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8)
1.早期的生活经验
当我们小的时候,“我”的观念非常模糊,很多的价值取向都处在一个摸索未定的状况,因此这个时候,生活中的经验对我们影响就变得非常重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尤其大。由于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习惯于持一种“敬天法祖”的宿命观,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往往不鼓励人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人要谦逊、内敛、不露声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我们常常吝于赞美和鼓励,而以批评、贬谪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往往形成一种外控的性格,对人生保持一种经过刻意压抑下的消极和被动的态度。
心理学家发现,自我概念在生命早期就基本定型,大约在儿童中期,也就是10岁左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已经相当的稳定,环境只会导致自我评价的短暂改变,很快,一切都会回到原来的自我概念。
2.年龄与成熟
一个人年龄越大,心理越趋于成熟,他的自我概念也会逐渐地变得客观。研究者发现,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比小学三年级学生更接近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总的来说,年龄越大,越能“自我知觉”,对环境越具有主导性和客观性判断,不至于随波逐流,莫衷一是。同时,早熟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更有自信、适应能力也更好,比较能够获得好感和正面评价。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可以帮助一个人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上取得正面效应。
3.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
一个人所来自环境的整体文化水平会明显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自总体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的人们,通常表现出一种“安全、自信乃至优越”的自我评价。而来自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区域的人们,通常会对环境表现出一种不安全感。
环境的变化也同样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我。研究显示,一个人接触的环境越丰富,则他的身心各方面发展都要比单一环境中的个体更好。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经验,总结出更为丰富的环境互动方式。环境接触得较多的人,相对于在单一环境中成长的人有更多的安全感。
4.性别
在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男性曾经是获取生存资源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中国,重男轻女的观点一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甚至在现代,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观点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性别对自我概念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要求不同,一般文化都期望男性有高一点的外在成就,包括学历、财富、地位等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往往对男性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鼓励;相反,女性往往被要求在内在成就上有所建树,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修养、道德上,对外在成就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给予的鼓励也少。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使得男性必须以一种较强的自我概念来面对挑战,而女性,则以一种温和的自我概念来适应环境。
△ 故事
蓝天白云下,牛在吃草,牧人在挤奶,三只正在嬉戏的青蛙一不小心掉进了鲜奶桶中。
第一只青蛙说:“我的命真苦,好端端的掉进牛奶里,难怪今天一早眼皮就跳个不停。”然后它就盘起后退,一动不动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第二只青蛙说:“桶太深了,凭我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了。今天死定了。”它试着挣扎了几下,感觉到一切都是徒劳无益,于是,在绝望之中沉入桶底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环顾四周说:“真是不幸!但我的后腿还有劲,如果我能找到垫脚的东西,就可以跳出这可怕的桶。”但是,桶里只有滑滑的牛奶,根本没有可支撑的东西,虽然拼命地挣扎,却一脚踏空,便又落入黏糊糊的牛奶中。它也曾经想放弃,像它的同伴一样安静地躺在桶底,但是,一种求生的欲望支撑着它一次又一次地跳起来……慢慢的,它感觉到下面的牛奶硬起来——原来在它拼命的搅拌下,鲜奶变成了奶油块。在奶油块的支撑下,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终于跳出了奶桶。“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正是这种信念救了第三只青蛙。
在这个故事中,三只青蛙在面对“掉进鲜奶桶”这个相同的状况下,三只青蛙作为不同的个体,因为自我的概念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