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诱引贡献模型(模型)

诱引贡献模型(模型)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PC模型和I/C模型均是从员工或组织的单一角度来研究EOR,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结论。但是,随着知识个体在企业中作用的凸显和个性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该了解与不同知识型员工之间的EOR,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实现个性化管理。因此,本章从不同类型知识型员工的角度研究EOR,并将研究结果按照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交换关系的要素分为八种EOR类型,分析其相应的管理导向。

8.1.2 诱引/贡献模型(I/C模型)

Tsui(1995)认为只要把组织及其代理人看做一个整体,就可以从组织的角度研究EOR,她借鉴了Barnard(1938)提出的“诱引——贡献”理论,将诱引(Inducement)定义为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将贡献(Contribution)定义为组织期望员工为组织发展所做的贡献。这两个变量可以形成四种从组织角度定义的EOR策略:临时合同、相互投入、过度投入和投入不足(见表8-2)。

表8-2 I/C模型

资料来源: Tsui. Choice of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Influence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Factors[J].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5.

Tsui等(1997)以I/C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如组织的EOR策略对员工的绩效和态度的影响。由于PC模型和I/C模型均是从员工或组织的单一角度来研究EOR,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结论。

另外,PC模型和I/C模型在研究EOR时,都将企业的EOR策略看成是企业对所有员工采取的统一方法,忽略了企业可能对不同的员工,特别是对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EOR策略。但是,随着知识个体在企业中作用的凸显和个性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应该了解与不同知识型员工之间的EOR,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实现个性化管理。因此,本章从不同类型知识型员工的角度研究EOR,并将研究结果按照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交换关系的要素分为八种EOR类型,分析其相应的管理导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