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经贸政策的调整和演进是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基于共同的对外战略权衡,中欧双方之间的政治关系发展良好,经贸关系也有较好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与欧盟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经贸政策的调整和演进是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回溯至改革开放前,观察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30多年来中欧经贸关系的历程总体上与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历程同步,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欧经贸关系的稳步发展起始于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总称和简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正式建交到1989年,可称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1974年11月,欧共体委员会向中国政府阐明其愿意和中国谈判以缔结贸易协定的友好意愿,中国政府随之做出了积极回应,经过谈判,双方于1975年5月11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年9月,中国在欧共体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设立了驻欧共体使团,随后欧共体也在北京设立了代表机构。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创立了欧共体—中国混合委员会。1979年中欧签订纺织品贸易协定,规定中国从1981年起可以向欧共体出口更大数量的纺织品。1983年,第一个中欧科技合作项目启动。1984年,在欧共体和中国政治合作的框架下,召开了第一次部长级会议,第一个欧共体在华合作项目“商业管理培训和农村发展”项目启动。1985年5月,双方签订了新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按照此协定,中国将给予欧共体贸易最惠国待遇,欧共体则给予中国普惠制的关税待遇,欧共体对中国增加配额。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欧双方的合作范围已经扩展到能源、交通、通信、环保等诸多领域。

由于这一阶段中欧处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中,故中欧关系被称之为“派生性”关系,即中欧关系是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世界主要政治经济格局中派生出来的。在这样的格局中,中国是欧共体对付外来威胁的重要力量,反之欧共体也是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同盟军”。基于共同的对外战略权衡,中欧双方之间的政治关系发展良好,经贸关系也有较好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不论是欧共体的还是中国的统计数据都表明,中欧贸易在双方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明显上升。虽然当时双方经贸关系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各自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但经贸政策稳健,发展前景乐观。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政治方面的不利因素,中欧关系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1989年6月,欧共体在西班牙马德里的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关于中国的声明》,宣布实施对华制裁,中欧在很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遂被迫中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和欧共体都认识到解决现实问题和面向未来共谋发展的重要性。从1992年开始,欧共体和中国的关系基本恢复正常,中欧经济关系发展加快,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

在该阶段,中国制定和推行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大政方针。首先是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讲话”,随后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方向。对此,欧盟委员会及各成员国做出了非常积极的政策反应。1993年10月德国政府发表《亚洲政策纲要》后,欧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对华重要政策,包括1994年7月的《亚洲新战略》、1995年7月的《中欧关系长期政策》、1996年11月的《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以及1998年3月的《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战略性政策文件。特别是在《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盟把对华政策提高到和美国、日本、俄罗斯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主导思想是将中欧关系确立为欧盟在亚洲新战略的核心。总之,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考虑到双方经济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和欧盟将各自的外交和经济政策朝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方向调整,中欧经贸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得益于双方的合作基础和长远利益,中欧经贸关系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称之为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如欧盟委员会某专家在2004年所指出的,中欧经贸关系已进入蜜月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谷时期、欧盟对外出口整体处于下滑的情况下,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仍在不断增长。除个别年份外,贸易额的年增长幅度均高达两位数,这反映出了中欧双方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贸关系的强大生命力。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入WTO,并推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中欧之间深化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加入WTO对中欧经贸关系至少有以下益处:首先,为中欧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其次,中国加快了在保险、证券、电信、商业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以鼓励更具有优势的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第三,中国实行了更加公开、透明、平等的竞争,遵守WTO规则,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这使欧洲投资者在华投资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第四,双方对贸易争端的解决有了WTO规则作为基础。德国政府明确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包括西部大开发在内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为配合我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德技术合作的重点也逐渐向西部转移。欧洲企业也受到中国政策的鼓励,积极参与投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可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利于增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必将促进中国与欧盟双方在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并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二、中国与欧盟的投资与贸易合作

(一)中欧贸易合作

经贸政策的调整和演进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市场容量和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科技优势相互作用产生的政策需求和客观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在全球商品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跃升到2011年的第2位。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长了几十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无论是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还是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且不管世界经济是否处于低谷、欧盟对外出口是否整体处于下滑阶段,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均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除个别年份外,增幅均高达两位数,这反映出了双方经贸关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最近几年,中欧贸易的成果更是举世瞩目:2003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欧元大关,达到1350亿欧元,接近中国与美国或日本的贸易额,同比增幅达44. 4%,超过中日、中美贸易的增长速度。2004年,欧盟第五次东扩后,当年即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双边贸易迅猛发展,贸易规模连年攀高,短短三年间跃上2000亿美元台阶,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欧盟,使欧盟成员国扩展至27个,同年中欧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561. 1亿美元。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扩散、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外部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但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值仍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255. 8亿美元,保持了19. 5%的较快增速,在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中高居首位。2009年,受金融危机和欧盟债务危机的影响,中欧双边贸易总量下降了14. 5%,但此后两年,中欧双边贸易大幅回升,2010年和2011年的进出口总值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1. 76%和18. 25%(见表2-1)。至2011年,欧盟已连续八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并于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见表2-2)。

表2-1 2001—2011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img3

 注:欧盟在1994年前称欧共体,包括比利时、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12个国家,1995年后增加奥地利、芬兰、瑞典3个国家。自2004年5月起,统计范围增加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10个国家。自2007年1月起,增加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个国家。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年度统计年鉴。

表2-2 2011年中国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地、出口市场前十位统计

img4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表2-3 2011年中国与欧盟国家贸易统计

单位:万美元

img5

续表

img6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而中国也早在2002年就已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03年,中德双边贸易达到418亿美元,约占中欧贸易额的1/3;2008年,中德双边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双边贸易总额达934. 74亿欧元,同比增幅10. 53%,占德国当年外贸总额的5. 17%;2009年,德国与欧洲地区以外国家的贸易中,约40%来自对华贸易;2010年,德国从中国进口额达到765亿欧元,占德国当年进口总额的9. 5%,同时,中国已遥遥领先于美国成为德国在欧盟之外的最大贸易伙伴;作为德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对德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011年,中国从德国进口的货物总值同比增长24. 89%,中国从德国第七大出口国跃升至第五大出口国。2011年,除德国之外,中国与荷兰、英国、法国等欧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也大幅增加,其中,中国从这些欧盟国家进口产品的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33. 67%、28. 76%、28.98%,这预示着中欧贸易的未来仍大有可为(见表2-3)。

(二)中欧投资合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使得欧盟在中国吸引外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无论是投资项目数、协议外资金额还是实际投资金额都不断增加。2002年开始,欧盟在原“欧盟亚洲投资计划”项目的基础上,又开始施行“欧盟2002—2006年对华投资计划”,这一新的战略方针和投资计划直接为中国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更富有实效的多方面投资援助,为双边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此外,欧盟也是中国引进技术和吸收外国政府及官方金融组织贷款最多的地区,这也与中欧双方积极有效地吸引外资的政策密切相关。

1986—2005年间,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项目数从32个增长到了2846个,年平均对华实际直接投资金额也从1. 79亿美元增长到51. 94亿美元;2006年年底,欧盟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数量已超过2. 4万家,累计实际投资约600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7—2009年间欧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有所下降,但实际投资额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截至2009年年底,欧盟对华投资项目数为31763个,累计实际投资达677亿美元。至2011年,欧盟对华投资项目达1655个,实际使用金额达52. 7亿美元,欧盟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来源地。(1)在投资区域的分布上,欧盟各国企业除继续在中国沿海地区大力开展经济合作外,还积极参与投资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部分欧盟企业正将其在华生产和研发基地向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更为低廉的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转移,这些地区也正成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批中国优秀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盟国家投资创业,改写了以往中欧投资合作中只有欧盟国家到中国来进行单向投资的局面,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欧直接投资更是突飞猛进。据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统计,2009年,中国在欧盟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4. 7亿美元,2010年,该项投资上升至22亿美元,同比增加368%。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2012年11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在欧洲投资额达到110亿欧元,首次超过欧洲在华投资额(70亿欧元)。该报告还称,欧元区经济体持续不确定性使中国投资者能以更优惠的条件收购债务缠身的欧洲公司,而这些欧洲公司以往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中欧之间的相互投资差距正一步步缩小,中国在中欧投资合作中的优势也日渐显现。

(三)中欧科技合作

中欧双边科技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全面发展,是中欧合作中的一大亮点,并赋予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以更加实质性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998年12月,《中欧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正式签署,这一协定为中欧科技合作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前提和法律保障。从此,欧盟的研究、技术开发和示范框架计划与我国主要国家科技计划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开放。

中欧科技合作包括中国与欧盟作为整体的科技合作以及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的科技合作两个层面,合作渠道有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合作、中国同欧盟成员国政府间合作及中欧技术贸易三个渠道。近年来,随着中欧关系的不断升温,中国同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合作不断加强,我国中标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项目量也获得了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中方机构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项目量从“第五框架计划(1998—2002)”的81项增长到“第六框架计划(2002—2006)”的214项。(2)欧盟“第七框架计划(2007—2013)”于2007年正式启动,该计划共收到5100份来自非欧盟国家的项目申请,其中中国科研人员的申请达到459份,这表明中欧科技合作范围和规模已进一步扩大。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七框架计划”实施的前三年,共有900个中方申请的项目,其中,152个项目得到了资助,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受欧盟资助国家,总投入达2800万欧元。截至2012年2月,我国共有181个项目参与了该计划。2011年3月,中国与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九次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双方全面回顾了在研发领域开展的科技合作,认为中欧科技合作自200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以来,取得了实质性的新进展,包括《中欧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如期续签,《中欧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燃煤发电(NZEC)第二阶段合作备忘录》签署,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举办“中欧科技周”和召开第八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签署关于中欧创新型中小企业能源科研与创新的联合声明,以及开展其他双方研发活动和合作项目等。同时,双方也都认为,中欧科技合作丰富了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成为双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欧一致认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合作应成为未来双方的合作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