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冷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新变化

冷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新变化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冷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新变化1.经济快速发展冷战后,发展中国家推行经济调整和改革政策,实行对外开放,介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也有了新的进展。

二、冷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新变化

1.经济快速发展

冷战后,发展中国家推行经济调整和改革政策,实行对外开放,介入地区经济一体化。虽然经济发展有起有落,地区之间很不平衡,但总体而言,多数发展中国家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突出表现在:

(1)国民经济增速较快。1991~2000年,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率为5%,而同期,发达国家在增长最快的年份也不过3.9%。其中亚洲国家发展最快。200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6%。其中,中国的GDP增长率为9.1%。

(2)外国直接投资猛增。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4年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1993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1991年翻了一番,达800亿美元,占全球的41%。而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每年仅260亿美元,占全球的17%。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还在增加。外资的流入伴随技术流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三世界国家资本技术要素的不足,促进了经济发展。

(3)对外贸易迅速扩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外贸年均增长3.6%,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8.5%。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26%上升为31%,其中尤以东亚和东南亚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人均出口接近5 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只有3 000美元左右。拉美地区外贸增长近年来突飞猛进。1997年,拉美对外贸易增长率居世界各地区之首,进出口总额达到3 500亿美元和2 700亿美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21.5%和12.5%。

2.南北经济关系有所改善

冷战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两大趋势的推动下,北方国家争相发展与南方国家的关系,南北区域性对话与合作关系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亚洲,美国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并于1993年倡议召开了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随后成为一年召开一次会议的固定模式。日本以亚洲作为战略依托,加紧了对亚洲市场的开发。西欧大国竞相与亚洲发展经贸和政治关系,欧盟国家与亚洲国家在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5次举行亚欧会议,共同探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亚欧新型伙伴关系问题。

在拉美,美国1990年提出了以加强贸易、改善投资条件和减轻债务负担为支柱的《开创美洲事业的倡议》,企图和拉美国家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1992年,美、加、墨三国领导人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1994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同时宣布建立“一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1998年4月,美洲34国(除古巴外)在圣地亚哥举行了第二届首脑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承诺在2005年前逐步取消关税,最终建立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1999年6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33国和欧盟15国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在里约热内卢隆重举行首届欧盟—拉美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里约热内卢声明》和《行动纲领》,强调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日本也借助亚太经合组织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在中东,1994年,美国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了首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随后又在安曼、开罗和多哈召开了三次会议。欧盟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也举行了欧洲—地中海会议,力图通过发展贸易,提供援助,建立环地中海自由贸易区。日本也加强了参与中东事务的力度。

在非洲,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和法国的行动一再碰壁,美国更加显露了它在非洲的扩张热情。1997年6月,克林顿总统宣布了一项促进非洲国家对美国出口和促进美国对非洲的私人投资计划,宣布1783种产品可以免税进入美国,准备设立6.5亿美元的股本金和基金。1998年3月22日~4月2日,克林顿总统出访了非洲5国,这是美国总统近20年来首次访问非洲,随行者多达900人,他在南非宣布将免除“最积极进行经济改革的非洲国家的全部债务”约16亿美元,其目的是要建立“跨世纪的美非贸易伙伴关系”。1999年2月18日,46个非洲国家的部长与克林顿签署了长达13页的文件,勾画了“21世纪美非伙伴关系的蓝图”。2000年8月25~27日,克林顿总统再次访非,创造了美国在任总统接连两次访非的历史纪录。法国同22个非洲国家有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外长韦德里纳针对美国的行动宣称:“法国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撒手不管非洲事务。”1998年11月底,在巴黎举行了第20届法国与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有49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代表出席了会议。法国在会上推出了它的“新非洲政策”,即从“非洲宪兵”到“倡导和平”。1999年12月上旬,在巴黎召开了第20届法非首脑会议后续会议,参加国由49个增加到52个。2002年6月底,“八国集团”通过了援助非洲和减免非洲债务的计划。

在南北关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简称《洛美协定》),从1975年开始至1989年共签订了四个协定。第四个协定本应在1990年2月生效,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未付诸实施。1995年11月4日,欧盟15国与非、加、太地区的70个国家签署了第四个修改议定书,在1996~2000年间,欧盟向对方提供133亿埃居的财政援助。2000年6月23日,非、加、太地区的77个国家与15个欧盟成员国在贝宁的科托努正式签署了新的贸易和援助协定——《科托努协定》,从而结束了实施25年之久的《洛美协定》,新协定有效期为20年。根据协定,欧盟在8年过渡期中将向非、加、太国家提供135亿欧元的援助,非、加、太国家97%的产品可以免税进入欧盟市场。该协定的内容还包括双方进行全面政治对话,扩大经贸合作,实行贸易自由化等。新协定有利于推动南北长期合作,但有些条款可能制约非、加、太国家的自主发展。

发达国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也有了新的进展。1997年10月,由世界贸易组织主持召开了“促进最不发达国家贸易发展的高级会议”,会议期间,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一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宣布它们将采取一些允许最不发达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优惠措施。2001年5月,由欧盟作东道主的第三届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通过了会议宣言和一个新的旨在结束最不发达国家继续贫困化的十年行动计划。国际社会决心在未来10年中加强合作,争取在为6亿生活在最不发达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全球目标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南北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21世纪初将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和环印度洋自由贸易区等四大经济板块。每一个板块中既有北方国家,也有南方国家,这标志着南北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严重

21世纪,亚非拉经济发展中既面临着共同的如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挑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束缚等问题,又各自面临着自身独特的问题。

(1)亚洲地区主要面临着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的问题。1997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深且巨。危机不仅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且还在一些国家引发政治动荡,使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恶化。危机的表面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金融体系不健全、不合理,深层次原因则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所以,各国解决危机的措施也是双管齐下,既注意健全、整顿金融秩序,也注意调整经济结构。这些调整,大多是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干预下进行的,将会遇到内外政治经济的许多矛盾问题,短期内难以奏效。

(2)非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起点低,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大。目前,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出口条件仍然不利,非洲出口总值仅占世界的2%。债务危机困扰大多数国家的局面没有改观。1995年,非洲国家的债务总额高达3 289亿美元。出口所得的17%用于偿还外债。同时,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却不断减少,1994~1996年,非洲获得的发展援助从235亿美元降至207亿美元,更为非洲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困难。21世纪初,世界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占了34个。另外,非洲地区政治稳定仍然缺少可靠保障,经济发展环境充满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非洲经济发展困难很多,经济振兴任重道远。

(3)拉美地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在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由美国最先倡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正式启动,这个问题日益成为各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三世界国家要实现经济的伟大振兴,必须解决前进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克服困难,团结奋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