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城墙

中国的城墙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五章 中国的城墙一、城墙城,在内称城,在外称郭,《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1955年我国在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周长约七公里的商代城垣,城墙现存最高处约九米,最低处约一米,其中一部分城墙被掩埋在现今地面之下。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孔,可射箭和了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防行人坠落。

第十五章 中国的城墙

一、城墙

城,在内称城,在外称郭,《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古代王朝领地、诸侯封地、卿大夫彩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称城。城墙主要有三个意思:其一,人类文明的中心;其二,皇、王(城主)威严的象征;其三,防御工程。

夏有城郭,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龙山镇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环绕着长方形的板筑城墙,南北约450米,东西约390米,住房多在城内,叫夏邑

1955年我国在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周长约七公里的商代城垣,城墙现存最高处约九米,最低处约一米,其中一部分城墙被掩埋在现今地面之下。

丰和镐是西周的都城,现存地面建筑仅有灵台台基,但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化遗存,出土的车马殉葬坑和大量的青铜器、骨器、玉器、蚌器、陶器和大批建筑材料、板瓦、筒瓦、槽瓦等为我们研究当时都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秦建都咸阳,秦都遗址东西6公里,南北4公里,城内宫殿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建筑物件、兵器、度量衡器、钱币、瓦当等。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城西北约五公里处。汉长安城建于公元前194到公元前189年,历时五年,城墙为板筑夯土墙,高12米多,基部宽12~16米,城周长25.7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约为当时罗马城面积的3倍,城四周有12个城门,由于受到河流走向及宫殿布局的影响,汉长安城平面呈不规则形,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故汉长安城又名“斗城”,城外的护城河宽3丈、深2丈。

三国建安十六年(公元212年),东吴建都建业,第二年筑石头城,有“石城虎踞”之称。历代文献都记载为“周围二十里一十九步”,东晋都城建康,因袭东吴旧城范围,周围仍是二十里一十九步。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称帝,杨坚做皇帝的第二年,嫌旧长安城规模太小,且宫中又常闹鬼,便下令在旧城西北龙首原南坡开始修建自己的新都——大兴城,因杨坚称帝前曾封大兴郡公,故名大兴城。

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隋代著名的建筑家宇文恺,在设计城时,他非常重视用高大建筑物控制城市的制高点,把皇城、宫城和重要寺庙都放在六道高坡上,一方面体现皇权、政权、神权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可确保都城、特别是皇宫的安全。同时也使都城的建筑错落有致,立体层次更加分明,气势更加宏伟壮观。

大兴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大兴宫为其正殿。皇城,亦称子城,位于宫城之南,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外郭城即京城,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约为现在西安城的六倍多。城内除宫城、皇城外,其余为居民区。隋大兴城这种三城结构,使政府机关集中,官与民分开,开一代都城设计之先河,为后世所仿效。

大兴城不像汉长安城那样南北划分布局,而是采取东西完全对称的结构,全城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宽150多米)为中轴线,分成东西两部,街西为长安县,街东为大兴县,各领54个坊和1个市。

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立后,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都长安城基本上承继了大兴城的规模、布局及设施,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部分扩建和营建。唐代在北城墙增开了3个门,全城共12个城门,增修了大明宫、兴庆宫,改大兴宫为太极宫。经过唐代的修建,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城,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

南宋都城临安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也称皇城。城墙周围九里,南门叫丽正门,为大内正门,在凤凰山之麓。据《梦梁录》记载:“其门有三,皆全钉朱户,画栋雕甍(méng),覆以铜瓦,镌镂龙飞骧(xiāng)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北门叫和宁门,也有三门,建筑的华丽与丽正门相同。东有东华门,在和宁门之东,西有西华门,在和宁门之西。皇城内殿宇亭阁,星罗棋布,有殿三十、堂三十三、斋四、楼七、阁二十、台六、轩一、閤六、观一、亭九十等。外城也叫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到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钱镠(liú)为镇海节度使时,扩充为七十里。

到了明代,朱元璋提出“广集粮,高筑墙”,明代大兴筑城之风,南京城、北京城、西安城,中国很多城墙都是明代建筑。明西安城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比较大的城垣。它是为秦王朱元璋的次子朱樉(shǎng)修建的。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和都指挥使濮英主持修建西安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全部竣工。

明西安城的西、南两段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在原皇城的基础上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垣4256米,北垣4262米,东垣2886米,西垣2708米,周长12公里,呈长方形。东、西、南、北各筑一城门,分别以长乐、安定、永宁、安远命名,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兼打更用。箭楼在中间,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面,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可屯兵于内。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各筑有角楼一座。城墙筑有凸出的敌台(又称马面、墩台)98个,台与台相距120米,其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正好在敌台弓箭射程之内,攻城之敌会受到三面射杀,敌台上建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物资用。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孔,可射箭和了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内外以吊桥相连通,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气象森严,构成了一个完整、科学、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将墙外壁和顶部砌了青砖。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又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补修,特别是解放后20世纪60年代和公元1983年两次大规模的修建,西安城墙更加古朴、森严、雄伟、壮丽。

二、万里长城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7月长城被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主要是明长城,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年至万历年,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长城是人类伟大的建筑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本章知识补充

阙 阙是我国古代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两物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故称之为阙。君主常于此地出列教令,臣下常在这里待诏记事,所以它是君权威严的象征物。秦始皇建造阿房宫,竟“表南山巅以为阙”,把数十公里以外的终南山组织到“帝王之都”的构图中来,从而体现出气吞山河的气概。汉代以阙的结构作为区别等级的标志。汉代的阙分为单阙、二出阙和三出阙。

瓮城 又叫曲城、子城或月城。附于大城门外的小城,以构成两道城门。多数呈半圈形,亦作长方形。设置瓮城是为了加固城门,增强防御能力。

烽燧 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修烽燧。”李贤注:“前书音义曰:边防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笼),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引申为边警。马祖常《北歌行》中有“如今天子皇威远,大积金山烽燧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