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周期性失业在周期性失业理论方面,主流经济学者有相当多的论述,但大多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没有深入分析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及失业和经济周期的关系。下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周期性失业的理解和认识。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曼对马克思的周期性失业理论做了发展,他将失业的原因归结为危机的原因。[19]这样的分析给人的感觉是工资挤压利润造成周期性失业。

第三节 周期性失业

在周期性失业理论方面,主流经济学者有相当多的论述,但大多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没有深入分析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及失业和经济周期的关系。下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周期性失业的理解和认识。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曼对马克思的周期性失业理论做了发展,他将失业的原因归结为危机的原因。他认为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利润率下降,而后者又是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扩张阶段后期,投资过剩从供给方面起作用,通过工资上升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提高,同时消费不足从需求方面起作用,限制了商品价格的相应上涨。换言之,繁荣时期,工资的上升引起工资占收入份额的上升和资本份额的相应下降。到繁荣的后期,利润率的下降降低了人们的预期,经济从繁荣走向停滞,失业人口增加。尔后,又会开始新一轮循环。其中,谢尔曼引用了Glyn和Sutcliffe等学者的观点,分析了工资上升与工会斗争有关。随着经济的膨胀,在扩张的后期,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者减少,工会的谈判能力增强,因而工资有可能提高。[19]这样的分析给人的感觉是工资挤压利润造成周期性失业。其实不然,谢尔曼认为,工资份额的上升只是利润率下降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是唯一的原因。虽然工资在利润达到最高点前就上升,但上升速度慢于利润的增长速度,在利润达到最高点之前,工资的份额是下降的,直到利润开始下降以后,工资的份额才上升。[20]而利润的下降又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主要有要素价格的上升、需求不足。工资上升在其中起作用,但作用不大。谢尔曼承认马克思的分析是长期趋势分析,但他将其理解为长周期,因而对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仍显不足,但他在周期性失业方面的研究,的确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都强调了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由于企业家的预期不乐观,投资需求会下降,从而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需求不足更重要的来源是消费需求,它决定着产品的价值实现。[21]而消费需求的主要构成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其进行消费的基础。这样一来,消费需求就与工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果像前面所分析的新古典失业理论那样依靠降低工资来解决失业问题,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虽然从微观上看,降低工资的企业的劳动成本下降,企业愿意多雇佣工人。但是,作为宏观经济中的消费者,众多被削减工资的工人的消费需求会下降,所以企业的商品会出现销售困难,从而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失业量反而可能上升。马克思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刻分析,他指出“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 ” “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基础上,资本过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过剩结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22]

在卡莱茨基的模型中,高工资有助于实现高就业水平,也有利于高的经济增长。由收入分配所决定的工资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投资不足又会进一步抑制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增长,并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23]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通过提高工资刺激消费需求是可行的吗?Marc Lavoie(2003)的有效劳动需求理论认为,在就业水平低时,就业和产出的扩大需要提高工资以使增加的总供给能被总需求吸收,经过一段时间,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增加的产出相对于增加的就业和工资支付而言很小时,实际工资必须下降以使产品市场上的供求相等。其前提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社会的总需求是由工人的工资总额和资本家的自主花费(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家的预期取决于购买者的消费行为,从而产生有效劳动需求。其公式为f′(L)= [ f(L)-a ]/ L,f(L)为生产函数,a为来自利润的自主花费的比例,L为劳动力数量。因而Marc Lavoie也指出高工资产生失业的理论是错误的,在现有的有效劳动需求条件下,企业家没有动力也没有办法降低工资,因为实际工资受有效需求的决定。只有社会有效需求增加时,实际工资才可能下降。[24]而这时的社会有效需求增加要依靠自主花费a的提高,也就是说,收入分配比例会发生变化。在工资下降工人的消费需求不足时,要依靠来自利润的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来维持总有效需求。但是,资本家的自主花费也会出现不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财政支出扩大的政策,来提高a,从而得出凯恩斯治理需求不足的结论。而无论是资本家的自主花费和政府花费的最终来源仍然是收入分配中从工人手中多得的部分,所以它们伴随着工人工资的降低,从这个意义上Marc Lavoie说,“失业的最终解决还需要降低工资” 。[25]可是,如果社会有效需求不增加,只是降低工人的工资是没有用的,它不能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笔者认为,依靠工人消费需求的增加来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才是真正正确的途径,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却缺乏实现的可能性,所以才出现依靠资本家和政府这样的解决方法。

Rowthorn和Glyn(1990)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均消费水平与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在1979~1985年间,那些人均消费出现大幅度负增长的国家,失业率水平也很高。例如,西班牙、爱尔兰、荷兰、德国等。[26]美国从70年代开始直至90年代中期的实际工资下降给消费需求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虽然企业的劳动成本得到降低。消费需求的不足必然会对失业产生威胁,但是,为什么在80~9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能够有效地下降呢?这里必须要考虑消费信贷的支持,如果劳动者只是依赖工资收入来进行消费,消费需求不足早就会出现。而消费信贷使得维持较高的消费需求成为可能。但是,消费信贷本身也有很大的弊病,尤其从长期看,导致居民高负债率这一隐患迟早给宏观经济以致命的打击。美国平均每个家庭的消费债务由1989年的1.92万元上升到1998年的3.34万元,而同期家庭收入仅从3.28万元上升到3.33万元。[27]

在失业的周期波动中也要强调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一般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存在替代关系,即存在所谓的菲利浦斯曲线——高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相对应,而低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相对应。这种运动的内在机理却是实际工资的变化。在经济走向繁荣期的阶段,通货膨胀不断上升,而实际工资增长慢于价格的上升,从而实际工资是下降的,成本的下降带动了投资的扩大,所以高通货膨胀对应的是低失业率。但是,繁荣期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因为实际工资的下降必然会影响消费需求。而如果劳动者要求增加工资以与通货膨胀水平保持一致时,则企业的投资意愿又会受到影响(不是获得不了利润,而是不能获得像以前那么多的利润),所以替代关系不能长久地成立。

因此,只有在短期内菲利浦斯曲线才能够成立,也就是说,超出人们预期的突然的通货膨胀上升能够使失业率下降。一旦人们意识到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后,他们要求相应地调整工资,失业率又会上升。从长期看,会形成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失业率不随通货膨胀变化而变化,这一失业率又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其中的政策含义是短期内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会达到治理失业的目的,但是从长期看,由于人们存在着理性预期,通过扩大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的政策会失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