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环境的恶化

自然环境的恶化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3 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环境是由地球上诸多自然因素组成的巨大综合系统,由于系统内部因素互相影响以及人类的干预,自然环境也在缓慢地变化,而且是向着恶化的方向变化,其主要表现如下:6.3.1 地球气候变暖即因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在不断升高,其最终后果如下:1.全世界的气候规律被打乱,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如台风、沙尘暴、暴雨、历史少见的高温和严寒天气、严重的旱灾和洪涝灾害等。

6.3 自然环境的恶化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上诸多自然因素组成的巨大综合系统,由于系统内部因素互相影响以及人类的干预,自然环境也在缓慢地变化,而且是向着恶化的方向变化,其主要表现如下:

6.3.1 地球气候变暖

即因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在不断升高,其最终后果如下:

1.全世界的气候规律被打乱,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如台风、沙尘暴、暴雨、历史少见的高温和严寒天气、严重的旱灾和洪涝灾害等。

2.气候变暖后,土壤中的水份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平原地区的土壤因水份减少而退化,半干旱和全干旱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加快,这在全世界来说已是既成事实,而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3.气候变暖后,南北极的冰层加速融化,造成全世界海平面上升,从而使全世界陆地面积缩小,使世界上许多城市、乡村、农田从陆地上消失。

以上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地球变暖后的严重后果。为此,联合国于20世纪末在日本的京都、21世纪的2011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主持召开了全球会议,专门研究解决这一紧迫的全球问题,包括中国领导人在内的全世界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和讨价还价,先后形成了《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宣言》两个历史性文件,但文件仅仅笼统地提出了要求。根据这两个文件,今后世界各国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仍会继续增加,仅仅是增加的速度比过去放缓而已。没有不再增加排放量的要求,更没有减少排放量的要求,这说明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这一难题难度之大和步履之艰难。

6.3.2 全球水资源紧缺并受到污染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工业、农业、畜牧业等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

由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增长,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量愈来愈大,从而造成全球性水资源供应不足,出现世界性水资源紧缺,据统计,全世界60%的地区在一年中的某一时期会出现“水荒”,可见问题之严重。

另外,全世界工业使用的矿产能源,如煤、石油等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最终要排放到地球大气中,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愈来愈多,在大气中随着雨水的下降成为酸雨,酸雨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后,使地球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变成酸性水,再加上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使酸性水进一步被污染,其后果就是对人类的健康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有的河流和湖泊的鱼类因此而绝迹。

最后,酸雨还大大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对森林造成破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的能力大为下降。

6.3.3 矿产资源减少

一般来讲,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都是一次性资源,越开采越少,不能复生。其中一些储藏量较少而且对人类经济活动至关重要的矿产资源减少速度很快,如石油天然气已查明的储量预计不足半个世纪就将耗尽,这将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因为直至目前为止人类仍将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能源,它是陆上、海上、空中交通运输必不可少的能源,而且直到目前为止还是无法替代的能源。另外,其他一些稀有矿产资源,如铜、锰、铬等也在迅速减少,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使用。

6.3.4 环境污染

当代全世界人类已有共识并严重关注此问题,其中以饮用水、食物和大气污染最为突出,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最大,当代包括各国政府和普通百姓在内,几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减少污染对公众和个人的伤害。

6.3.5 生态失衡

科学研究表明,大自然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一种生态平衡关系,这一关系若遭到人类破坏失去平衡,大自然就要报复人类社会,长时期以来地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以及严重自然灾害日益增多,其原因之一就是大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据科学家的研究,若上溯3800年,现在伊拉克境内的大片沙漠是一片原始森林,也是盛极一时的古代巴比伦王国的疆土,但这片原始大森林当时被过度采伐用于巴比伦国的建设,使这片土地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最终变成了沙漠,不但肥沃的土地没有了,气候也发生了恶劣的变化,昌盛的巴比伦王国也因此成为历史,无法再现古代的繁荣昌盛。

当代地震、洪水、旱灾、台风、地质灾害、流行病在内的多种严重天灾频繁发生,次数日益增加,也与生态失去平衡有一定的关系。如人类为了与湖泊争土地,有意识地筑堤将湖泊围起来缩小其面积,将挤出来的荒地改造成农田或作他用,当汛期来临时,因湖泊面积缩小其蓄水能力减小,与其相连的河流多余的河水不能充分被湖泊分流,因而河流泛滥成灾造成洪灾。又如山上的森林和草地被人类采伐开荒成梯田后,山地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暴雨后山体就会滑坡埋没山下的村庄、铁路、公路,造成地质灾害。

总之,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间本应建立一种既有索取又有保护的良性循环关系,但人类却错误地建立了一种只向大自然索取、缺乏保护大自然的恶性循环关系,从而导致地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最终伤害了人类自己。有鉴于此,早在20世纪的1972年,联合国就紧急呼吁并召集全世界113个国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强调全人类要共同努力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并从1974年起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每年在该项活动中提出一个保护环境的主题,该年第一个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

思考题

1.简述中国某邻国的自然环境。

2.简述南美洲某国的自然环境。

案例借鉴

两个具有不同自然环境国家的对比

哈萨克斯坦为原苏联的一部分,于1991年独立。该国位于亚洲中部的中亚地区北部,周围与俄罗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接壤,人口1500万人,面积为271万平方公里,大于非洲的最大国家阿尔及利亚,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也是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

该国处于由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地带,北部为平原,中部过渡为大片丘陵地带,东部和东南部则过渡为山地,其国土面积的60%为沙漠或半沙漠。

该国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较大。

该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既多储量也大,其中有当代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煤、铁、石油,还有铜、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

该国地理位置十分不好,深居亚洲中部,距世界四大海洋中的任一海洋都十分遥远,交通十分不便,周围邻国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对该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需求不大,远隔重洋的发达国家虽然对该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需求,但遥远的陆上距离加上海洋距离使它们望而却步兴趣不大。

因此,尽管该国国土面积足够大,气候也不错,矿产资源又十分丰富,但该国却因地理位置不好、沙漠面积大、平原少这几个弱点,至今仍是站在丰富地下矿产资源之上的发展中国家。

比利时地处西欧大平原的西北部,西临大西洋,北邻荷兰,东邻德国和卢森堡,南邻法国,人口1000万,国土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是西欧地区面积最小国家之一,其面积只有邻国法国的1/18,是哈萨克斯坦面积的1/90。该国处于西欧大平原中,平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7%,气候则为十分理想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该国虽然国土面积十分窄小,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但地理位置却十分优越,不但位于世界上最发达的欧洲,而且位于欧洲最发达的西欧地区中心,四周邻国都是发达国家,因此,在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方面可与这些国家优势互补,利用这些国家的自然环境要素弥补本国的自然环境弱势要素,即利用该地理位置,通过濒临的大西洋与世界各国进行密切联系,还可利用欧洲发达的水运网、公路网、铁路网和航空网与欧洲紧密联接成一体,实际效果等同大大扩大了该国的国土面积,也大大增加了该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67%的平原面积和优越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小国早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人均GDP明显高于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