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湄潭农村改革试验的发展基础
湄潭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十一五”以来,湄潭立足县情,审时度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的决策部署,以“强三基(基础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兴产业,抓城建、促旅游”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绿色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0.9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80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3068元。目前,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模式初具雏形。湄潭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机制,为打造“绿色发展、富民新民”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湄潭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八新八化”,实现“绿色发展、富民新民”。这就是:坚持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新机制,以“统筹城乡新规划、高效生态新农业、文明和谐新社区、崇尚文明新文化、公共服务新体系、绿色生态新环境、全面发展新农民和情系民众新社团”的“八新建设”为抓手,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化、农民生活方式文明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化、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基层组织功能服务化”的“八化”目标,在遵义东部开发中率先实现小康,成为贵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如今的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正处于关键的快速成长期,是湄潭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突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速赶超期。因此,只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进一步彰显湄潭“绿色发展、富民新民”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使其成为贵州高原上独具魅力的“新农村之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