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我国石油依存度及其现状与石油安全体系问题的考察

关于我国石油依存度及其现状与石油安全体系问题的考察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石油价格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中国对石油需求快速增长,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石油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能源安全,实际上是石油安全问题。

(四)关于我国石油依存度及其现状与石油安全体系问题的考察

总之一句话,石油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前文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曾因石油危机发生过三次大的动荡,石油问题由此成为很多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争夺石油资源,国家与民族之间冲突与战争不断发生。不过,在20世纪,由于石油供给的相对充裕与价格的低廉,石油问题对经济安全等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对我们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石油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剩余供出口,石油危机不仅未对中国产生大的影响,石油涨价相对来说还有一定的好处。然而,21世纪的今天,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员,也是一个重要的支点,我国的经济循环也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在石油价格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中国对石油需求快速增长,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石油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石油依存度的现状,深刻分析石油依存度的发展趋势,对研究和制定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战略至关重要。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的数字更高,分别为65%和76%。根据国内有关分析和预测,21世纪前半叶,中国油气特别是天然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曾以《石油风云》力作闻名于世、现为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美国战略能源研究与开发特别研究组主席的丹尼尔·耶金也十分关注亚洲新的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态势。他说:“世界总体石油生产能力的增长必须满足来自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主导的需求增长。”尽管国内外有关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出入,但对中国石油安全变化趋势的估计却是一致的:即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动力基础,涉及到战略资源、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环境变化及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化的今天,能源己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带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军事问题,它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复杂且多重因素的作用,能源再次成为牵动人们神经的敏感问题,各国官方开展的能源外交活动和民间举办的能源研讨活动十分频繁。最为引人注目的能源外交,一是2006年7月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全球能源安全议题,并推动八国首脑联合发表了关于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共同文件。二是200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与会五国为保障共同能源安全发表了联合声明,对六个领域里加强能源合作达成了共识。

的的确确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能源安全息息相关。世界经济大发展标志着人类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新的高点。然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离不开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能源成为左右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

世界经济发展轨迹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同全球能源消费大体保持同步。由于世界经济表现良好,自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量以年均2.6%的速度增加,比过去10年的增速提高了一倍。同时,能源需求增加同能源价格上涨大体保持同步。油价与需求密切相关,市场需求增加,价格就会上涨。全球石油总需求己从2004年每天8200万桶增至2006年每天8450万桶,因而油价从2003年平均每桶28.83美元,增至2004年每桶38.27美元,2005年每桶53美元,而到2006年上升为每桶64美元。2008年11月飙升到了147.27美元。新一波的油价持续“高烧”是“需求主导型”,即由世界经济发展引起的,而不是“供给中断型”,因而并未触发石油危机。但是,由地绿政治干扰和投机活动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油价上涨则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然而,石油资源将越来越少,而至今人们尚没有找到在性能上可以完全替石油的能源,石油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最为方便的能源,这是石油摆脱低价位的基础性因素。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能源安全,实际上是石油安全问题。当前,由于中东地区仍动荡不安,俄罗斯、中东和拉美等一些国家实行石油国有化,中印等国参与国际石油业的竞购,以及伊朗宣称一旦美国发动战争,伊朗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增加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石油稳定供给的压力。石油安全系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石油的稳定供应(消费者的安全);石油的合理价格(生产者的安全);石油运输通道的畅通(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安全)。不管是战争时期抑或和平时期,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石油安全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从目前和今后国际能源消费构成看,多数国家仍将以石油为主,然而,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走势众说纷纭,看法不一。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能源技术前景:从现在至2050年方案和战略》的报告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图景,第一种图景:按目前的发展趋势,2003年至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增长71%和75%。到2050年,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将比现在增长2.5倍,不但将对世界能源供应构成巨大挑战,更会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第二种图景:越来越多的能源消费国,特别是石油消费国采取节约能源,全面推广、开发和应用各种能源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50年全球对能能源的需求量可能只是目前的一半,因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并不存在全球能源危机问题。对能源需求的判断不同,进而对能源价格走向的预测也不尽相同。

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估,到2030年前,为满足原油需求增长,全球每年将有200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油气开发。

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人则预测在2030年左右,由于替代能源届时仍无法完全替代石油所起的作用,石油产量下降,石油价格就会升高,因而使全球陷入能源危机。由于石油具有偏向性,即容易使供给处于垄断状态;具有有限性,即容易导致价格不断升高;具有战略性,即容易被政治因素所利用和左右。因此,石油产量越接近其产量峰值,世界各国对石油的争夺就会越激烈。全球能源资源是多样的、丰富的,仅己探明人的石油资源尚可使用40年至5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大油气田不断被发现。虽然一次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但人类有智慧、有能力、有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新能源将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突出重点,只有不断开发利用优质能源,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与发展。所谓优质能源,是指效率更高、更洁净和更安全、无污染的能源。目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与大量消耗煤、石油等化工原料息息相关。因此,面向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关键科技领域的攻关项目,愈益重视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循环。

目前,世界排名前20家的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近10余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及其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2009年10月6日,四川新闻网报道经济参考报的文章认为我国能源消费将会居世界第一。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届时,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如果这一系数能够维持,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

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之上。

总之,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指出: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在近年来,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由于石油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石油问题层出不穷。从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3年美英等国再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多次暴涨和暴跌,其中几次石油价格的暴涨都是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年5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40美元,创下自1990年10月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仍然是政治因素所致——以伊拉克为中心中东产油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在增大。一直到2008年11月,石油价格暴涨到了最高,而后回落。

“中国石油威胁论”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

鉴于上述情况,中国必须采取实现石油安全的国际战略。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可采取诸如进行石油储备立法和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在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说,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总量的2~5倍。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0Mt原油和1000×108m3天然气,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

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尽管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欧美通过大量进口海外石油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的前提,是由于他们拥有强大的制海权。对于中国这样对外石油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能源缺乏有利与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问题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海军能力和长距离空军能力。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风险也比较大。相对于海外能源进口的增长步伐来说,中国为维护这一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仍然严重滞后。从历史上看,15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军事,尤其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中国石油企业采取“走出去”战略,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之路,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近些年来,尽管中国在26个国家开展了油气田合作项目,在7个国家获得了份额石油,例如,2002年整个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海外份额油,但是,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为此,三方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合作对外;或者与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在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走出去”具体策略,比如采取“远近并举、难易并进,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国收购,多元多向”等策略。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进一步分析认为: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中国不仅现在和未来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必将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并将在国际石油贸易、石油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绝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一个纯粹而被动的消费大国或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企业也要像国际石油公司一样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中国对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地位及作用作必须出准确判断。随着石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供应、石油投资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建立国际石油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和执行者,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为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由于石油的特殊的战略及其价值,在当代社会,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不能没有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去;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战略中的石油味就会越重。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石油既是各国政治外交的争夺对象,又是达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因此,我们中国在开展国际政治活动和制定对外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石油安全因素,要通过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区域外交和大国间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为中国石油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于此同时,我国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调整国家现行税收、信贷和外汇政策,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石油企业进行国际融资,“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油气市场竞争。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沟通、协调,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宽松的国际环境。再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海外有关油气田所在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倾向,甚至寡头政治和黑恶社会势力,诸如如俄罗斯寡头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切实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应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