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联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

苏联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一近二十年来,苏联的经济有较大增长。苏联经济的增长,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分不开。另据西方分析,苏联经济增长中大约四分之一靠教育。在苏联经济建设初期,为满足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急需,着重于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工农速成中学,以及各种短期的职业技术训练班。

苏联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

近二十年来,苏联的经济有较大增长。据统计,1980年与1960年相比,国民收入增长2.20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04倍,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增长3.38倍,消费品生产增长2.36倍,农业总产值增长54%。

苏联经济的增长,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分不开。根据苏联学者计算,1960年到1975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额的37%来源于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另据西方分析,苏联经济增长中大约四分之一靠教育。这些数字虽然不一定十分精确,但也足以说明经济增长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家知道,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但是没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掌握先进技术装备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马克思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所以,教育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是生产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苏联的调查材料表明,中学毕业生的技术熟练程度比教育程度低的工人提高得较快,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在生产训练上所花的时间可以少20%~25%,工人所受普通中等教育的程度每提高一个年级,就可使劳动生产率在机器制造业中提高约1.5%~2%,在黑色冶金工业中提高约0.4%~0.7%,在轻工业中提高约1.5%~2.2%。

同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主要采用手工劳动的条件下,只要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是文盲、半文盲,大体上也对付得了。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在生产中的广泛使用,生产过程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日益发展,对具有广泛专业知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工人的需要量愈来愈大。据苏联有关部门调查,1970年代初,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里有90%、机械制造业里有80%的工种需要中等技术学校或中专范围内所授的知识。1975年到1977年间,莫斯科的工业中,要求具有高等或中等专业教育的专家担任的工作增长了21.3%,其中: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担任的工作增长32%,要求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专家担任的工作增长19.2%,并且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趋势。这样,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了。

为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苏联采取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措施。

(一)增加教育经费,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教育经费的多少,一方面要同经济建设所需人才的培训数量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支付能力所制约。苏联的教育经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从1940—1980年,国民收入增长13.1倍,教育经费增加14.7倍。1980年,由国家财政和其他来源拨款的教育经费共313亿卢布,相当于当年国民收入的7%,其中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为264亿卢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9%,相当于经济建设投资拨款的16%。

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1980/1981年度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共10 020.1万人,比1940/1941年度增加1.1倍,其中:普通教育在校学生4 427.5万人,增加25%;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397.1万人,增加4.5倍;中等专业教育在校学生461.2万人,增加3.7倍;高等教育在校学生523.5万人,增加5.4倍;在企业、机关、团体和集体农庄中受到新的职业训练和提高熟练程度的有4 210.8万人,增加3.4倍。

通过教育和训练,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程度。1979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全苏年龄在10岁以上的人口,每1 000人中具有高等或中等教育水平的达638人,比1939年(108人)增加530人,比1959年(361人)增加277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人口中,每1 000人中具有高等或中等教育水平的达805人,其中: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为100人,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为705人。而在1939年时分别为123人、13人、110人;在1959年时分别为433人、33人、400人。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业人口的每10个人中,就有1个大学生、7个中学生或中专生。教育的普及程度平均已从1950年代的六年级提高到九年级。城乡之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教育程度的差异也在缩小。1939年,城乡之间每1 000名年龄10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人数之比约为4∶1(218人∶52人),脑力和体力劳动者之间每1 000人中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程度的人数之比约为11∶1(515人∶45人)。1979年已分别缩小为1.5∶1(741人∶492人)和1.3∶1(981人∶732人)。

(二)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规划和调整教育结构

苏联的国民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现分八年制和十年制两种。学生读完八年级,经考试合格进入普通学校九年级、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根据1977年材料,升学率为97%)。目前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熟练工人的主要形式,它有下列几种:两年制学校(对学生进行最普通的职业训练),学制3~4年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和对十年制学校毕业青年提供短期训练的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培养中等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医护人员、低年级和学前儿童的教师、保育员等。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向经济建设部门提供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专家。

在苏联经济建设初期,为满足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急需,着重于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工农速成中学,以及各种短期的职业技术训练班。1960年代以来,为满足现代化大生产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侧重发展学制为3~4年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教育。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所调整。如:工业和建筑业招生比重已由1940年的17%,增加到1980年的40%;农业招生比重由4.5%增为9.8%;运输和邮电专业招生比重由3.1%增为5.4%;经济和法律专业招生比重由5.8%增为7.6%;卫生、体育和运动专业招生比重由8.7%减为6.6%;教育专业招生比重由60.3%减为29.5%;艺术和电影专业招生比重由0.85%增为0.94%。近年来,应用数学、动力工程、电子、电力设备设计、自动装置、自控系统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农业方面的专业院校有很大发展。

(三)根据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教学,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近年来,苏联强调要在中学里加强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在实行普及中等教育的情况下,愈来愈多的十年级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到生产领域中去,因此他们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获得普通中等教育的毕业文凭,而且要得到从事具体的专职劳动的实际训练,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通常,城市学校学生在工矿企业、农村学校学生在生产队接受劳动训练。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0%的课时用于学习普通课程,20%的课时用于学习专业理论,40%的课时用于实际操作的训练。职业技术学校拥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并与它们为之培养工人的企业单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等专业学校,根据专业化职业的要求规定普通技术教育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学生除在学校自己拥有的实验车间、训练场、农场、商店(小卖部)、货船等进行实际训练外,还被派到毕业后将去工作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

在高等学校,同样强调理论训练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经历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每种形式都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或为他们今后在国民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和政府机构工作,提供具体的实际技能。

必须指出,苏联的教育事业虽然为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各类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但是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据苏联有关部门调查,苏联劳动力中受教育不到8年的,仍有大约22%。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机器制造和工具工业部有60%的项目、轻工业部有59%的项目、食品工业部有34%的项目,不能及时配备熟练工人。俄罗斯联邦1978年新投产企业中有67%的企业缺乏一些主要工种的熟练工人,而且级别愈高,缺得愈多。如巴什基尔的机器制造企业,四级工缺少26.7%,五级工缺少39.1%,六级工缺少55%(注:苏联工人等级分为六级)。

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不足,已给苏联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978年,全苏有14%的新建企业就因缺乏熟练干部而不能及时投产。许多投产企业也因缺乏技术力量而开工不足,迟迟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在苏联工业中,工人技能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废品、工伤事故、计划外修理的增加,影响生产计划的完成。

造成苏联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要花一定的时间(据苏联的调查材料,培养一个熟练工人现需12~15年,培养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花的时间更长),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滞后、脱节现象。

但更为重要的是,苏联教育经费不足,使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扩军备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份额降低了,1965年占11.7%,1980年占9.0%。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苏联教育经费不足就更为明显。如美国,1950年到1970年间教育和人员培养费用的增长速度比发展生产物质基础投资的增长速度高2倍多,而苏联却低一半。由于教育经费的增长慢于固定资产的增长,使苏联工人的基金装备额与“中等教育装备额”之间的对比关系愈来愈差。1960年为1∶0.42,1970年为1∶0.37,1975年为1∶0.35,1980年为1∶0.33。苏联共青团中央职业技术教育部部长为此发表文章,强调要为培养熟练人才增加经费。

同时,在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苏联的中等专业学校现在由主管部门管理,在相邻城市甚至同一城市就有几个同类的专业学校,结果造成学校物质基础差,师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训练不够。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项研究报告(《苏联1959—1985年教育造诣方面的趋势和前景》)认为,苏联教育制度的缺陷是受经济计划的影响而左右摇摆。学校教育又狭窄地集中力量搞以找工作为目的的早期专业化训练,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差,很难适应技术的改革,从而常常妨碍个人才能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此,苏联教育领导机关也已有所觉察,所以最近的教育改革侧重于基础科学而不是应用科学,并且对读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进行较广泛的文科教学。例如,有的理工学院开设了历史、文学、艺术、心理学等课程,要求未来的工程师熟悉劳动立法、工程心理等等。

(《苏联经济若干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

【注释】

(1)《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