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世界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第三世界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第三世界概念的由来和发展第三世界泛指历史上遭受过旧殖民统治和剥削,后来赢得民族独立,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及其他地区的广大民族独立国家。冷战结束后,人们对第三世界的概念提出了质疑。第三世界这一概念与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同时被广泛用于世界政治与经济之中,过去前者偏于政治色彩而后者偏于经济色彩,如今这种区别正在消失。

一、第三世界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第三世界泛指历史上遭受过旧殖民统治和剥削,后来赢得民族独立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及其他地区的广大民族独立国家。

第三世界这个概念从出现到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以及为国际组织广泛采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最先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法国的人口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1952年,他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指出,当时除了两个对抗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第三世界。索维是从法国大革命之前社会存在三个等级,即僧侣为第一等级,贵族为第二等级,农民、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为第三等级中得到启示而使用第三世界这个概念的。当年法国的第三等级,在社会上没有地位,遭到歧视,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属于被统治阶级。后来,正是他们起来反抗,揭开了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序幕。索维认为,战后的国际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存在着那么多被剥削、被奴役、在国际上处于无权地位的国家和民族,即存在着一个第三世界。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民族独立国家不断增加,尤其是万隆会议和不结盟会议相继举行之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一些与会者借用“第三等级”这一名词,称亚非拉为“第三世界”。“第三世界”这个本来属于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概念开始进入政治领域。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问世后,西方媒体开始将参加这一组织的民族独立国家视为介于共产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三类”国家。不结盟国家也宣称,它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是第三世界。在1973年9月举行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上,第三世界这一概念被正式写进会议的纲领性文件《政治宣言》中。

在中国,最早使用“第三世界”概念的是毛泽东。1964年1月,他在与一批在华工作的美国老朋友的谈话中指出:“美国现在在两个‘第三世界’都遇到抵抗。第一个‘第三世界’是亚、非、拉。第二个‘第三世界’是以西欧为主的一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有些还是帝国主义的国家,这些国家一方面压迫别人,另一方面又受美国压迫,同美国又矛盾。”(1)1970年7月,他在会见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客人时指出“帝国主义怕第三世界”,(2)开始把西方国家排除在第三世界概念之外。1973年6月,他在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说,“我们都叫做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1974年2月,他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3)他所指的第三世界也是广大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这和原来国际公认的第三世界内涵基本相同,只是他所指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与原来所说的两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完全不同,有了本质的变化。这是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一种概括,也是中国的一种战略思想,据此来解决在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问题。邓小平在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上作了著名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第三世界的特征作了解释。此后,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更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甚至那些原来反对使用这一概念的人也都接受了这一概念。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第三世界的概念提出了质疑。有人说,第三世界概念已过时、不适用,在实践中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不在理论上加以抛弃呢?有人说,用“发展中国家”取代“第三世界”更为合适。我们认为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概念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第三世界这个概念本身也是可以继续使用的,理由如下:

1.从第三世界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

第三世界概念本身是作为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后来争得了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而被广为接受的。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观察过第三世界,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第三世界的概念,但第三世界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是清楚的。就内涵而言,是指在国际上处于政治无权、经济落后、受剥削、受压迫的一大批国家和民族。就外延而言,是指广大亚非拉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总和。第三世界这一概念与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同时被广泛用于世界政治与经济之中,过去前者偏于政治色彩而后者偏于经济色彩,如今这种区别正在消失。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所以有时也称作南方国家。无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南方国家,都是泛指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它们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处于不平等的无权的地位,只要这种状况不改变,第三世界就不会消失,第三世界的概念就不会过时。

2.第三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具有其内在的基本特征

第三世界共有130多个国家,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3。各国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别,除人口、面积、资源、环境和历史的种种差别之外,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成分极其复杂,发展极不平衡,政治经济体制各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更是千差万别,第三世界无疑是一个多元体。但是,第三世界确实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具有统一性与整体性,它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共同的历史遭遇。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多为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掠夺,受的压迫最深、受的剥削最重。它们反对奴役、压迫,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也最为强烈。为摆脱殖民枷锁,争取本国的独立与解放,它们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2)落后的经济状况。殖民统治的结果,使这些国家在独立前极端落后、贫穷,独立后经济有所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大多数国家仍不发达或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劳动生产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相差数十倍。人口增长率高,抚养负担沉重。缺乏资金和技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3)共同的现实任务。战后,这些国家均取得了政治独立,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共同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尽快克服不发达状态,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经济、社会、政治难题,都需要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建设自己的国家。

(4)共同的国际立场与一致的对外政策。这些国家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大都执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尊重各国人民的自决权,反对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努力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他们深受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之害,主张推进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力量。

第三世界就是因这些基本特征而聚合为一体的。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由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尽管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本身也有许多新变化,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地位和基本特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世界还是客观存在,第三世界的概念完全可以继续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