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品市场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和物价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 消费品市场和物价10.1 2007年物价及消费市场形势(一)物价形势与上年相比,2007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0%。其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最大的,共同带动CPI上涨5.0个百分点。湖北省物价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标志着湖北省消费品市场规模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增强。

10
消费品市场和物价

10.1 2007年物价及消费市场形势

(一)物价形势

与上年相比,2007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0%。消费价格总水平呈逐月上升趋势,从5月份起,CPI月环比指数连续8个月上涨,9月份涨幅稍有回落后,11月份再度攀升,与上年同月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达到7.1%,为全年的单月最高涨幅。

1.全省市场价格运行特点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分月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2%、2.7%,3.0%、2.9%、3.4%、4.6%、5.6%、6.8%、6.6%、6.7%、7.1%和6.6%,呈逐月扩大之势,特别是11月涨幅高达7.1%,再攀近年来的新高。

(2)物价上涨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跌”,其中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烟酒、家庭设备用品价格分别上涨12.6%、6.2%、2.2%、1.5%和0.5%,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价格分别下降0.2%、1.1%和2.0%。其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最大的,共同带动CPI上涨5.0个百分点。

(3)湖北省物价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2007年全省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中分别处于第17位和第14位。湖北省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在中部六省中居第4位。

表6 中部地区2007年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对比表

(4)农资价格大幅攀升。2007年农资价格上涨8.0%,涨幅比上年扩大6.6个百分点。其中,产品畜、农业生产服务、农用手工工具、饲料、农用机油、机械化农具、农药及农药械价格分别上涨了58.9%、7.7%、7.7%、7.2%、6.4%、3.4%和1.7%。

2.影响价格水平变动的原因分析

(1)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与上年相比,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6%,涨幅比上年扩大10.6个百分点,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2个百分点,占全部涨幅的87.5%。影响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际市场粮食减产、粮价上涨,以及石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导致使用玉米生产工业乙醇数量增加,影响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二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机械化不断提高,柴油价格上涨和农村雇工费用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三是受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双重打击,猪肉供应大量减少,且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养猪成本不断增加,引发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2)居住类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受生产成本、需求拉动和政策性调价的共同影响,居住类价格上涨6.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0.8个百分点,成为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上涨6.9%,房屋贷款利率上涨12.3%、维护管理费用上涨6.7%,水、电、燃料上涨5.7%。

(二)消费形势

全省消费需求趋于旺盛。继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3%,增幅为1997年以来同期新高之后,200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28.5亿元,同比增长18.1%。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1.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1)从全年市场运行轨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逐步走高的特点,其增长水平也明显高于2006年。与2006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15.2%,第二季度增长17.4%,第三季度增长18.7%,第四季度增长20.5%;与2006年同期增幅相比,2007年四个季度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6、1.7、3.7和4.6个百分点。随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商业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2)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再创新高。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到4028.5亿元,增长率达18.1%,增速比上年加快3.0个百分点,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快水平,实现十一年最大增幅。标志着湖北省消费品市场规模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增强。

(3)城乡市场全面走旺。2007年全省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27.83亿元,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00.7亿元。2007年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1%,增幅比城市市场快0.1个百分点,增幅11年来首次超过城市。9~12月连续4个月增速均超过20%。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6.4%提高到29.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4.0个百分点提高到5.4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开始启动,全省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4)大中型企业增势强劲。2007年,从批发和零售业情况看,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1%,比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增幅高5.1个百分点,占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5.0%提高到26.1%。市场份额占1/4强的限额以上企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率达31.6%,拉动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增长6.0个百分点。从住宿和餐饮业看,限额以上(星级)企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21.2%,比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增幅高5.0个百分点,占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1.4%提高到11.9%,拉动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4个百分点。

(5)消费升级加快。一是电子商品保持热销。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比2006年增长29.6%。二是住房和汽车销售继续保持一定热度,带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增长。2007年,汽车、住房仍是吸引居民购买力的拳头商品。汽车实现零售额139.5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幅达80.1%。住宅销售额增速也大幅度提高。两者的旺销带动了一些相关商品的快速增长,如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3.5%,五金电料类增长22.9%,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12.2%。三是体现个性化和享受型的商品零售额加快增长。从居民消费行为看,高收入群体对其他消费者的示范作用增大,追求商品的时尚化、个性化,一些个性化和享受型商品引领市场消费潮流。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金银珠宝、化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8.0%和19.0%,体育和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2.3%,一些高档服装、皮鞋、箱包等热销。

(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2007年,湖北省餐饮业营业额在上年突破400亿元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0亿元,为529.48亿元,比上年增加73.75亿元,比2006年增长16.2%。2002年,湖北省居民人均餐饮消费支出为471元,2007年跨越900元,为930元。这已是餐饮业连续18年以两位数增长。餐饮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消费市场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1%,拉动零售总额增长2.2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

全省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利的政策环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共同推动我省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一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经济持续发展为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消费的较快增长也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二是中央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政策,优化了消费环境,改善了居民消费预期,为释放消费潜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直接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增强了城乡居民的购买力,为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物价的快速上涨也为消费品市场的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3.消费品市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中部地区排名靠后。2007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虽然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但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二,低于山西0.5、河南0.4、湖南和安徽0.3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农村商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等,都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短期内实现农村市场快速发展难度较大。三是商品市场秩序尚未根本好转。食品安全问题仍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刺激消费的热点商品短缺。城市居民对大型家电和新型小家电、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需求基本饱和,汽车短期内尚不能成为普及消费品;农村居民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尚未形成热点。五是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影响居民即期消费的重要原因。由于对医疗、失业、养老等未来预期仍感担忧,人们往往把多余的款项存入银行。现实的社会保障状况对启动内需的抑制作用不容忽视。

表7 中部地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对比表

10.2 2008年价格和消费市场形势预测

(一)2008年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内外部环境总体向好,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但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在加大,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

(1)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由于2006年至2007年世界谷物产量和库存量分别减少2.1%和19.1%,世界粮食的储存与消费比例大幅下降,达到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将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而国内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况,预计2008年国内粮食价格将继续小幅上涨。粮食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推动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副食品价格的上涨。

(2)劳动力价格上涨将从成本和需求两个方面拉动价格上涨。2008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居民收入分配的改革力度,增加城市低保人员的收入,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公务员增资特别是市县一级增资政策将逐步落实到位,这将有效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强城乡居民的购买能力,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会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3)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上升传导并带动了消费环节的价格上涨。上游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的压力向下游进行成本转移,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变化来看,钢材、铁矿石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且有继续攀升之势。这些资源、原材料的国际价格上涨,会对国内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增加了下游产品成本,使价格总水平具有较大的上涨压力。

(4)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存在上涨压力。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拟开征燃油税。在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2008年开征燃油税,将会直接导致燃油价格上涨,从而带动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服务价格的上涨。另外,为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家正逐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水、电、气都存在上涨压力,这也是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力量。

考虑到以上因素,加之2007年翘尾因素对2008年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将达到3个百分点,预测2008年全省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4.8%左右,力争控制在4.8%以内。

(二)2008年消费品市场走势分析

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以及一些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影响,2008年消费增速将会比2007年略有回落,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30亿元,增长15%左右。主要依据如下:一是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2001年至200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4%,2007年增长18.1%,呈现出稳步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湖北省市场消费有望在全省经济稳健运行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二是农村市场消费增长将进一步增强。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农民收入将持续较快增长,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4000元,增长8%以上,加上“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的深化实施,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三是随着全省公务员增资的全面实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将改善消费预期,对城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四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继续增强。特别是休闲旅游等消费热点,对消费品市场的推动作用可能更为明显,住房、汽车等消费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五是“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博览会”、“第五届全省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进超市对接洽谈会”、“第十七届中国食品博览会”等展览展销活动的带动作用将产生一定的推动效应。

10.3 2008年价格宏观调控和消费市场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价格调控方面

1.严格控制调价政策出台,把握好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提高价格调控的预见性。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价格监控,遏制价格过快上涨。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和贫困大学生补助水平。尽量降低调价政策出台后的影响。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建设,设立并积极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

2.稳定粮食、农资价格。按照国家统一政策,加强对粮食市场的价格调控,继续实行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对化肥等农资市场价格监管,保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

3.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理顺成品油、天然气价格,继续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完善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收费政策,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4.规范收费政策,加强价格监管。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大对医药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加强对住房价格和物业管理收费的监管。建立成本监审、价格政策、监督检查三位一体的政府价格监管机制。

(二)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方面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加快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加大完善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力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等,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让居民形成一种稳定的消费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3.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实施“十一五”物流规划,重点发展汽车、钢铁、医药和农副产品等我省优势行业的专业物流和冷链物流,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4.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提升市场功能,改善消费环境。继续争取国债投资,支持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百镇千村”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应农村消费需求的流通组织形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消费设施,加快开拓农村市场。

5.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如食品、药品、农资、住房、旅游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执法力度;对新型消费以及基本生活消费,从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保障和违法责任方面强化现有的法律法规;要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加快建设商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提升消费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