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
20世纪末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商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跨国公司的经理们所面临的任务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迁,这种变迁不仅使得跨国公司所处的国际商务环境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情况截然不同,而且与80年代的国际经营惯例甚至迥然有别(Bartlett&Ghoshal,2000)。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商务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它们给21世纪的跨国公司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协调作用的加强,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扩展,使企业积极从事跨国界的生产和经营,实施全球范围内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国家间、企业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互相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整体。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0—1996年,国际贸易总额(包括进口额和出口额)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长(WTO,1997)。1995年世界贸易额达到6.1万亿美元,1997年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率由1996年的6.3%提高到7.7%,贸易总额达到6.68万亿美元。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展,国际货物贸易品种多样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1985年的3 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7万亿美元,1997年达到1.35万亿美元。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跨国公司不仅更多地从事进出口业务,而且加快了在全球各地的供给、生产和销售的布点,在其出口产品中,越来越多地来自海外子公司而不是传统的母公司(UNCT AD,1996)。
(2)国际直接投资遍及全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5—1990年,年均对外直接投资为1 556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3 150亿美元,1996年达到3 490亿美元。1991—1996年,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1.8%。1995年,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额约2 160亿美元,其中美国居首位。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达97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外国跨国公司在美投资75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创造了970亿美元的纪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亚洲的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联邦。
(3)金融国际化趋势更为明显。跨国银行已把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1995年7月26日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使全球金融市场资本流通渠道更为广阔和畅通,全球近60万亿美元金融资产的90%获得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得到迅速发展,各国政府竞相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企业在国际间转移商品、劳务和资本变得空前便利。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程度更加提高。全球化使得每一个公司无论大小,在其本土就可能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同时也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今天的管理者及其组织正应付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断增强的相互依存,产品、服务、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跨出国界。面对这种不断增强的相互依存性,很多企业,如著名的IBM和福特公司等,正在调整他们的组织管理方式,使其能够不断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2.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经济的简称,其本意是: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推动力量与决定力量,并且是主要的经济发展资源。关于知识经济的较为明确的概念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1996年度报告中提出的。OECD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OECD报告认为其成员国的经济中50%以上都是以知识驱动的。
英国的John H.Dunning在分析生产的组织形式时,对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社会进行了划分:从17世纪初叶到19世纪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这有别于农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早期阶段,它的管理体制是封建封闭式或个体组织经营型,经济活动的地域形式是局部区域。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是以机器或金融为基础的工业或制造业经济,其管理体制是经营型或等级制度型,地域的形式表现为局部区域或国家的范围。到了20世纪最后的若干年及未来,则要过渡到以知识或金融为基础的服务性经济,新的管理方式是一种联合式的等级管理关系,其地域特征为全球化。
从现实发展情况看,知识经济正使得技术进步在20世纪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如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50—60年代为40%—50%,70—80年代为60%—70%,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和广泛应用后,将达到90%。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里,组织已不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工作来保证增长,组织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而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组织必须进行组织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行为的产生提供微观制度与机制上的保障。
而知识经济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恐怕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带来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而且将对传统的组织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在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中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成为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的重要问题。
以银行为例,1994—1997年,美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现代银行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同时凭借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延伸服务空间,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等一些崭新的金融服务形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组织运作方式,使得通信速度大大加快,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大为降低,从而降低了组织的交易成本,企业的边界进一步扩大,对市场的替代作用明显。跨国公司能够在更广泛的地理分布上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可能在大规模经营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新的组织联系与控制方式。
信息技术提高了组织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效率。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方便了从物到人和从人到物的信息流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使研究开发人员摆脱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方便快捷地将自己的设想转变为他人或机器可以接受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络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临时组成虚拟化研究与开发组织,极大地提高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使最终产品日趋“智能化”,产品自身的信息可以直接进入计算机网络,从而能够对产品产生的问题进行迅速的诊断和维修。利用条码技术和其他商业信息收集手段,企业还可以得到实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安排营销活动,并能够迅速地把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变化,传达给生产部门,提高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信息技术使企业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规模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采用,促使生产部门的最小生产规模不断缩小,通过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小的产品,跨国公司能够将世界各地的微市场集中起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规模经济。
新的技术、新的生产组织与经营环境必然带来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以及新的管理问题。由信息技术的推动正引发传统组织的变迁,人们急切要问的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社会是否意味着工厂化时期等级制时代的终结?如果是,这样的组织将靠什么来建立和维持?或者传统意义的组织就将永远消失?
就像从作坊制到工厂化的转变一样,人们相信,从工厂化到网络化的转变也将带给人类社会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些学者甚至预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将是组织理论重组的一个新起点。
3.全球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
伴随着宏观环境的剧变,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变化莫测。由于信息传递加快、信息获取便捷、技术更新加快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缩短,使得市场变化速度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竞争规律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紧密跟踪市场并能够创造或者引导市场,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换言之,技术正以许多公司所不愿看到的方式,改变着竞争的性质(M.Hammer&J.Champy,1994)。从生产角度看,过去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今科技进步使得它变得越来越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车曾经供整整一代人使用,而今天刚投入使用的一台电脑的使用期可能只有两年。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在缩短,而且能够用于开发新产品和推出新产品的时间也在缩短。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无处不在且连续不断。
(2)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传递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垄断变得越来越困难,新公司比以前更容易生存和发展。此外,由于新技术的产生速度加快,成熟公司要时刻更新技术,变得非常耗费成本和时间。同时,由于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为小企业利用自身灵活性优势求得生存提供了极大空间,大小企业组织之间围绕资源争夺进行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能够根据竞争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对跨国公司来说,其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当地公司,而是另外几家大型公司,他们在规模和地理分布上相仿。以中国市场为例,在很多产业领域里,竞争都是在几家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展开的,如快餐业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碳酸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3)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消费者对很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相近。但是,在消费趋同的大潮下,由于技术发展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产品选择余地。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的不断细分,更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多样化发展。这样,一大批摒弃同质化设计和统一产品的消费者就会出现,企业必须完全直接地面对不同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和消费者,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虽然全球化的浪潮似乎不可阻挡,但这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压力也许更为明显,因为不同国家在经营环境上仍然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和波兰不仅在人均国民收入和生产技术水平上有着显著差异,而且在政治体制、政府对国内外企业的政策管制、社会准则和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对全球差异化的环境与多样化的需求做出敏锐的反应。
市场环境中的这三种力量或独立或结合,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公司推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境地。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他们合著的《改革公司》一书中,将这三种力量称为三“C”(即Change,Competition,Customers)。他们认为,“三C——消费者、竞争和变化——为企业开创了新天地。情况已愈来愈清楚,即设计在一种环境中运行的组织结构并不能注定在另一种环境中也运行得好。依靠批量生产、生产环境稳定和供应量增长而兴旺发达起来的公司并不能注定会在另一种天地中获得成功。在新的天地中,消费者、竞争和变化——这三者要求企业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迅速做出反应”[2]。
本书认为,动态复杂性是当代跨国公司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的本质特征。所有行业的企业几乎一致认为,国际竞争环境是今天跨国公司面临的主要威胁的来源,或者说,正是经济的信息基础、竞争的全球化深刻改变了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环境。而动态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对各种相互冲突的需求,需要跨国公司同时做出响应,这无疑对跨国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挑战既是战略上的,也是组织上的。一方面,它们被迫培养一种更加强大的战略能力,以便把握竞争优势,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创新;与此同时,这些公司的传统组织方式,在今天的动态复杂环境中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因此,我们注意到,为了迎接这种挑战,从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积极调整其战略与组织行为(关于这种调整实践我们将在第4章中专门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