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作假设设计

工作假设设计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工作假设设计1.假设转换工作假设表示按此假设便可着手收集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论证章应描述,上层的研究假设派生出下层假设直到工作假设的过程和理由。任何工作假设最终可表述为y=f,即对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相关假设并不能认定原因,这在第五章已讨论过。

二、工作假设设计

1.假设转换

工作假设表示按此假设便可着手收集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正如假设树所表示的,各层次假设有个转换过程,从主题假设派生出二层直到操作层假设,以解决假设的可测性或可操作性问题。这个转换过程,有的内容可以在绪论一章中交代,有的内容则需在论证章中说明。

第三章关于家族企业的示例,所要论证的假设是“家族企业的‘蔽荫’和家族成员间的冲突呈正相关”,但还不能算作工作假设,工作假设乃下一层的假设:“有‘蔽荫’的第二代家族成员比无‘蔽荫’的第二代家族成员的冲突要大”,“有‘蔽荫’的家族企业,第三代成员比第二代成员的冲突要大”等等。论证章应描述,上层的研究假设派生出下层假设直到工作假设的过程和理由。

上层研究假设和工作假设之间的逻辑联系一定要说清楚。有的论文注意不够,如“人力资本的获得、保持和激励决定了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下层假设是“员工知识与技能的开发与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正相关”,这种假设的可操作程度并未提高,仍属不可测的抽象概念,而“人力资本的获得、保持和激励”为何演化出“员工知识与技能的开发”的概念也没有解释,令读者难以理解。

2.工作假设的形式化表述

论证各章都是以“阐明问题”一章(即绪论)中提出的研究假设作为起点,经转换成工作假设,随后进行变量设计使之达到可实证的要求。

任何工作假设最终可表述为y=f(x),即对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实际上,设想中的y=f(x)是否成立还有待检验和论证,表达为y≈f(x)较为确切,为简便起见仍用等号。y=f(x)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相关表述

两变量x,y有可能同时发生,但还没有足够证据来显示两者的因果性,只能说两变量相关,表达形式为y=ax,视系数的符号可判断两者之间是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a的数值则表示两者的相关强度。例如,假设可表述为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的效益呈负相关关系,政府补贴数额和行业发展速度呈负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并非引起效益降低的原因事件,补贴的原意也是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但事实说明,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的效益大,补贴越多,行业发展越慢。有些共生现象看似出乎意料,恰恰值得去总结,提出假设。如检验有效,便可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原因,发现新知识。

如提出假设:“某部门取得硕士学位的新雇员比没有硕士学位的新雇员头两年的业绩都要好”。研究主体s是新雇员,x为学位即取得硕士与否,y为头两年的业绩。

又如假设:“未经历过研究训练的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如第一学期就完成一项研究课题较之最后一学期再完成研究课题,其课程的平均考试成绩要高”。未曾有过研究训练的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主体,完成研究课题的时间为第一学期的为x,最后一学期完成研究课题的为img245,y则是全部课程的平均考试成绩。

一般情况下,上述两例的对立假设为:

img246

有无硕士研究生学历或从事研究课题的时间变量对于业绩或学习成绩均无影响。

上述自变量x都取值“有”或“无”。显然,也可以分段取值,如x=(x1,x2,x3,x4),不同的x值,其y会有差别。x变量的取值同样要符合互斥和完备条件。

(2)因果表述

这类x,y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f x,then y”,旨在寻求何者为先决条件,何者为后果。if x,then y用概率表示可记为P(y|x)=1。实际上,y事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如x出现,而其他因素不具备时y也可能不出现,即P(y|x)<1。当P(y|x)=1且img247时,则x是产生后果y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因果表述和相关表述的假设,其作用有所不同,因果表述自然含有相关关系,不过还要弄清前因后果。相关假设并不能认定原因,这在第五章已讨论过。

(3)拓扑表述

管理研究论文中的概念或变量之间常有一定的层次关联。各个变量在论文的理论框架体系中,都相应有一定的层次和地位,总体上形成一种合乎逻辑的拓扑关系。理清变量之间的这种拓朴关系,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假设形式。在描述型研究中这类假设较多。例如,研究企业主管工作时间分配,首先就要将主管的工作内容分类,明兹伯格将企业主管的工作第一层次分为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决策三类,第二层展开后成为10种。为了可操作性,还可以将10种工作细化到第三层次。各层次的各项外延都有独特的种差,并符合分类的完备和互斥的要求。明兹柏格将企业主管在信息沟通方面分为三项内容:联络人、监督人、发言人的作用。共性是沟通,个性(即种差)则三者各异:联络人指主管和企业外部同类工作人员之间沟通,即横向联系;监督人指主管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人员的接触,即纵向联系;发言人则是向上级和公众发布信息。人们可以将主管的任何沟通活动归入其中一项。

表述方式可应用外延空间和内涵空间的概念。设X={x1,…,xn}为对象集,称为外延空间。从分类角度来看,X是属的概念,xi(i≤n)是个体,对于任意A⊆X,A是种群。比如X=A1∪A2(A1∩A2img248),则X属有两个种群A1和A2。Θ为属性变量集,称为内涵空间。任何一个概念可以通过X的种群A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属性变量的子集Q来表示。若A的所有个体的共同属性为Q,且具有Q共同属性的对象集为A,则A~Q表示了同一个概念。A是外延表示,Q是内涵表示。

按此外延-内涵空间概念可以表达多种形式的假设。包括:

①对X属组成的每个个体xi作出解释;

②辨析X属的的特征变量Q,即X~Q(Q⊆Θ);

③X/Θ,辨析X按照Θ的分类准则,即分类种群;

④X/Θ≠X/Θ-θi(θi∈Θ),辨析θi是分类的关键变量;

⑤若Q1⊆Q2,则U/Q2是比U/Q1更细致的分类,记作U/Q2≤U/Q1。属性越多分类越细,因此

img249

可以辨识多层次分类结构,形成分类判断树结构。

(4)数学模型表述

涉及多个自变量和动态问题的假设,须用数学工具来描述自变量x1,…,xn和y之间的关系,这种数学表述称作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也是研究者对变量间关系的一种设想。管理研究中通常运用的数学工具有:统计方法,包括多元回归方程和时间系列分析;运筹学,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排队论、图论等;博弈论,描述利益矛盾双方行为;微分方程,描述动态行为等等。这些内容都有专门课程讲授,特别对工科大学的研究生来说应有一定的基础。

3.变量设计

第三章变量设计一节中谈到,只要对因素之间、现象之间的关系作出某种判断假设即可成立,但这些因素作为一种概念提出,直到可以测量,并用于实证还得经过多重处理。此过程可归纳为概念→名义变量→操作变量→测度。仍从家族企业研究的示例来看,假设中“冲突”的概念要转换为名义变量“冲突度”,为了可测,设置“冲突幅度”和“冲突频率”作为操作变量,进而规定冲突幅度和频率这两个操作变量的属性以及各属性的度量尺度。

有的研究生论文中,只提出变量以及假设,却不考虑可测性问题。如提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创新性相关,甚至画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但是风险意识、创新性这两个变量如何去度量,未作交代。有篇论文研究人员素质风险,但何为素质风险始终不曾明确界定,更未考虑可测性问题,这就不可能得出有科学性的研究结果。

工作假设表述和变量设计是论证章中的主要内容,它反映研究工作的实体和个性。这是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些研究生却认为琐碎而忽略不写。

4.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非论文质量高的标志

按照以上假设的表述方法来看,博士论文都应该有定量研究。没有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持,没有变量,没有假设,就难以说是一篇研究论文。通篇都是抽象的无法观测的概念,说得再怎样头头是道或逻辑上成立,也不能算作研究成果。定量研究可以是复杂的数学模型,也可能只需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定性意见的量化,验证两变量间正(或负)相关的假设以及分类和聚类等都可以归属定量分析。

以理工科为主体的大学内,管理学科研究生有一种议论,认为研究生论文中,有了数学模型论文才容易通过。数学模型的难度越大,越复杂,论文的水平越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研究生论文的质量,不是看运用数学工具的复杂程度而是看所解决(解释)问题的价值以及论证内容的科学性。如果将某个变量的归类和层次正确地定位,改变人们以往的看法,尽管数学运用不多,也很有价值。解决(解释)同一个问题所采用的数学工具愈简单可说愈高明,往往表明其约束条件越少,其适用范围越广。上述误解导致有的研究生脱离所研究的问题去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个别的甚至赶时髦,流行什么理论就引用什么,既不支持研究假设,与后续的结果也不衔接。数学模型与论证脱节的做法十分不可取。有的工科背景的研究生,偏爱某种数学方法,论文解决的问题还不明确,先验地选用某种数学方法或模型,陷入“方法导向”,不符合管理研究生论文要求,道理不难理解,实际碰到的这种事例却不少。

从管理研究的角度来看,数学模型是假设的数学表述。A变量和B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假设。用回归方程表示便是数学模型。当然,数学模型可以表示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非线性等复杂关系。同时,数学模型有时还可以作为论证工具,例如回归方程,不仅可以表达变量之间关系,还可通过统计检验,判断这些关系是否符合显著性要求,确认或排除这种关系。用数学模型来概括和表述研究假设,反映学术水平的提升,这是研究生应努力去做的工作。如果能用非线性动力系统、混沌理论模型等来解释和分析所研究的管理问题,那就很好,既论证了研究假设,又反映出作者的基本功。然而,研究生不应把注意力放在是否有复杂的数学模型上面,而要问是否有可靠的论证,确切地说,是否有实证的内容。数学模型本身就是数学形式的假设,同样需要数据和事实的验证(testing)。有的研究生论文花了相当篇幅叙述公式推导过程,但得出模型后就“刹车”无下文,以为“创新点”的内容就完成了。其实,缺了论证这一大块。

论文有新思路、新观点,固然必要,凭此也许就可以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但博士论文更注重实证,没有实证内容的思路、观点不能构成论文的创新点。可以这么回应上述议论,管理学科的博士论文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可以,没有实证内容便不行。

钱宁在《留学美国》书中写道:“一些文科专业的留学生,尽管在国内发表过不少‘大作’,到了国外,都发现自己一下子不会写文章了。中国学生论文易犯的毛病,一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二是喜欢将前一段提出的假设性论点不加论证便在下一段转换成论据。”这些话很中肯,复杂的数学模型仍不能脱离“论证”这个基本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