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本管理哲学

人本管理哲学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本管理哲学中国管理哲学的第一个层次是人本管理哲学,即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普遍发展。人本管理哲学可以分解为五个要素:人、勤、道、变、和。但现实中的管理方法和操作可能经常与之相悖,即使在东方管理哲学的策源地中国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和”的要素是蕴涵在人本管理哲学之中的,只有做到“和”,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才能够不偏不倚的实现。

一、人本管理哲学

中国管理哲学的第一个层次是人本管理哲学,即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普遍发展。

人本管理哲学可以分解为五个要素:人、勤、道、变、和。

(一)“人”

人即以人为本,这是人本管理哲学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在中文里,“以人为本”一词的完整提法最早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指建立霸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显然管子的“人本”是工具论层面上的。此后,又有孟子的“民贵”等更接近现代人本哲学的观点。1996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三届IFSAM世界管理大会上,苏东水教授第一次提出东方管理学的基本精神是“人乃天”和“事人如天”,也即“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精神是站在历史连续性的角度归纳出来的,因为东方的管理哲学中的确有这样的传统,或言潜在线索。但现实中的管理方法和操作可能经常与之相悖,即使在东方管理哲学的策源地中国也不例外。但最近几年,中国的最高领导层重新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最基本的执政理念之一,这种思想由上至下很快渗透到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和个人。

(二)“勤”

勤是对人的一种要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说法。在东方的传统中,不仅要求管理者勤勉为政,而且在一般民众中提倡克勤克俭的精神。勤与俭的关联也是一种东方特色的理念,同样作为对人的要求,勤在于激励,俭则更多体现为习惯和道德。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勤”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俭”的习惯却因为经济不发达而畅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不过自中央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等号召以来,勤俭立国、勤俭创业、勤俭持家的价值又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者的重视。

(三)“道”

道是一个内涵很丰富也很复杂的词。在管理学科中,西方管理学的先驱如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管理的,但在他们之后,工商企业管理学一枝独秀、充分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成了管理学的代名词,直到现在冠名以“管理学”的教材和著作仍然是围绕工商企业阐述的。我们提出的东方管理学体系从一开始就注重管理理论的内在一致性、普遍适用性和辐射力,把管理活动划分为治国、治生、治家、治身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具体管理方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其中又蕴涵相通之处,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王充在《论衡》卷十四中也说道:“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中国的还有一句俗话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些相通之处就是东方管理哲学中的“道”。再进一步,“道”的载体是各种管理活动中的人以及人的行为,也即东方管理学是“以人载道”的,所以我们把“道”作为人本管理哲学的要素。

(四)“变”

变一方面也是对“人”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在把握“道”的基础上,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自我管理者)都要随时随地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采取变通的方法,去实现自身发展或为他人服务,当然这两者也是合一的。

(五)“和”

和即“和为贵”。人本管理哲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普遍发展,但在这个终极目标之前,“和”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目标和保证。在竞争和对抗一类的管理活动中,“人和”乃制胜法宝,这无需赘述;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和”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历史证明,“以人为本”作为终极目标很容易走向极端,即个人主义、小团体的本位主义以及更严重一些的人类中心主义。欧美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很重视人的价值,很强调以人为本,但为什么一度出现比历史上更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些危机小到家庭破裂、劳资紧张,大到战争和环境污染,但都有一个共同病灶,就是忽略了“和”这个中间目标的调节。现在,中国的领导层很重视“和”:在国内强调和谐和睦,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交往中,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在“天人”关系方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显然,这三个层面的“和”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组织的管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和”的要素是蕴涵在人本管理哲学之中的,只有做到“和”,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才能够不偏不倚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