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水制笔产业集群的发展

分水制笔产业集群的发展

时间:2023-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1.2 分水制笔产业集群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分水镇儒桥村当地村民发现当地山上的细毛竹很适合做圆珠笔的笔杆。图111显示了分水制笔的逐年发展情况。图112简单明了地表示了分水制笔企业近些年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分水镇的制笔产业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制笔业总产值以平均43%的年增长率增长

11.1.2 分水制笔产业集群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分水镇儒桥村当地村民发现当地山上的细毛竹很适合做圆珠笔的笔杆。在他们的建议下,当地儒桥村在大礼堂里办起了第一家笔杆厂。 80年代初是我国的“塑料革命”时期,竹杆圆珠笔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为了继续生产,村干部又从上海引进了旧注塑机,开始尝试做塑料笔杆。一家一户的作坊就在这种相互模仿中延伸开来,分水制笔业行业也一点点的向前发展。分水制笔产业集群的雏形也是从这一家一户的模式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开始办制笔厂到20世纪90年代初,分水制笔业处于兴起阶段。当时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每家每户没有什么像样的厂房,往往是将自家的客厅或猪圈进行改造后放上几台机器就进行生产,管理模式也是家庭作坊式的。 1999年,分水镇已有130多家制笔企业,但出现了规模小、设备差、产品质量低、市场销路窄等普遍问题。对此,当地领导提出了建造制笔工业区的设想,坚持把企业引入规模化生产的道路。这是分水制笔集群的前身。

20世纪80年代初,塑料圆珠笔的出现慢慢地取代了竹杆圆珠笔,儒桥村竹制笔杆加工业务遇到了挑战,但也让一些比较有市场头脑的人们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觉得为别人做加工利润太薄,经过一些市场调查后,决定改为自己生产塑料圆珠笔。中国农民的坚韧在他们的创业初期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没有设备,他们买回大城市淘汰下来的旧注塑机;没有技术,他们就通过去相关的厂里偷偷学,就这样开始了塑料笔杆的生产;而所谓的厂房,就是各自简陋的家。这样,分水制笔业完成了第一次技术更新和产业改造。到1986年,全镇的制笔企业有19家,配套2家,从业420人,年产圆珠笔1466万枝,产值185万元。从1992年起,由于分水镇纺织行业开始下滑,不少业主也转行为办笔厂,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形式和手工生产为主。

可以说,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分水制笔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分水制笔业几乎全是家庭作坊,规模很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也普遍不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是销往义乌市场。这个阶段制笔经济在分水经济中占的比例不大,是一个配角产业。

而以1998年成立制笔协会和1999年制笔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标志,分水产业集群进入了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制笔逐渐成为分水经济的主导产业,政府在其中为制笔集群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制笔企业开始向工业区积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外贸产品开始增多。在1998年,制笔产值已经达到2.56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0% 。同年, “四海”笔业公司投资电子商务,与国际国内多家网站实现对接,开创了先河(分水制笔协会, 2004)。到2000年,全镇有制笔企业365家,从业人员8000多名,产笔21亿枝,产值5.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5% ,同时,分水镇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浙大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2001年,在分水镇成立了圆珠笔质量监测站。

在这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里,制笔企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并向工业园区逐步集聚,初步形成具有块状经济特色的制笔产业。其发展特点是:制笔企业明显增多,发展规模开始扩大,制笔产业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外贸销售开始出现。

在接下来的阶段——提升阶段里,到2002年,全镇制笔及配套企业达500多家,年产值15.41亿元,产品为圆珠笔、水笔、中性笔三大类1000多个品种。 2002年11月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制笔协会联合命名分水镇为“中国制笔之乡” 。到2003年,有7家圆珠笔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产品销往欧美、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了2004年,分水镇获国家制笔行业名牌产品3个。 2005年,全镇制笔企业608家,年产圆珠笔62亿枝,达到“世界人均一支笔” ;有制笔机4018台,产值24亿元,占了全镇工业总产值83% ,从业人员14128名,其中外来人员10596名。同年,杭州市制笔协会成立,落户分水;浙大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发的RE制笔精密模具和笔用中性油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分水镇人民政府投资146万元建设中国制笔专利数据库和制笔行业信息中心,依托“中国笔乡网”为企业创新和信息交流提供平台。同年还成立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在这个阶段,不但制笔产业经济的总量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也持续扩大,企业管理开始规范,技术创新开始出现,品牌经营开始起步,外贸订单的销售量不断扩大。政府也开始探索企业产权结构调整、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企业文化,以及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引导和服务。

相比其他制笔集群短暂的生命,分水制笔集群虽然发展得不是很平稳,但总的情况非常良好,碰到危机能较快适应,并且迅速地恢复回来。它和其他的产业集群相比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分水制笔产业集群历史资料的详细分析,本书认为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在几个关键历史时期为分水制笔集群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优势。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家敏锐地认识到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方向。在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时候,企业家的才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就如在第一阶段,及时地转为塑料制笔就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并且在一开始还拥有一个领军企业,这使得分水制笔得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壮大。图11‐1显示了分水制笔的逐年发展情况。

img68

图11‐1 分水镇历年制笔企业数及总企业数

数据来源:桐庐县分水镇政府。

图11‐1表明,制笔企业的总数基本上是比较平稳地上升的,而分水镇总企业数目在2002年有个急剧的下降,而制笔企业数依旧上升。在调查了解后,笔者认为,在总数上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原来为分水主要产业的纺织企业在受到市场冲击后,倒闭了一部分企业,而部分企业也纷纷转行成制笔企业,所以造成企业总数的下降和制笔企业数的增加。

img69

图11‐2 分水制笔企业与全镇工业历年情况

数据来源:桐庐县分水镇政府。

图11‐2简单明了地表示了分水制笔企业近些年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分水镇的制笔产业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制笔业总产值以平均43%的年增长率增长,特别是2002年,实现了一个非常大的跨越,近几年增长趋势有所放缓,在2004年则又有部分回落,但很快就迎头赶上。而2008年的低增长估计大部分原因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分水政府报告表明,分水制笔企业中外向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 ,在这些企业中,产品销往欧美国家的企业,在2008年下半年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年度的1 — 4月的外贸订单减少了三分之一,产值下降了30% 。但从5月份以后,分水制笔业逐步回暖。分水镇从一个一个的小厂单打独斗,到如今发展成为一个制笔产业集群是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的,对分水制笔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对我们分析其他集群的发展过程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