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

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_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二、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讨论巨额贸易逆差如何弥补的问题,必然涉及对整个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估计,我们在前人关于1930年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估计的基础上,从战争赔款、华侨汇款、外人投资及其收益、劳务收支、金银流动等诸方面考察了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有关项目内容的变化,[209]再结合上述关于贸易收支的估计,试编了这一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估计表。

二、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

讨论巨额贸易逆差如何弥补的问题,必然涉及对整个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估计,我们在前人关于1930年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估计的基础上,从战争赔款、华侨汇款、外人投资及其收益、劳务收支、金银流动等诸方面考察了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有关项目内容的变化,[209]再结合上述关于贸易收支的估计,试编了这一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估计表(本章附表四)。根据对旧中国国际收支的考察表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对旧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影响极大,以致我们不得不用这些战争发生的时间作为研究旧中国国际收支的分期时限。1895~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895~1899年甲午战争后至八国联军侵华之前。②1900~1913年八国联军侵华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③1914~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括大战刚停不久)。④1920~19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日本侵占东北之前。

(一)1895~1899年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于1895年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这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甲午战争刚结束不久,中国国际收支已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增加了为数甚巨的对外战争赔款。仅1895年一年支付给日本的战争赔款就相当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全年岁出的90%多,相当于1895年中国全年进口值的一半;这一时期支付给日本的战争赔款相当于国外对华企业投资额的一倍半。

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巨额外债,1895年借款额是1894年的11倍多,1895~1899年年均借款额也比1894年高5倍多。这一时期外人企业投资也大大增加,其1895~1899年年均数是1894年的20多倍。仅1896~1900年5年间设立的资本10万元(银元,下同)以上的外资工厂和矿场就有近30个,资本总额2426.4万元,[210]比甲午战争前50年间外商工业投资总额1972.4万元,[211]高出了23%。由于外国投资的增加,外人投资收益也比以前有明显增长,外债还本付息额1895~1899年年均值是1894年的5倍多,外国企业投资利润汇出数也成倍增加。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进口增长速度比出口更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外国资本对华输出促进了外国商品的对华输出,由于进口增长更快,因此贸易平衡从这一时期开始由甲午战争前的顺差转为逆差。由于对外赔款的支付、投资收益的增长及贸易逆差的出现,经常项目[212]合计也由甲午战争前的顺差转为逆差。

可以说,甲午战争后不久,中国国际收支一些主要项目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不但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商品侵略的对象,而且也成为帝国主义剩余资本投放场所。

本期国际收支平衡估计表中“支出”方面有较大的“误差与忽略” ,我们估计这与甲午战争后外国纸币流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非法发行大量纸币有关。本来随着外国投资增加,应有更多白银或黄金净流入,结果被外国纸币取而代之。例如:帝俄为了支付建筑中东铁路的费用,极力扩大卢布纸币在东北的流通;此外,俄国对中国东北贸易的入超,“并不是用黄金或白银来清算,而是用卢布纸币来支付” 。[213]所有这些,都影响金银的净流入。

(二)1900~1913年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和掠夺,疯狂划分“势力范围” 。这种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实际正如列宁所说,是“开始瓜分中国了” 。帝国主义者曾狂妄叫嚣:中国已经成为“历史陈物”(A Thing of the Past)。[214]1900年他们组成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残酷镇压了义和团的反抗,迫使清王朝签订屈辱的《辛丑和约》。这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向列强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共计9.82亿两白银,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对外支出负担。

从本章附表四可以看出:本期外债还本付息负担日益加重,1913年偿还外债本息数额是甲午战争前1894年的29.3倍,是1895~1899年年均值的5.7倍。本期年均偿还外债本息额也达3720万两白银,是前期年均值的2.7倍,并占中国政府每年财政支出20%以上,有的年份,几乎占整个财政支出的半数。[215]这一时期各年摊付的赔款额达2000多万两白银,赔款再加上还债款,成为中国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本期外债笔数很多,但除了后来的“善后大借款”等以外,数额尚不如前期大,因而1903~1913年年均借债额低于上期年均数。本期外人对华企业投资总额仍然继续增长,不过年均新增投资量比上期有所降低。

本期华侨汇款比上期增加不少,年约在7000万两白银以上,成为我国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重要项目。

《辛丑和约》规定,列强派兵驻守从北京到天津及山海关沿线12个战略要地,并可在北京使馆区留守军队,外国在华驻军比战前大大增加,形成了对清朝廷的武装监视。由于外国在华驻军的增加,他们的驻军费等开支由过去的国际收支“小项目”成为不可忽视的大项目。1903~1913年年均国际收支项目中,“外人在华开支”已成为仅次于出口贸易和华侨汇款的第三大收入来源。[216]

这一阶段进出口贸易继续增长。由于进口增长更为迅速,本期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由于贸易逆差迅速增加,本期经常项目逆差也随之增加,年均逆差额由上期的620万关两增至本期的6770万关两,增加了6000多万关两。

总之,这一时期国际收支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更进一步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进一步加深。

(三)1914~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战后一个时期这种影响仍然起一定作用,因此我们把战后的1919年也并入这一时期一起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资本输出,只有英国凭借过去实力,仍然在华增加投资,不过其势头比过去大为减弱;日、美两国趁机加紧了对华资本输出,其中仅1917、1918两年日本给北洋段祺瑞政府的借款,单是“西原借款”的总额就达14500万日元[217]所以这一时期虽然欧洲国家对华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额有所减少,但外人对华投资在总体上仍保持一定规模。

这一时期的外贸虽然还有逆差,但其数额比前期大大降低。随着大战的进行,洋货进口值先大幅度降低,后略有回升;而欧洲战争对中国棉花、皮毛等原料需求增加,中国土货出口比战前有了较大的增长,1914~1919年年均出口值比上期年均增长了57.8%。

因中国参战而停付或缓付部分庚子赔款,这一时期年均支付战争赔款额比上期降低。

由于战争影响,银价上涨,华侨汇款额年均比上期降低约2200多万两白银;加上由于外人企业投资累积影响,年均汇出外企投资利润比上期大大增加;这样,虽然贸易逆差比上期大幅度降低,但是经常项目逆差并没有降低多少。

(四)1920~1930年

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日、美也力图扩大其在华势力,这样,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还是资本输出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附表四显示了1920~1930年中国国际收支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本期年均进口值比上期增长了47000多万关两,年均出口值比上期增长了38000多万关两,年均贸易逆差增至12000多万关两以上。

(2)外人在华开支合计也上了一个新台阶,高达1亿多关两。其中,主要是外国在华驻军费等增加较多。

(3)外人在华企业利润汇出量本期也大大增加,年均约有11700多万关两。

(4)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银价下跌,华侨汇款也逐年增加,1920~1930年年均达13400多万关两,1930年高达2亿多关两,成为弥补我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

(5)由于外人在华开支、华侨汇款等项收入数额增加,所以虽然贸易逆差年均值高达12000多万关两,但是经常项目逆差年均值比上期减少了一半。

(6)本期因中国政府借债信用下降等原因,借款额有所降低,本期年均外债收入比前3期下降。

(7)本期外人企业投资达到一个新高潮,1930年新增企业投资高达13000多万关两,反映了外国资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