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而仅仅进行能力评估,也无法保证组织做正确的事或正确地做事。

总的来说,“APC”评估吸收了以往评估理论的精华,同时又克服了以往评估理论的不足,是一套较为理想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估框架。它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我国的NGO、更有助于中国NGO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估机构可以根据被评估机构的类型、评估的需求、评估目的及评估成本,既可以对NGO问责性、绩效、能力这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也可以将三方面分开进行评估。因为,评估毕竟是需要很高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与资金成本。考虑到成本因素,就没必要对所有NGO都开展“APC”评估。实际应用时,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偏重地进行评估。例如,针对劝募机构,外部独立评估机构主要就其问责性开展评估;针对捐赠者,重点评估NGO的绩效;对行业协会,侧重评估其组织能力。当然,若条件许可,就“APC”三方面开展评估当然更全面。

12.2.3 基于“APC”评估理论的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由于NGO主要以为大众提供社会服务为主,因此,其测度指标相对较难定量,更多要依靠采用提问等定性的方式加以测定。在参考国外NGO问责标准的基础上,依据“APC”评估理论,清华大学研究所邓国胜等提出了适合我国NGO的指标体系。

1.问责性评估的指标体系

NGO问责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是否有健全理事会、组织相关信息是否透明、组织的活动是否与其宗旨一致、组织资金的使用与运作情况、组织劝募的信息是否真实等。

第一,有关组织是否有健全理事会的评估指标:

(1)理事是否由独立的自愿人员组成?

(2)有投票权的理事人数是否在5人以上?

(3)直接或间接受薪的理事是否低于有投票权的董事的五分之一?

(4)受薪的理事是否担任主席或财务主管?

(5)理事会必须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以上的会议

(6)参加会议的理事人数必须超过一半以上。

(7)理事是否亲自出席理事会议?

(8)理事或工作人员之间是否存在物质利益冲突?

第二,组织的相关信息是否透明的评估指标:

(1)组织是否有年度报告?

(2)公众是否可以获取年度报告?

(3)公众是否了解相关的资助信息?

(4)选择受益者时,是否公开、公正?

(5)受益人是否了解自己的权利?

(6)受益人是否有申诉的途径,而无需忧虑遭受报复?

(7)有网站的组织,其主要活动、财务状况是否在网上公开?

(8)组织的财务状况是否经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

(9)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10)受薪理事、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与福利是否透明?

第三,组织的活动是否与其宗旨一致的评估指标:

(1)组织是否有经理事会通过的、文字性的宗旨?

(2)是否经常在其出版物或宣传资料中声明组织的宗旨?

(3)组织开展的主要活动是否与组织的宗旨一致?

(4)组织的分支机构开展的活动是否与组织的宗旨一致?

(5)组织经营性收入的使用是否与组织的宗旨一致?

第四,组织资金的使用与运作情况的评估指标:

(1)组织用于与宗旨相关的项目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

(2)募集资金的成本是否合理?

(3)行政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

(4)在公众的捐赠中,用于项目的比例与捐赠者的预期是否一致?

第五,组织劝募的信息是否真实的评估指标:

(1)劝募书是否对申请资助的项目和活动有清晰的描述?

(2)劝募的信息是否准确、可靠,没有误导信息?

(3)受益组织或目标群体的名称、地址等联系方式。

(4)申请人与受益组织的关系情况。

(5)劝募信息是否使捐赠者掌握足够的,至少能够用来进行决策的信息?

2.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NGO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的适当性、项目的效率、项目的效果、项目的社会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受益群体满意度等。

第一,关于项目适当性的评估指标:

(1)该项目是否可视为当地社区发展的优先项目?

(2)该项目立项的迫切性程度如何?

(3)该项目能否及时回应目标群体的需求?

(4)该项目是否与组织的宗旨一致?

第二,关于项目效率的评估指标:

(1)项目的成本效益如何?

(2)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节约了时间?

(3)项目经验在当地的推广情况如何?

(4)项目经验在其他地区的推广情况如何?

第三,关于项目效果的评估指标:

(1)项目活动遵守原计划的程度如何?

(2)项目目的的实现程度如何?

(3)受益群体知识的变化。

(4)受益群体生活条件的变化。

(5)受益群体生活方式、行为的变化。

(6)受益群体精神面貌的变化。

第四,关于项目社会影响的评估指标:

(1)项目对就业问题的影响。

(2)项目对性别与发展问题的影响。

(3)项目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

(4)项目对消除贫困的影响。

(5)项目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五,关于项目持续性的评估指标:

(1)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2)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如何?

(3)项目管理人员是否变更?

(4)项目的风险性情况。

(5)项目的后续管理是否到位?

第六,关于受益群体满意度的评估指标:

(1)受益群体对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服务态度的满意程度。

(2)受益群体对服务内容的满意度。

(3)受益群体对资金安排的满意度。

(4)受益群体对项目实施时间选择的满意度。

(5)受益群体对项目结果的满意度。

(6)顾客保留率如何?

(7)顾客增加率如何?

3.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NGO能力评估项目包括:组织有形能力的评估、组织无形能力的评估。

第一,关于组织有形能力的评估指标:

(1)项目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的数量。

(2)项目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

(3)实施项目的组织是否有相应的办公场所?

(4)实施项目的组织是否有必要的运营经费?

第二,关于组织无形能力的评估指标:

(1)是否制定了战略规划?

(2)其成员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

(3)是否有完整的方案与预算?

(4)是否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否有良好的后勤供应系统?

(5)其公共关系或资源网络如何,筹款能力如何?

(6)领导队伍是否强有力,员工是否能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过程?

(7)内部成员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内部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

(8)员工满意程度、员工流动率情况如何?

(9)员工训练时间、资讯获得时间。

(10)是否经常进行自我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